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摘要〕“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建国纲领。其“新”质的规定,既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无数次选择和扬弃的结果,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共建国探索史上,“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探索和追求是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抗战时期;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1-0062-04
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开始重建国家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口号提出之前,面对形式、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先后提出过“真正民主共和国”、“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等建国目标。每一个口号目标都是对前一次口号目标的扬弃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因为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相互勾结”。[1](35)为此,党的二大指出:“中国全部统一的实现,是在中国能脱离世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推翻封建制度的军阀,建设真正民主主义国家的时候。”“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62) “真正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历史起点。在其指导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真正领会区别新旧民主内涵,不能准确判断分析中国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以这一口号在国民党右派分裂下很快遭到流产。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随即移植苏联模式,提出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口号。1928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发表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建立工农兵及一切劳苦群众苏维埃中国共和国”[2](407)的主张,1930年8月14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又发表对时局的宣言,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工农苏维埃共和国”的概念。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第一次独立实践,拉开了“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3](155)但由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来不及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作深入分析的背景下,不顾中国国情地单纯移植,它的最终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背景下的第一个国家主张,首见于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4](610) “工农共和国”和“人民共和国”有什么区别呢?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回答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原因时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因为工人、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5](158)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是中共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特定时刻考虑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思想活动反映,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在国家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扩大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种称谓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苏维埃的主张,不能真正适应民族矛盾至上背景下统一战线策略转变的要求,所以很快就被搁置。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共产党日益认识到与国民党联手抗战建国的必要性,为此,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策口号不断发生变化,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再到“拥蒋抗日”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也顺应形势放弃苏维埃制度。1936年8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党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表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在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6](429)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其中在对“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作具体说明时指出:“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之下,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口号的必要,因为这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来保障中国领土完整和预防中国人民遭受亡国灭种的惨祸的最好方法,而且这也是从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产生出来的最适当的统一战线的口号,是较之一部分领土上的工农民主专政制度在地域上更普及的民主,较之全中国主要地区上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大大进步的政治制度。”[7](88)但是,民主共和国没有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民主目标:到底是新民主,还是旧民主?另外,民主共和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即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受到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破坏和攻击。同时,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建政实践推动新的建国口号的提出。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思,大致形成于1940年前后。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强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民主共和国与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相区别。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问世,正式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毛泽东强调:“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了“新”质的规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8](709)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提出的基本建国方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满怀信心地昭示: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去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8](709)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实践,不仅真正明确了重建国家的历史方向、发展进程和基本格局,也为最终重建国家积累了新鲜经验。
国体问题是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问题。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就提出了“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土地革命期间创建了无产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体制,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既区别于资产阶级专政的,又区别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体思想,这些都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新中国的政体,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就已经明确。他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更高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9](1057)
中共从成立后,就面对要如何处理与其他党派关系的问题。中共一大采取了排斥其他党派的政策,表示要“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1](9)二大以后,中共很快改变了这一政策,明确提出建立“联合战线”的思想,并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政党体制。从1927到1935年,由于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错误认识,中共统一战线仅限于工农两个阶级,从党派上讲,实质上是共产党的一党政权。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各党派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中共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指出:“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就是统一战线的政权。”[8](760)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把成立多党联合政府视为,“这是一个历史法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任何力量,都是扭转不过来的”[9](1069)。“有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我们的答复是:几个革命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原则上的不同。毫无疑义,我们这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和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9](1061-106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国家结构选择的难题。源于苏联采用了联邦制的关系,中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借鉴采用了这种模式。中共二大宣言就指出: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78)抗日战争爆发后,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中共开始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以维护国家的统一。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0](595)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0](678)。这实际上已明确民族区域自治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项基本政策。
三
对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的建国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独立、和平、民主的战后建国方针,并以此开展了与内战、独裁的斗争。抗战胜利前后,为了真正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除蒋介石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预测联合政府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共产党人“在独裁政府做官”的形式表现的所谓的联合政府,二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形式上民主而实质上独裁的联合政府,三是在国共双方力量消长发生根本变化时“以我们为中心”的联合政府,而后者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我们要建设的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国家”。[11](277)当然,共产党强调目前所著所追求的是最低层次的联合政府。1945年8月毛泽东在分析抗战结束后的时局时说,“中国如果成立联合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12](7)强调愿“在蒋主席的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12](31)当然,这种最低层次形式的民主联合政府是对蒋介石纯粹独裁政府的一种否定,是向最终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过渡。1945年2月3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指出:去年九月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一个原则的转变,以前是你的政府,我要人民,九月以后是改组政府,我可参加。联合政府仍然是蒋介石的政府,不过我们入了股,造成一种条件。[13](576)正如毛泽东所强調的,“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12](7)
为了民主联合政府目标的实现,毛泽东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1945年8月28日来到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到重庆后,毛泽东在不同场合会见各民主党派和中外记者,表明中国共产党追求民主联合政府的决心。针对有人提出“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说法,毛泽东诙谐地说到“如果蒋委员长是大锅饭让大家吃,共产党绝不另起炉灶;如果他不给大家吃大锅饭,饿了两天还可以,饿到第三天,非另起炉灶不行”。[14](9)在重庆谈判的推动下,中国国内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国共两党签署了停战协定,共产党为此也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蒋介石要最终消灭共产党的决心。
1946年6月,蒋介石最终撕毁政协停战协定,挑起了内战。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转折点。1947年10月,毛泽东在神泉堡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5](1237)这一纲领。同时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提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选择在10月10日——南京政府的国庆日向全国、全世界发布,更加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要用“人民解放战争”形式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决心。“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提出后,重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然而,此时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共产党优势地位日趋明显。在此情况下,中共对于“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问题需要比以前要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和设计。最终,中共中央在开国前夕经过反复抉择,最终形成了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这种方案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无数次选择和扬弃的结晶。其中,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探索和追求是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3]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4]庞松.新中国诞生实录[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张北根 )
Abstract: “The New Democratic Republic”is the founding documents of the CPC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It was the result of numerous choices since the party was founded in 1921, and laid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exploration history of the CPC, “the New Democratic Republic”is the key point, playing a connecting role.
Key word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New Democratic Republic;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