张文君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及自身免疫抗体情况
张文君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目的对EMS伴随不孕患者血清中内分泌激素水平连同患者自身免疫抗体含量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所接诊的不孕患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视为对照组,以及EMS合并不孕患者50例视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血清内激素含量(包括黄体生成素、睾酮激素、卵泡刺激素以及雌二醇含量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体内抗绒毛促性腺激素抗体与抗卵巢抗体以及抗精子抗体含量进行分析。结果EM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中雌二醇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激素、卵泡刺激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类自身免疫抗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不孕患者相比,EM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及自身免疫抗体,存在较明显差异,可为临床诊断以及该类病症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EMS;血清内分泌激素;自身免疫抗体
EMS为临床病发率较高病症,未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将促使患者出现不孕症,给患者自身以及家庭造成严重影响。结合我院临床数据统计可见,该类病症的病发率存在明显上升的趋势,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当前,临床针对该类病症的诱发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使得治疗方案缺乏一定针对性。本次我院就主要对EM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及自身免疫抗体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研究以及质量方案的完善提供有效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所接诊的不孕患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视为对照组,以及EMS合并不孕患者50例视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48±1.69)。其中月经失常23例,正常27例。观察组年龄24~37岁,平均年龄(31.51±1.94)。其中月经失常22例,正常28例。在入院前未使用过任何药物进行治疗。经年龄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卵泡期且清晨取空腹静脉血20 mL,分别放置于2支试管中,10 mL/支。分别用于对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及自身免疫抗体含量进行检测。对内分泌激素主要使用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抗体主要用ELISA制剂检测。各类试剂以及检测人员操作方法均符合卫生部标准。
1.3 观察指标[2]
对两组患者血清中黄体生成素、睾酮激素、卵泡刺激素以及雌二醇含量,抗绒毛促性腺激素抗体、抗卵巢抗体以及抗精子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3]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M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中雌二醇激素(137.14±1.59)uU/ mL、黄体生成素(8.68±1.26)mIU/mL、睾酮激素(2.14±0.59)ng/mL、卵泡刺激素(6.28±1.47)mIU/mL,对照组对应为(1 1 7.4 5±1 2.0 4)u U/m L,(6.74±1.51)mIU/mL,(0.64±0.33)ng/mL,(3.28±1.03)mIU/m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抗绒毛促性腺激素抗体阳性率为48.00%(24/50),对照组为8.00%(4/50),观察组抗卵巢抗体阳性率为54.00%(27/50),对照组为22.00%(11/50),观察组抗精子抗体阳性率为68.00%(34/50),对照组为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内分泌紊乱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因素,其中黄体生成素对于促进卵泡的发育具有关键性作用,兼备改善黄体功能的特点。若患者因内分泌异常导致该激素含量下降,将使得卵泡无法正常发育,而过高则会导致卵泡提前发育,影响正常受孕。同时睾酮激素、卵泡刺激素以及雌二醇均会对受孕过程造成影响,其中睾酮激素与受精卵着床相关,卵泡刺激素影响卵泡的合成。雌二醇则会诱发子宫内膜增生。此外,抗绒毛促性腺激素抗体则会对卵巢排卵产生作用,使得黄体部分功能受到抑制,抗卵巢抗体则影响卵母细胞的形成,其含量过高将使得精子无法正常着床,导致不孕。抗精子抗体则会对精子在女性体内的运动造成阻碍,使得顶体反应降低。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及自身免疫抗体情况,与常规不孕症患者相比,其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可将上述各类激素以及抗体检测作为对该类病症诊断的主要依据,提升诊断效率。对松弛的状态。
目前临床上对先兆流产患者主要采取黄体酮制剂进行治疗,该类药物属于一种类固醇激素,主要是由于肾上腺、卵巢、胎盘等分泌而来,与孕酮的作用较为类似[5]。当体内的雌性激素较为充足时,对先兆流产患者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A:导致子宫内膜由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利于受精卵着床并形成胎盘;B:使得体内的孕酮水平提高,由此增加子宫抗激惹性;C:使得淋巴细胞过度增殖与白介素I活性异常增高现象受到抑制;D:促进蜕膜的生长发育,促进糖原沉积,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降低新生儿疾病,促进胎儿成熟等[6]。
黄体酮的用药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等,可帮助患者体内孕酮水平有效增加,但是考虑到该类药物属于油剂,若长时间使用将可能使得某些患者出现过敏、红肿、疼痛、肌肉萎缩等情况;另外,给药的影响因素包括过于肥胖、注射深度不够、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多种因素,将使得患者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7]。所以说,对先兆流产患者采取肌肉注射黄体酮针剂将可能使得患者依从性不佳,操作不方便,患者耐受性较差等。若采取口服治疗方案将出现首过效应,且生物利用度较低,口服用药的剂量较大。有关研究显示,采取黄体酮针剂与口服黄体酮软胶囊给药方式的疗效较为相似,其中口服给药方式的优势在于给药较为方便,患者的耐受度较高,依从性较高。
本次研究对先兆流产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黄体酮给药途径,结果显示,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的不良反应可知,虽然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偏高,但是肌注方式相比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更为严重,停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自行好转,且会出现注射部位受损、萎缩等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对先兆流产患者采取口服与肌内注射黄体酮均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但口服用药方式更加方便,且能避免肌肉注射的痛苦,更易被患者接受。
[1] 高丽琴,王 辉.先兆流产患者不同黄体支持方法疗效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125-126.
[2] 梁晓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3] 应建波,吴国华.地屈孕酮与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业,2011,20(15):74-74.
[4] 董金芳,王 燕.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77-78.
[5] 骆小英.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43-345.
[6] 曾金团.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1):150-151.
[7] 陆燕珍,邬意芬,傅波珍,等.黄体酮胶丸治疗早期先兆流产62例[J].中国药业,2013,22(3):89-90.
本文编辑:刘帅帅
R711.71
B
ISSN.2095-8803.2016.2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