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利,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杨建利1,邢娇阳2
(1. 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 成都师范学院史地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首要任务是保供给,核心内容是调结构,关键环节是提品质,重要举措是促融合,顺应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去除库存、满足需求、降低能耗、促进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补贴政策不完善等,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等措施,以期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杨建利, 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 613-620.
Yang J L, Xing J Y.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4): 613-620.
content is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the key to succes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reform can als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new change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duce inventor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However, currently, this structural reform faces many diff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cluding small scale operations, weak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short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lagg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and the insuffcient subsidy policie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China so that we can improv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beneft and competitiveness,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protec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o increase the operation scal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to promote deep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to encourage innovations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perfect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ies. Key words:agriculture; supply side; the structural reforms; countermeasures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主要矛盾深刻转变。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有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由于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出现了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而且,农业生产面临着“两板挤压”(即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移的挤压,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双灯限行”(一个是资源环境的“红灯”,一个是世贸组织设置的农业补贴政策的“黄灯”)[1]的尴尬局面。因此,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总遵循,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成为政界、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陈锡文[2]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业的生态环境系统难以承受当前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等挑战,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孔祥智[3]指出,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三是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韩长赋[4]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二是通过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使我国的生产能力得到巩固的同时,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王拓[5]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改善供给入手,适应消费者对农产品多元化消费、个性化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使农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陈晓华[6]认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去库存、降成本、统管理、调结构、促融合五个方面去抓。
梳理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仍鲜有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对象,系统回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如何改”的问题,以期为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竞争力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具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即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7],又具有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和改革重点,即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扩大有效供给,着力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促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形成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利的农产品供给体系[8]。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把握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1.1 保供给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始终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供给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党和政府始终把我国粮食安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2 143万t,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然而,即使如此,我国粮食仍然不能完全自给,还有数百亿斤的供需缺口[9]。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鉴于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玉米严重过剩、小麦基本平衡、大米略有盈余、大豆供需缺口巨大”的态势[10],应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尤其是要把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保障小麦与稻谷的目前生产格局,着力提升小麦与稻谷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价格体制及补贴政策改革,大幅度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供给。
1.2 调结构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的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供给结构没能很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调结构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调结构,一方面要在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及地区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不断开创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11]。
另一方面,要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不断增加市场紧俏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优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总之,调结构,要尊重经济规律,实现农业科学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 提品质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之忧已转变为安全之虞,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时刻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提品质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提品质是实现我国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提品质就是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运用现代物质技术,如物联网、互联网等,完善农产品生产、物流、仓储、销售、加工各环节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监管全覆盖。另一方面,尽快淘汰劣质、低档品种,着力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品质更优、质量更高,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
1.4 促融合
我国农村各产业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资源与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促融合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促融合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引擎。
促融合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特别是冷链物流和市场建设,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各产业融合主体,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12],在促融合过程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提高的后劲。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规律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使然,对于去除库存、满足需求、降低能耗、促进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去库存的有效途径
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13]。过去,去库存在工业领域比较突出。但是,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生产实行了“四补贴”、支持价格及临时收储政策,更加注重对农产品产量的安全保障,生产者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极不敏感,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产品生产呈现出明显的“生产过剩”态势,国库中的农产品库存不断增加,不仅影响到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归,而且需要大量的利息费用补贴。同时,长期储存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亏损严重。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减少低端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中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在有效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需求、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必将大大减少农产品库存。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农产品需求多样化态势不可逆转,“舌尖上的安全”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14]。但是,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更加强调产量目标,对质量安全目标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宗农产品滞销与高档农产品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契合消费者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引领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的潮流,同时,不断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无疑会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两根弦越绷越紧。一方面,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质量日益下降;水资源日益短缺,分布极不均衡。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农业投入品投放过多,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突破极限。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结构,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大减轻了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通过土地休耕制度,把土地复种指数降低到合理区间,使多年超负荷利用的土地得以休养生息;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行动方案,在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大缓解了环境压力。
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支撑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钱袋子不断鼓起来。但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已到了爬坡过坎的阶段,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不断加大。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社会化服务等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品质,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通过促融合,让农民不仅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让农民能够通过介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产业链条,提升农业自身发展的价值链,让农民从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通过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实现农产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六年超过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5],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3.1 农户经营规模小,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羁绊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其制度绩效充分释放。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日益凸显。目前,我国有2.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不足0.6 hm2[16],这种农户小规模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羁绊。
首先,由于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小,不能获得规模效益。根据2014年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计算可知,我国三种粮食的平均净利润为8 084.4元/hm2(包括人工成本),如按现在户均耕地面积0.6 hm2计算,农户种粮收益仅为4 850.64元,如果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达到6-20 hm2[17],农户种植粮食收益将会大为提升。
其次,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无法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制约着农业转型发展加速推进。
最后,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数以亿计的农户都在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监管的难度增大,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限制着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
3.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掣肘
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掣肘。
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虽然中央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由于部分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导致大部分地区针对农灌水库及配套工程、沟渠堤坝等农田小水利的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渠系老化,饮水不足、排水不畅、农田用水困难问题日益突出[18]。
其次,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从全域农村看,我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更为凸显,农村道路的数量与质量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制约着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业的发展。
再次,农业信息化建设缓慢。当前,信息化建设正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是,农村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很低,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作用远未发挥[19]。着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
3.3 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制约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而大、优而全的农业产业是基石,也是结果。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综合效应,既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三农”强富美的重要手段与发展目标。因此,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新理念审视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提升农业,不仅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而且成为经营者、组织者,更多的分享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民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亮点纷呈,为做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相比,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还没有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民还没有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机组织起来,一二三产业仍然没有高度融合,农民与资本的利益长效联合机制仍待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的利益机制仍有待健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
3.4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限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达到56%[20],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但是,总体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较低,限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
首先,我国农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尽管我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及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促进了粮食产能持续增强,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农业装备、技术、政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其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云平台尚未建立,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亟待提升,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仍需深入推进,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当前,由于很多农业科技成果的投入和产出严重地脱离了老百姓的需要,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是很强烈,导致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得到转化应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农业补贴政策不完善,牵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对农民实行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有效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与农民增收。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补贴的政策效应在递减甚至衰竭,牵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首先,“四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差,当前,我国的农业补贴已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不管农民种不种粮、种不种地都能拿到补贴,补贴金额没有与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没有与商品粮调出数量挂钩[21]。
其次,“四补贴”政策不利于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没有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大部分地区“四补贴”的发放都是以农户原来的承包耕地面积或者计税耕地面积为依据,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没有拿到相应的补贴。
最后,“四补贴”政策不利于保护耕地地力,尽管我国原来的农业补贴由四项补贴构成,但其目的更加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耕地地力的补贴几乎没有,农业投入品过度化学化,耕地地力不断下降。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结构性改革之路。
4.1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载体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激发农民“改结构”的动力,要以适度规模为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要以适度规模为前提;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要以适度规模为保障;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要以适度规模为依托;增加农民收入,要以适度规模为抓手。
首先要通过农村土地确权,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经营;也可以不流转土地,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社等;经营主体可以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其次,规模要适度。土地规模经营要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及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从收入角度来看,由于当前大部分地区农民工的工资为150-200元/d,一年按工作300 d计算,则农民工的年收入为45 000-60 000 元/a,由前面的计算可知,我国农民种植粮食的平均收益为8 084.4元/hm2,则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应为5.3-8.0 hm2[22]。
最后,要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促进资金、人力、装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进一步释放规模化经营的制度红利。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将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不断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户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用、管、护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其使用寿命与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共建共享。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注重农村公路的质量建设与管理维护,并考虑农村未来发展需要与趋势,使农村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最后,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启动“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民”、“互联网+农村”工程,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让农村经济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农业在宽带上增效、农民在键盘上致富、农村在互联网上繁荣。
4.3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带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首先,加快农村内部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等政策,不断拓宽农业产业边界,让农户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收益,夯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基础。
其次,促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又为现代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和提供了建设的资金保障。因此,要着力促进农业与工业融合,以工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用现代的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管理模式管理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再次,加快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双创”精神,通过政策制定,鼓励农民工创业,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在城镇化的大潮中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最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在充分发挥农业传统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农业的非传统功能,如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进一步挖掘农业的价值创造潜力。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新业态、新产业,不断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把农村的绿水青山变为农民的“金山银山”。
4.4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引擎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农业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插上科技的翅膀。
首先,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切实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广阔的平台,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其次,加快种业体制创新。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离不开种子技术创新。要全面加快种业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筑牢种业安全基石。
再次,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创新,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装备现代化。
最后,培育新型农民。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建设,促进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及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其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引导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到农村创业,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4.5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础上,进行有留有舍的改进,各地要积极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即将原来的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充分发挥补贴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
首先,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80%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种地农民,真正体现“谁种粮,补贴谁”,让种地的农民不吃亏,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对所有非农业用地不再给予补贴。各地要不断创新补贴方式方法,引导农户采用绿色生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鼓励秸秆还田、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产资源保护,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其次,将种粮大户补贴资金、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20%及农业“三项补贴”的增量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3],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1] 刘奇. 解读中国农业新常态: 两板挤压 双灯限行 六产开拓[J].中国发展观察, 2015(3): 76-80. Liu Q.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agriculture: The extrusion of two plate, the limit line of dual lamps and the expansion of six industries[J].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2015(3): 76-80.
[2] 陈锡文.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J]. 农村经济,2015(1): 4-6. Chen X W. The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Rural Economy, 2015(1): 4-6.
[3] 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 改革, 2016(2): 104-108. Kong X Z.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J]. Reform, 2016(2): 104-108.
[4] 韩长赋.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重点抓三件事: 玉米, 大豆, 牛奶[J]. 中国乳业, 2016(3): 3-4. Han C F.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focus on three things: Corn, soybean and milk[J]. China Dairy, 2016(3): 3-4.
[5] 王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合消费者需求[N]. 江苏农业科技报, 2016-03-02(1). Wang 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hould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consumers[N].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2016-03-02(1).
[6] 陈晓华.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五个方面抓起[J]. 上海农村经济, 2016(4): 5-6. Chen X H.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hould focus on five things[J]. Shanghai Rural Economy,2016(4): 5-6.
[7] 胡鞍钢, 周绍杰, 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17-22. Hu A G, Zhou S J, Ren H. The strategic innovations towards adapting to and leading China's new normal status[J]. Journal of Q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2): 17-22.
[8] 祝卫东, 陈春良. 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J].农村工作通讯, 2016(4): 12-14. Zhu W D, Chen C L. Making efforts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J]. Rural Work Communication,2016(4): 12-14.
[9] 陈锡文. 落实发展新理念 破解农业新难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 4-10. Chen X W. Implementing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solve the new problems of agricultur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3): 4-10.
[10] 韩长赋. 农业供给侧改革从“三”中来[J]. 中国农村科技,2016(4): 14-15. Han C 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hould come from “three”[J]. China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4): 14-1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N]. 农民日报, 2015-05-28(1).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onal plan for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 (2015-2030)[N]. Farmers' Daily, 2015-05-28(1)
[12] 李国祥.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J]. 中国合作经济, 2016(1): 32-36. Li G X.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roblems[J]. China Cooperation Economy, 2016(1): 32-36.
[13] 汪洋. 落实发展新理念, 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工作[J]. 求是,2016(8): 2-5. Wang Y. Implementing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do well in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an all-round way[J]. Qiushi, 2016(8): 2-5.
[14] 韩长赋.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求是, 2016(9): 3-7. Han C 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J]. Qiushi, 2016(9): 3-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N]. 人民日报, 2015-12-25(1).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per capita income of farmers has exceeded ten thousand yuan in 2015[N]. People's Daily, 2015-12-25(1).
[16] 韩俊. 我国2.2亿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公顷[N]. 经济日报, 2014-08-07(14). Han J. China's 220 million farmers' land management scale is less than 0.6 hectares[N]. Economic Daily, 2014-08-07(14).
[17] 张成玉. 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确定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5(11): 57-60. Zhang C Y. How to calculate the moderate scales of farm land in China: Case study in Henan Provinc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11): 57-60.
[18] 廖西元, 李凤博, 徐春春, 等.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4): 9-14. Liao X Y, Li F B, Xu C C, et al. National strategy for food securit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1(4): 9-14.
[19] 余欣荣.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和任务[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 10-15. Yu X R. The situation and task faced by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Administration Reform, 2013(12): 10-15.
[20] 张桃林. 加快“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N]. 农民日报, 2015-11-24(2). Zhang T L. Quickening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13th five year plan to promot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N]. Farmers' Daily, 2015-11-24(2).
[21] 蒋黎, 朱福守. 我国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和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2): 17-24. Jiang L, Zhu F S.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statu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in may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12): 17-24.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ata Collection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Cost-benefit[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5.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6年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EB/OL]. (2016-04-26).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 xinhuanet.com/food/2016-04/26/c_1118733824.ht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mplementing China's agriculture “three subsidies”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in 2016[EB/OL]. (2016-04-26). China News Network, 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6-04/26/ c_1118733824.htm.
(责任编辑:童成立)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China YANG Jian-li1, XING Jiao-yang2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2. School of History, Geography and Tourism,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The frst priority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is to ensure effective grain supply. The core
SocialScienceFoundationofSichuanProvince(SC15B007).
YANGJian-li,E-mail:yangjianli100@163.com.
27April,2016;Accepted8June,2016
F303.3
A
1000-0275(2016)04-0613-08
10.13872/j.1000-0275.2016.0071
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SC15B007)。
杨建利(1977-),男,河北泊头人,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E-mail: yangjianli100@163.com;邢娇阳(1981-),女,河北泊头人,经济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村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E-mail: xingjiaoyang100@163.com。
2016-04-27,接受日期: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