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红
文言文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性
时红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教与学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占的比例很大。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不但可以增加我们的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为写作提供丰富典型的素材,更能滋养我们的生命与灵魂。因此,我们要巧借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引外联,积累迁移,提升文言素养来突破高考文言大关。同时,巧借文言文中经典事例,丰富作文素材库,激活写作之灵感。
内引外联积累迁移素材活用
教材中的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文言文上花费大量时间。有位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语文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树叶。做任何事都需要打好根基,根深才会叶茂,毫无疑问,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空气。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教与学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占的比例之大,是我们与目共睹的。狭义上来讲,山东卷文言文试题12分的选择题再加上10分的翻译题,总共是22分;广义上来说,古诗词鉴赏及名句默写也会涉及文言文,这样文言文试题占整套试题近乎三分之一的题量。更重要的是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非常经典的、经历岁月淘洗而愈发璀璨、文质兼美的不朽篇章,不但可以增加我们的文言文知识,为写作提供丰富典型的素材,更能滋养我们的生命与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说,文言文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并不为过。因此,我们要巧借教材之梯,攀登高考之巅。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就是个例子。”文言文试题最突出的特点是“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卷,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每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
如:2014年山东卷选的是方孝孺的《詹鼎传》。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舍县之大家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四个选项中所考实词均可联想学过课文中的词句。A项“而舍县之大家”之“舍”字可联想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舍”句,其中第一个“舍”字是“安排住宿”的意思,结合语境,此处引申理解为“寄居”正确。B项“其父见其志不可夺”中之“夺”字,可联想到李密《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和《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就是“改变”之意。C项“时吴氏家延师儒” 可联想初中教材《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中的“延”即为“邀请”之意。结合语境此处的“延”字应为“邀请、延请”之意,并非“迎接”之意。在《过秦论》中“秦人开关延敌”中的“延”是“迎接”之一,但并不符合语境。
山东高考第10题考查的是虚词,更是直接和课本所学句子进行比较。如2015年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本题每一选项后一句都是课本所学,A项出自《逍遥游》B项出自《烛之武退秦师》C项出自《劝学》D项出自《鸿门宴》,所以句中的虚词便可联想当时所学来判断。而每一选项前一句虽都是出自选文,但是加点虚词的用法也都在学习教材时学过。B项中“是故智者为之谋”中“为”作介词“替、给”的意思,可以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C项中“无以知士卒之寒暑”中“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这种用法在课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可以联想《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D项“炊者皆熟,将乃就食”中“乃”是副词,“才”的意思,可以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因此,在高考备考中,首先,我们应该立足课内,重视积累。通过课本复习,归纳汇总常考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归纳具有规律性和典型性的文言现象和文言句式。整理归纳时要善于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联想学过课文中所有出现该词的例句,形成文言知识题库。如我们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整理“因”的用法,除了本课中“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作“依靠,凭借”讲,引导学生纵向联想同是这一意思的文中例句“我欲因之梦吴越。”“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伺者因此觉知”“因河为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等。还要引导学生横向联想除此意思之外,“因”在所学课文中还有哪些意思。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中“因”是“趁着、趁机”的意思,“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因”是“通过、经由”的意思。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文言知识体系。
其次,我们要放眼课外,迁移提升。“考题在课外”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做题时,要善于联想所学知识,将积累的课内知识迁移到试题中来,也就是在做题时能够内引外联。相信只要我们得法于课内,定能突破高考文言大关。
每年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总有学生抱怨没素材。真的没有素材吗?不是!只是我们身边有座丰富的素材库,没有好好发掘罢了。教材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文质兼美。从春秋战国到近代,从语录体到纪传体,从说理散文到游记散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经经典又鲜活,我们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单从这个人物形象上可以提炼出很多话题如:⑴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⑵责已恕人,宽容待人。(3)能言善辩与成功。(4)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另外,佚之狐、郑伯、秦伯等人均可提炼出观点来,为我写作所用。
详览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都不乏对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以2015高考为例,山东卷优秀作文《顺其自然》中巧妙运用了《庖丁解牛》的素材:“顺其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庖丁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摸清了解牛的规律,所以解起牛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安徽卷优秀作文《锻造翅膀,等待阳光》中运用了《游褒禅山记》的素材:“当然,拥有强大实力却没有适时的机遇也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内在的奋斗与外部条件的有机结合才是取得成功的捷径。王安石在《游褒蝉山记》中所说的‘有志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或许正是这个道理。”江苏卷优秀作文《走在通往智慧的路上》中运用了《劝学》《论语》中的素材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课本素材,积聚源头活水,便可书写华美篇章。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文言文何尝不是上苍赐给我们的以待雕刻的宝石呢?在复习备考中,切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立足课内,抓住教材,内引外联,积累迁移,用心雕琢那熠熠生辉的“宝石”。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