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静雅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
洪静雅
感悟不同于理解,它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感悟。充分调动积累,促进感悟。在品词析句中加深感悟。在张扬个性中自主感悟。
积累 品词 析句 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感悟”的“感”就是“感受”、“情感”,“悟”就是“领会”、“醒悟”。而语文正是唤醒学生美好情感的良方,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用心用情去感悟语言文字,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丰富的理性与感性经验是感悟的前提。教学中,我尽量设法激活学生的知识库存和生活积累,让学生尽可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领悟课文的主旨。教学《揠苗助长》(四册)一课,我让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再现揠苗助长,让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解决农夫的困惑,让学生联系读过的《守株待兔》深入领悟《揠苗助长》的寓意。下面是一段微型实录:
师:“我”和儿子一同赶到田头,眼前的情景使“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泪如雨下,谁知道“我”为什么如此伤心?
生:①全家人没粮食吃了;②忙得筋疲力尽,却颗粒无收;③好心帮忙,帮了倒忙,结果“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师:(非常困惑的)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可“我”不明白,禾苗明明是长高了一大截,怎么会都枯死呢?
生:①老爸,禾苗是被您拔死的;②禾苗的根都松动了,它们无法再吸收水分、养料了,能不死吗?③再说还有烈日的照射……
师:过去“我”守株待兔,庄稼全完了,你们说“我”不劳而获,而今“我”不辞劳苦地干活,可“劳而无获”,难道“我”又错了吗?
生:①老爸,是您又错了。辛勤劳动是对的,但您太性急;②您不是在帮助禾苗自己长,而是在强迫禾苗快速长;③您没有尊重禾苗的生长规律……
在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文本的信息激活了学生这种潜伏的“意念”,从而使学生能够恍然顿“悟”,进而悟出寓意来。
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形象的感受,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推敲,深读细品,促进了对语言内涵的把握,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争吵》(六册)一课时,在引导质疑答难中,学生对文中“我终于挨到了放学”这一句的“挨”字进行质疑:为什么不用“等”或其他字,而要用“挨”字呢?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体会到“挨”字的精妙之处。正是这个“挨”字,准确地表现了“我”想到放学后要怎样防御、怎样对待克莱谛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那种急切盼望放学的情绪。文中还有一句话,也令学生不解:“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是呀,跟朋友吵架是愤怒,怎么会是悲哀的神情?我让学生同桌讨论,设想克莱谛为什么而悲哀,这悲哀又表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感悟到克莱谛不忍心因一件小事失去朋友,体会到他对友谊是那样的珍惜。通过品词析句,细细研读,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实,学生各有各的经历,各有不同的个性,对文章的感受也就不同。我尽量让学生张扬个性,自由释放各自的阅读体会,鼓励不同的感悟。如教《落花生》(九册)一课时,当学到父亲把花生的好处与苹果、桃子相比较时,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苹果、桃子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一点并不是缺点。正如现在做好一则广告所产生的良好效益一样,勇于表现自己,推销自己并没有错。这位同学的见解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我热情肯定了他的想法,表扬他善于观察事情,思维敏锐,并点出在本文中,父亲主要是通过比较来赞美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并非贬低苹果和桃子,不同的看法应该鼓励。又如《争吵》(六册)一文,我设计了一个激疑拓展环节:父亲听了我的话,从我手中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说说你对父亲的举动有什么看法?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有的说,这是父亲对我发火,勃然大怒的表现。有的说,父亲折断尺子,是想教育我与自己的缺点一刀两断。还有的学生则认为父亲不应该折断尺子,而应耐心地教育我,并且把尺子放在显眼的地方,作为鞭策我改掉缺点的“戒尺”。说得多好啊!学生们各抒已见,以自己不同的感悟,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张扬了个性,培养了自主感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式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翔安区许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