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闽中新乐府》创作特点探析

2016-04-03 04:08方葶
文学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诗题林纾白居易

方葶

林纾《闽中新乐府》创作特点探析

方葶

内容摘要:林纾《闽中新乐府》作为近代白话诗之首,历来是学界关注的对象,学者对其诗中表现的儿童蒙养观以及女性观倾注较多关注,至于其创作特点仍缺乏深入研究。林纾《闽中新乐府》创作特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诗题力效白居易新乐府,却又有所创新;二、《闽中新乐府》题材广泛、新颖、深入;三、《闽中新乐府》语言直白晓畅又极具诗人个性特点。

关键词:林纾闽中新乐府创作特点

林纾出生于1852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2年后,此时国家正是处于内忧外患,国之上下朝纲败坏,民不聊生的困境中。林纾诞生在这样的混乱时代,注定了其坎坷不安的一生。林纾家境贫寒但自幼好读书,传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副打开盖的棺材,一人立于棺前,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1]林纾少年时性格倔强固执,有“狂生”之称。

据高梦旦的《〈闽中新乐府〉书后》[2]可知林纾的《闽中新乐府》作于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1897年年底由魏瀚出资在福州刻板印行。[3]《闽中新乐府》共二十九题三十二首诗,因其中《小脚妇》写了三首,《百忍堂》写了二首,故共计有三十二首。由高梦旦的《〈闽中新乐府〉书后》所言:“迄今三十年,散失殆尽。侄女君珈独有一册,珍同拱璧。……”可知《闽中新乐府》完整本今已散失,而诗作散见与其他作品本,本文所论《闽中新乐府诗》主要见于《林纾选集·文诗词卷》[1]、《近代卷林纾传》[2]及《林纾评传》[3]。

一直以来,学界密切关注着近代文学家林纾的相关研究,然而,研究的中心主要是林纾的翻译这一方面,《闽中新乐府》虽然也是关注的重点,但是近年的研究资料显示,对《闽中新乐府》的研究仍多聚集在林纾的育儿观、儿童启蒙教育、女性观、女权主义等这些角度,诚然,上述几个方面都是林纾《闽中新乐府》呈现的重点,但是笔者认为,以上研究还不够全面,因为林纾《闽中新乐府》包含的不仅仅是以上的几个方面。

林纾《闽中新乐府》创作特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诗题力效白居易新乐府,却又有所创新;《闽中新乐府》题材广泛、新颖、深入;《闽中新乐府》语言直白晓畅又极具诗人个性特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企图进一步挖掘《闽中新乐府》的更多内在价值。

一.诗题力效白居易新乐府,却又有所创新

林纾在《闽中新乐府》前有一段自序[4],自序如下:畏庐子(林纾)曰:儿童初学,骤语以六经之旨,茫然当不一觉,其默诵经文,力图强记,则悟性转窒,故入人以歌诀为至。闻欧西之兴,亦多以歌诀感人者,闲中读白香山讽谕诗课少子,仿其体,作乐府一篇,经月得三十二篇。吾友魏季渚爱而索其稿,将梓为家塾读本,争之莫得也。嗟夫!畏庐子二十六年村学究耳,目不知诗,亦不愿垂老茂为诗人也,故并其姓名佚之。[4]

由诗人的自序我们可以知道,甲午之战的溃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社会更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民众的悲苦可想而知,诗人面对着破碎的祖国山河,心知要救国先救民,先把民众的思想唤醒,才能救国,此外书塾先生一味的以传统教学方法来教授儿童,诗人忍无可忍赋诗进行批判。“闲中读白香山讽谕诗课少子,仿其体,作乐府一篇,经月得三十二篇。”表明诗人的《闽中新乐府》效白居易讽谕诗而作。由此,我们可以展开以下讨论:

白居易新乐府诗以其《新乐府五十首》[5]著名,诗题均为两字、三字式,诸如《卖炭翁》、《陵园妾》、《缭绫》、《青石》等,且每首诗均有一个小序,如《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二王后》,明祖宗之意也……此外,白新乐府诗“又取每篇首句为其题目,即效关雎为篇名之例。”[6]林纾自称“仿其体”,从《闽中新乐府》题名中不难见出,林纾严格遵守白香山的新乐府诗题格式,几乎都是两字、三字式,例如:《国仇》、《瞌睡汉》、《五石弓》、《村先生》等都是严格的两字、三字题,每篇也附小序,如:《国仇》,激士气也;《瞌睡汉》,讽外交者勿尚义气也;《五石弓》,冀朝廷重武臣也;《村先生》,讥蒙养失也……此外,《闽中新乐府》的题目也是从每篇的首句中得出,如《兴女学》:兴女学,兴女学,群贤海上真先觉……《饿隶》:饿隶饿隶当县门……《谋生难》:谋生难,谋生难,西人夺我华人餐……《生髑髅》:生髑髅,生髑髅,眶险颐缩如猕猴……《哀长官》:长官长官风解高,口食粗糲身布袍……林纾不仅在题名上严格效仿白香山新乐府,他还在诗体形式上也一丝不苟的遵守着,综观白香山《新乐府五十首》可知,五十首诗中绝大多数是三言三言七言句式(即337式)或三言七言句式(即37式)或七言(7言)句式,举例如下:《七德舞》(337式):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法曲》(7言)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余庆……《海漫漫》(37式):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再看上述所举《闽中新乐府》诗的例子,不难看出,林纾创作的《闽中新乐府》在诗题形式上与白居易新乐府如出一辙。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林纾在诗题效仿白体之外又别出心裁,每一个诗题都是直指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且每一个诗题即是诗中所描述的中心,例如《国仇》即是西方列强强侵我国时,国人的愤怒仇恨;《小脚妇》直接呈现了裹脚妇女所承受的非人所能容忍的煎熬,大力的抨击了裹脚陋习给中国妇女带来的伤害;《村先生》也直指写出了中国启蒙教育的蒙昧无知。白居易新乐府诗虽然也是针砭时弊反映现实问题的即事诗,然而,就直接力度而言,白诗不足林诗,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时代的不同,白居然虽然处于中唐,国内政治混乱不堪之时,但是唐王朝能能勉力维持统治,所以白居易仍能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因而他诗歌充满现实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然而林纾所处的时代不同,清政府统治面临崩塌,国家内部黑暗腐败,外部遭受外敌侵扰。环境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人同样体裁的诗歌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性。

二.《闽中新乐府》题材广泛、新颖、深入

林纾《闽中新乐府》分为两大主题:一是痛斥时政,二是指责陋习。题材内容之广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国仇》、《村先生》、《兴女学》、《渴睡汉》、《五石弓》表现了诗人在救国图存的强烈呼声和愤懑心理。

《破蓝衫》、《知名士》、《村先生》、《渴睡汉》、《饿隶》、《杀人不见血》表现了诗人呼吁向西方学习以及推进维新变法,拯救国家危亡现状的强烈呼声。

《哀长官》、《獭驱鱼》、《知名士》表现了诗人对不识时务人士的痛恨。

《谋生难》表现了诗人对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导致我国人民的失业的清醒认识,要求政府摒弃重士轻商思想,积极发展工商问题。

《郁罗台》、《跳神》、《检历日》、《棠梨花》、《非命》表现了人民因封建迷信而导致的悲剧。

《水无情》、《小脚妇》、《兴女学》、《灶下叹》都表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人们所持的重男轻女的封建落后思想,男女地位极不平等。

《关上虎》、《番客来》则表现了严苛的关税致使海外华侨宁忍思国思乡之苦不愿踏上故土。

以上所列出的《闽中新乐府》的诗歌题材,不难看出,林纾的新乐府题材涉猎之广泛,比起白居易新乐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闽中新乐府》的诗歌题材也很新颖,契合当下的时事政治以及民间百姓的实际生活经历,诗人不仅将目光关注在国内统治者、官员、小吏、富民、贫民等身上,诗人还放眼于海外,关心西欧的进步女权主义、我国华侨因海关税务严苛而有国不能回、不敢回的痛楚。总的来说,林纾《闽中新乐府》题材内容广泛,题材也与现实仅仅联系在一起,紧跟历史潮流发展。题材可谓更广泛、更新颖、更深入。

三.《闽中新乐府》语言直白晓畅又极具诗人个性特点

从《闽中新乐府》自序中可知,诗人明确自己创作的目的及对象:即是为儿童的蒙养所作,既是为儿童蒙养所作加之诗人序中抨击了书塾教书先生的教学方式方法,那诗人在创作《闽中新乐府》时必会在语言上多加注意;此外,诗人诗效白香山新乐府体,而白香山的创作宗旨是用“白描”手法使其诗能达到“老妪能解”的一个通俗程度,林纾效仿白香山诗,想必定会在创作时注意语言的使用,我们且看其首篇《国仇》[5]:

国仇

国仇国仇在何方,英俄德法偕东洋,东洋发难仁川口,舟师全覆东洋手。高陆船破英不仇,英人已与日人厚,沙侯袖手看亚洲,旅顺烽火连金州。俄人柄亚得关键,执言仗义排日本,法德聊兵同比俄,英人始悔着棋晚。东洋仅仅得台湾,俄已回旋山海关,铁路纵横西伯利,攫取朝鲜指顾间。法人粤西增图版,德人旁觑张谗眼,二国有分我独无,胶州吹角声呜呜。闹教官兵逐官吏,安民黄榜张通衢,华山亦有教民案,杀盗相偿狱遂断。蹊田夺牛古所讥,德已有心分震旦,虎视眈眈劇可哀,吾华梦梦真奇善。欧洲尅日兵皆冻,我华犹把文章重,廷旨教将时事陈,发策试官无一人。波兰印度皆前事,为奴为虏须臾至,俄人远志岂金辽,德国无端衅屡挑。我念国仇泣成血,敢有妄言天地灭。诸君目笑听我言,言不如验刳吾舌。

通篇读下来,我们可看出,在此,诗人语言简练直白,没有拗口艰涩的字词,所述之事也是当前的时事政事,都是本国民众正在经历、正在忍受的的事情。

再举一例《村先生》[6]:

村先生

村先生,貌足恭,训蒙《大学》兼《中庸》。古人小学进大学,先生躐等追先觉。古人登高必自卑,先生躐等追先知。童子读书尚结舌,便将《大义》《九经》说,谁为“鱼跃”与“鸢飞”,且请先生与析微。不求入门骤入室,先生学圣工程疾。村童读书三四年,乳臭满口谈圣贤,偶然请之书牛券,却寻不出上下论。书读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我意启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说明豁,论月须辨无嫦娥,论鬼须辨无阎罗。勿令腐气入头脑,知识先开方有造,解得入情物理精,从容易入圣贤道。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法念德仇亦歌括,儿童读之涕沾襟。村先生,休足恭,莫言芹藻与辟雍,强国之基在蒙养,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诗人的语言直白晓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极具诗人个性特点又作何解释呢?

笔者在整理《闽中新乐府》时发现,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确已做到在整部诗作中尽量使语言直白晓畅,然而,在某一些细微的地方,依然能看出诗人作为传统中国文人喜欢引经据典的习惯,例如:《兴女学》中的“不似吾华爱牝鸡”;《獭驱鱼》“獭驱鱼,鱼问獭,逢君吾命知难活。”《知名士》“老师枉自信干羽,制梃岂堪挞秦楚”《灶下叹》“不须疗妒求仓庚”……以上的“牝鸡”、“獭驱鱼”、“干羽”、“制梃”、“仓庚”等皆是一些不常见的称呼或指代,虽然诗人力求语言的直白简练,但是仍然免不了掺杂个别生僻字词,其实,这可能是源于诗人自称的“畏庐子二十六年村学究耳”,免不了稍不注意就会露了“老学究”的习惯。

综上所述,林纾用其独到的创作手法为我们留下了《闽中新乐府》,诗中既一针见血的抨击当时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又痛心疾首的写出了民众迷信、愚昧的可悲;在内忧外患的时刻贪婪的官吏仍如狼似虎的剥削百姓,克扣过海关的可怜百姓……仅三十二首诗却给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国家的悲惨、国民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文诗词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264-265

[2]孔庆茂.近代卷·林纾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02月:37-50

[3]张俊才.林纾评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03月:50-100

[4]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4册[M].鼎文书局,1973年,第363-365

[5]白居易.白居易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19-120.

[7]张煜.宋代新乐府的认定[J].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乐府学第7辑:295-305

[8]曾宪辉.论《闽中新乐府》兼谈其梓行及其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57-62

[9]姜国,郭建鹏.末世悲悯与救世之音——漫谈林纾《闽中新乐府》[J].作家杂志,2010年第1期:34-35

[10]胡全章.诗世界里先维新——林纾《闽中新乐府》的诗歌史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2016年3月:367-373

[11]葛晓音.新乐府的源起与界定[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3期:161-173

[12]王辉斌.周紫芝新乐府观述论[J].阅江学刊,2014年4月第2期:105-111

注释

[1]孔庆茂.近代卷·林纾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02月第5-6页.

[2]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文诗词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7页.

[3]孔庆茂.近代卷·林纾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02月第50页.

[4]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4册[M].鼎文书局,1973年,第363页

[5]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4册[M].鼎文书局,1973年,第364页

[6]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4册[M].鼎文书局,1973年,第365页

本文为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近代新乐府创作的诗史特征研究”(编号JG Y 201623)。

(作者介绍:方葶,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诗题林纾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早冬
早春(节选)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诗题漫议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明诗制题之叙事*
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