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数学

2016-04-01 17:33王亚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桃子解题语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确,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可见,思维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现象呈现:语言能力低下导致学生思维品质不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重思而轻言,重练而轻说,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的培养上,而忽略了思维的外显特征“语言”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思维品质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1.概念掌握不扎实

教学低年级数学将近二十年,我常常发现现在的学生甚至都不会说话了,数学课上,一句简单的概念,重复了几遍还是有许多学生不会说,说不全,或者表达随意,词不达意。

案例:三下“年月日”中闰年与平年的判断

闰年判断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简单的13个字,学生很容易就记牢了,但不会用,因为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的选择。于是,我把这三句话翻译成操作性比较强的两句话:普通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就是闰年;整百整千数年份,如果能用400乘得结果,就是闰年(三年级还没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由于这两句话比较长,许多学生怎么都说不好,结果,这些学生一看到闰年判断题,就直接除以4,没有余数的就判断为闰年,因为“四年一闰”这句话他们已经牢牢记住了。

2.理解题意有出入

数学题其实就是数学化的书面语言,语言能力差的学生,在对文字性数学题的阅读理解上就存在很大问题。

案例:二下“长度单位练习”

把上面物体按长度从长到短排一排:( )>( )>( )>( )。

题目相当简单,但在实际填写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错误,题目要求把物体排一排,而许多学生则把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了排列。不能说学生们不会,他们的方法也没错——按长度(数据)从长到短排列,但在理解题意,规范操作上出现了错误。

3.作业正确率不高

这里所说的“正确率不高”不是说学生不会做,而是本来会做的、比较简单的题目却经常出错。我们常常把原因归结于学生的习惯差,不仔细,我们要求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题目再解答,然而,错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语言能力低下。有些学生,让他读一句话,他就是会颠三倒四,有些学生,就是容易把数字看错,这里面或许还存在生理方面的原因,但如果能经常性地进行语言训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

二、解决策略:以说促思,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说操作过程,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低学段的数学教学,经常会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进行探究与发现。但我们不能简单地为操作而操作,操作结束后,我们应让学生回顾操作过程,并把操作过程准确、具体地表述清楚,这样,学生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案例:一上“9加几”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放在盒子里的9个桃子(盒子有十个格子)和放在盒子外面的3个桃子后,让学生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的算式:“9+3=”。

师:“9+3”可以怎么算呢?我们先请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忙好吗?

生:好!

师: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想想看,怎样摆就能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了。

(学生摆好后)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1:我在左边摆10根,在右边摆2根,一共有12根。(学生没有说具体)

师:盒子里只有9个桃子啊,你为什么要摆10根呢?

生1:我从3根里面拿出一根和9根合在一起,就是10根,10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12根。

师:你说的真好,把你摆小棒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2:我在左边摆9根,在右边摆3根,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放到一起就是10根,10根和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

通过这样说操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就会日趋完整,有序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思维的准确性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2.说计算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重较大的一块内容,许多人认为,计算的最终目标是掌握算法、形成技能,而掌握算法、形成技能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达成的。但事实上,计算却是学生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只让学生算,而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细致、有序的作业习惯。

案例:一下“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片断

教学完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后,出示“34+26=”,先指名在黑板上列出竖式,并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个位上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的算理。

师: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34加26的计算过程?

生1:先算4加6得10,向十位进1,再算3加2得5,再加进位的1得6。

师:你很了不起,把34加26的计算过程说完整了。如果能把每次计算的数位以及计算结果的写法说清楚,那就更好了。

师引导说:个位上4加6得10,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0,可以简单地说成“进1写0”;十位上——3加2得5,5加进过来的1得6。

师:谁能把刚才的话完整地说一说?

生说,师进一步引导纠正,让学生说得更完整,更规范。

说计算过程,不应局限于新授课,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应要求学生边说边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让学生的口脑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从而降低计算错误。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可以逐步过渡到动口说但不出声,到三年级,就可逐步实现不动口只动脑的目标了。endprint

3.说转化过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图文转化是经典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它难就难在学生不能准确地将抽象的示意图转化成详实的文字叙述,或者将复杂的文字叙述转化成简单明了的示意图。这是由思维的深刻性决定的,特别是低学段的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第一眼所看到的表象特征,往往容易误导学生的思维,如果不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比较,学生就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这一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练习并学会说图文转化过程。

案例:一上“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练习

许多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采用减法“5-3=2”,原因就是学生第一眼看到了“有3只小兔离开了蘑菇房子”,在他既定的思维模式中“离开”就表示去掉,所以用减法计算。如果在解题前,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并要求“用2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说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看图下的问号,因为问号就代表要求的问题。于是,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正确描述这幅图的意思:从蘑菇房子里走掉了3只小兔,剩下了5只小兔,蘑菇房子里原来一共有多少只小兔?有了正确的语言描述作基础,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如果每次都能这样让学生先说转化过程,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就会明白,解决这样的问题,先要找准问题,即问号所在的位置和它表示的意思。久而久之,解决问题之前先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这一良好习惯自然就能养成。

同样的,把复杂的文字题转化成简单的示意图,一定要让学生先读题,找题中的关键条件,特别是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条件,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条件说出画图的过程。因为对低学段的学生来说,画图可能还是比较难的,那我们可以先不让学生画,而让学生说,学生会说,其实就会画了,相应地,他也就能很准确地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4.说解题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于是解决问题便成了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一线的数学老师都知道,每次作业与考试,解决问题的失分率总是居高不下。有些学生即使能正确解答,但问及原因,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相同的题目稍加改变,他也就未必会做了。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描述解题的思路或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三下“混合运算应用题”

实际问题:6箱油共重150千克,1箱油有5桶,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在解答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第一步列式就出现了错误,列成了:150÷5=30(千克),原因很明显,没有找准两个相关的条件,这就是思维缺乏条理造成的。

在分析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顺数量关系,说清解题思路:

(1)150与5有没有直接关系?(150表示6箱油的重量,5表示5桶油,没有直接关系)

(2)题中哪两个条件是有直接关系的?(6箱油共重150千克,6箱油和1箱油有5桶)

(3)解决“每桶油重多少千克?”第一步可以先算什么?

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且能有条理地叙述解题思路:第一种解法——先根据“6箱油共重150千克”求出“每箱油重多少千克”,再根据“每箱油重多少千克和1箱油有5桶”求出“每桶油重多少千克”;第二种解法——先根据“6箱油和1箱油有5桶”求出“一共有多少桶”,再根据“一共有多少桶和共重150千克”求出“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这样,慢慢地领着学生学会把已经定型的固有模式进行层层的抽丝剥茧,变方法为策略,变模式为思想,思考问题就能变得更有条理。从而,让学生慢慢地养成用思想引领数学学习的习惯,从此,也就不怕题目千变万化了。

“教”是为了“不教”,“说”是为了“不说”。以说促思,能让学生通过“说”的训练,锤炼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学而有方,思而有法,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

(王亚燕,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

猜你喜欢
桃子解题语言
桃子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桃子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等我回来再骗你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