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鲲
“屹屹千年塔,荒荒四面城。故宫禾黍满,牧野又催耕。”这首《塔子城》是文海作于民国初年的诗作。佛塔犹立,古城已荒,断壁残垣,野草蔓蔓,在寒风中、夕阳下显得格外荒凉,历史兴亡之感也油然而生。历经千年的风霜与战火,塔子城这座千年古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样貌。如今人们提起塔子城,首先想到的便是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成群结队的牛羊、蕴含商机的农粮集散地,又有谁能记得它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辽金古城呢?
塔子城遗址博物馆
历史沿革
塔子城位于今黑龙江省泰来县西北塔子城镇绰尔河支流呼尔达河畔,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毗连,距泰来县城45千米,塔子城镇因此古城而得名,现为塔子城镇政府所在地。塔子城兴建于辽代中期,为金、元所沿用,是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塔子城城高墙厚、规模雄伟,为黑龙江省三大古城遗址之一(其余两座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塔子城城池之大、出土文物之多,为研究辽金元时期的历史地理、行政建制、城防建设以及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是辽代泰州故城。辽朝将全国划分为五道,分别是上京道、东京道、西京道、中京道和南京道。泰州隶属于上京临潢府,所辖区域东至嫩江,西至霍林河,南至通榆,北至索伦,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辽朝统御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是时,辽朝统治者为防御来自贝加尔湖东部和额尔古纳河一带的黑车子室韦,徙民建城。《辽史·地理志》中记载:“泰州,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即黑车子室韦)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逐移东南六百里,建城居之以近本族。”《辽史·地理志》中又载泰州下辖二县:“乐康县,倚郭。兴国县,本山前之民因罪配递至此,兴宗置县。户七百。”辽兴宗耶律宗真于1031年登基,死于1055年,为辽朝中后期的皇帝,由此可见,塔子城一带的开发应略早于辽兴宗时期。
辽塔
金太祖天辅元年(1117)正月,“国论吴勃极烈斜也以兵一万取泰州”。次年二月,金太祖命完颜昱和宗雄率领猛安谋克万余户屯田戍边于泰州,“以婆卢火统之,赐耕牛五十”。此后,塔子城作为金朝的边疆重镇,一直被金朝统治者所重视,海陵王时建制德昌军,隶属上京府。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诏泰州、临潢接境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又增筑泰州边堡及屋宇;大定二十五年(1185),由于北方边境安定,且金朝的政治中心已由上京会宁府转移至中都大兴府,由此塔子城地区渐趋萧索,节度使亦被撤除。至金章宗承安年间,北方蒙古族崛起,金朝北部边境压力陡增,又于承安三年(1198)复制德昌军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
13世纪初,北方蒙古族日渐兴起,成吉思汗在武力统一蒙古诸部后,便挥师南下,侵入金朝领地。到1211年时,长城以北大部分土地已为蒙古军队占领控制。1124年,成吉思汗分封诸王时,将塔子城一带分封给幼弟斡赤斤。《新元史》中记载斡赤斤“好治宫室园囿”,塔子城遗址西北隅遗留的汉白玉和花岗岩础石,双龙纹饰的瓦当、鸱吻,黄绿釉瓦及遗址内出土的白釉铁花罐均具有元代器物的特征,因此推断塔子城内的建筑遗址大致建于元太宗至元世祖至元年间;且建筑华丽,推测应为宗王府邸。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设立兀良哈三卫,以为北方屏障。兀良哈三卫分别为:“自大宁前抵喜峰,近宣府,为朵颜卫;自锦、义历广宁,渡辽河至白云山,为泰宁卫;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为福余卫。”塔子城即隶属于福余卫。《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戳儿河女直野人头目忽失歹安等来朝,命忽失歹安为福余卫指挥佥事,安苦等为千百户镇抚,赐钞币有差。”此处戳儿河即绰尔河,因此塔子城即为福余卫治所所在。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塔子城改为隶属奴儿干都司。
清朝初期,塔子城改称为绰尔城,因近绰尔河而得名。金毓黻在《东北通史》中记载:“洮儿河之北,绰尔河之南今黑龙江省泰来县正在扎赉特境内其附近亦有古城,当即清统志之绰尔城。”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在塔子城设大赉厅分防经历员一名,这也是塔子城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史籍之中。
新建辽塔
民国初年,将塔子城分防经历衙门裁撤,改为塔子城警察事务所。翌年又裁撤,改置塔子城武兴佐治局。1917年1月,泰来设治局升置泰来县后,4月改佐治局为武兴县佐,设有县佐公署。1929年2月,撤销武兴县佐。东北沦陷后,始为泰来县第三区,旋改第三保,后改为塔子城村。民国中期以前,塔子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逐渐成为蒙汉民族贸易的集散地,塔子城逐渐兴盛起来。后因齐平铁路的修建以及扎赉特旗的建制,使得塔子城的客流量减少,商业贸易也渐趋萎缩,塔子城也不似以往那样热闹繁华了。新中国成立后,塔子城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1年11月,设置塔子城镇,延续至今。
古城风貌
历经千年风雨,现存塔子城遗址呈正方形,坐北朝南略偏东,四面城垣正中各有一座青砖砌成的城门洞,门外各有弧形短垣附接于城墙上,构成相应的瓮门。主城墙外沿设有墩台(俗称马面)、角楼,城外的两道护城河连同城墙、角楼,紧紧环抱着这座雄浑壮阔的古老城池。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城墙周长为4561米,其中北墙长1160米,东墙长1160米,西墙长1123米,南墙长1118米,墙高近8米,顶宽1~2米,底宽约20米。城墙结构为夯土构成,夯土层厚度为8~15厘米。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突出的马面,马面长5~8米,平均间距为70~80米,据此推算塔子城应有马面40余座。城墙四角设有角楼,角楼呈圆形,由此可见,塔子城城墙坚固,防御措施严密,不愧为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塔子城四面城墙正中各有一座瓮门,翁门呈弧形,长约37米,宽约42米。城外为两道护城河,第一道护城河宽7~9米,两道护城河中间有一道土垣,高2~3米,宽15~17米;第二道护城河宽7~8米,河水早已干涸。
进入塔子城遗址,城内街道纵横交错,井然有序,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城内依然存有较大的古建筑遗址3处,遗有用花岗石和汉白玉雕凿而成的础柱4座,础柱上刻有莲花与卷云纹饰。在整个遗址当中,还残留大量的雕刻精美的石臼、石杆和础石,可见辽金元时期建筑工艺的发展,再现了当时塔子城的繁华面貌。
古城西南角原有一座六角密檐砖塔,原高15米,建于辽大安七年(1091)。此塔造型奇特,塔座和塔身高大,密檐部分则相对较矮,与其他辽代砖塔不同;塔的中部每面小龛中都塑有坐式佛像。塔子城也因此塔而得名,可惜的是此塔于1953年9月21日倒塌。城外还有辽金时期的砖砌墓、石垒墓、土圹墓等墓葬遗址。
出土文物
除古城遗址外,塔子城还出土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民国初年,当地居民曾从地下挖出许多精致的花瓷坛、瓷缸、瓷瓶等,有的还刻有“内府”字样。1924年,在城内东南角挖出紫铜印一枚,长3寸,宽1.5寸,厚0.5寸,上刻汉文和契丹文,汉文为“匡义军节度使之印”,为辽朝节度使官印。此外,还发现印有“清酒肥羊”字样、具有元代特点的瓷器。1953年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石刻,该石刻残长23.4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黑龙江地区出土的唯一一块刻有文字的辽代石刻,具有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1966年,从塔子城中学出土铜钱400千克,年代上至秦汉、下至辽金,均有发现,直接证明了塔子城自辽朝建城后,为历代所沿用,虽然几经兴衰,但始终是北方边陲之重镇。
如今,二龙涛河和绰尔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塔子城的南北两侧,嫩江自北向南在塔子城东方流过。三条河流从三个方向围绕古城,天然的地理优势推动了塔子城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强镇之一。时代的进步使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小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塔子城,万里暮云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火和硝烟早已远去,但历经千年的辽金文化早已随着漫长的岁月印刻在人们的心中,辽金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已经成为塔子城人世世代代挥之不去的情感和责任。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