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下动词“打”义项的家族相似性

2016-04-01 01:34周晓彦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周晓彦(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认知视域下动词“打”义项的家族相似性

周晓彦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采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动词“打”的词义系统进行梳理,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多义词“打”义项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经分析发现“打”各个义项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语义项的集合体,而是在本义基础上通过隐喻等途径衍生出来的,并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以核心意义为原型的语义范畴。

关键词:打;概念要素分析法;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

“打”意义极为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有学者称其为“泛义动词”“万能动词”。由于其语义含混,刘半农在《打雅》一文中,称之为“混蛋字”,这是刘半农在搜集了打字作为词头的八千多个词以后,得出的这种结论[1]。刘半农先生之所以称其为“混蛋字”,是由于将其各个义项看作是分散的、毫无关联的堆砌,而忽略了其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打”各个义项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采用《汉语大词典》中“打”的34个义项[2],来探求其义项之间的联系,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其作出解释。

一、《汉语大词典》中“打”的义项

《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义项为基础来分析“打”的词义系统,是因为它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且收录的义项比较齐全,释义扼要准确,并辅有丰富的书证。每个义项一般精选3~4条书证,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词义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历程。《汉语大词典》共收录“打”的义项34个,如下[2]。

【义项1】敲击;撞击。【例句】汉王延寿《梦赋》:“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顱。”

【义项2】殴打;斗殴。【例句】南朝梁任昉《奏谈刘整》:“整闻声,仍打逡。范唤问:‘何意打我儿?’”

【义项3】攻打;进攻。【例句】《梁书•侯景传》:“我在北打贺拔胜,破葛荣,扬名河朔。”

【义项4】攻讦;打击。【例句】《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陈亚)因打章子厚不中除做江东留守安抚使,兼知建康府。”

【义项5】射击。【例句】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抄者,搜也,靶子是该用枪打的东西,我从前年九月以来,才知道这名目的的确。”

【义项6】发出。【例句】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又打一封战书,要来伐我秦国。”

【义项7】猜。【例句】《红楼梦》第五十回:“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

【义项8】围棋术语,即叫吃。【例句】宋徐铉《围棋义利诠释》:“打,击也。谓击其节曰打,连打数字曰赶。

【义项9】印上;拓印。【例句】《水浒传》第八七回:“林冲当下看人写了,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个手模。”

【义项10】扎入;注入。【例句】巴金《随想录•怀念萧珊》:“她每天输血,打盐水针。”

【义项11】制造;建造。【例句】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

【义项12】砍;割。【例句】《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只得左进人家傭工,替人家挑水打柴。”

【义项13】汲取;盛取。【例句】前蜀贯休《怀邻叟》诗:“桔橰打水声嘎嘎,紫芋白薤肥蒙蒙。”

【义项14】捕捉;猎取。【例句】唐杜甫有《观打鱼歌》。

【义项15】买。【例句】《警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老身有一个姨娘是卖酒的,就住在前村。我老身去打一壶来,替相公压惊。”

【义项16】振作。【例句】《朱子全书》卷二:“如欲睡底人,须自家打起精神。”

【义项17】除去。【例句】《中国歌谣资料•喜鹊尾巴长》:“去赶集,买了梨,打了皮,媳妇儿媳妇儿你吃梨。”

【义项18】贬;退;减。【例句】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若射中金钱,便将三箭定天山的功绩,填在他名下,加倍赏赐;若射不中金钱的,停职罢俸,打为庶民。”

【义项19】收获。【例句】元曹德《沉醉东风•村居》曲:“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穗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义项20】遇见,碰上。【例句】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早是俺活计消疏,更打着这非钱儿不行的时务。”

【义项21】盘算;估算。【例句】《红楼梦》第九一回:“黛玉道:‘你不要打错了主意。’”

【义项22】评定。【例句】如:打分;打成分。

【义项23】相处;交结。【例句】《水浒传》第二一回:“谁想那婆娘和张三两个搭识上了,打得火块一般热。”

【义项24】张;举;提。【例句】《西游记》第二一回:“刚才一个打令字旗的妖精,被我赶了去也。”

【义项25】编织。【例句】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你替我打个草苫儿,我还你草钱。”

【义项26】搅拌。【例句】宋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

【义项27】转;绕。【例句】《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来到县前,令小仆退去,独自倒骑着驴子,于县门前连打三回。”

【义项28】把一物附着在他物上。【例句】清阮大铖《春灯谜》第十一出:“你不是贼,打花了脸,蓬着头,在船里钻出来做什么勾当?”

【义项29】谓用某种话语或腔调说话。【例句】《水浒传》第八一回:“燕青放下笼子,打着乡谈说道:‘你做什么当我?’”

【义项30】谓从事某种工作或作出某种行为。【例句】参见打工、打游击。

【义项31】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项任务。【例句】如:打包、打介绍信。

【义项32】与某些动词结合为复词,表示进行之意。【例句】如打扫、打扮。

【义项33】连词。犹及,和。【例句】清翟灏《通俗编•语辞》:“《俗呼小录》:俗凡牵连之辞,如指某人及某人,物及某物,亦曰打。丁晋公诗所谓‘赤红崖打白洪崖’、禅语所谓‘东壁打西壁’是也。”

【义项34】介词。犹自,从。表示处所、方向或时间。【例句】《红楼梦》:“你打那里来?”

注:第32个义项我们认为是“打”的用法,不看作一个义项,因此本文对此不作分析。33、34也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二、动词“打”的词义系统分析

动词“打”的基本义为“敲击、撞击”,这个义项从古沿用至今。其他义项都是以它为基础衍生、发展而来的。这里我们采用蒋绍愚先生“概念域”的概念[3],将“打”的意义放在相应的“概念域”中,分析其概念要素。“打”的基本意义是“用手或器具敲击或撞击使物体发声或产生形态变化”,属于“用手或器具敲击或撞击使物体发声或产生形态变化”的概念域,这个概念域还有其他成员,如“敲”。这个概念域的成员都含有一些共同的概念要素,主要包括:核心要素[核]、动作的实施[施]、动作的受事[受]、动作的工具[工]、动作的方向[方]、力度大小[力]、动作的目的/结果[目/结]、其他要素[其],根据各个义项跟基本义关系远近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四个词,即【打1】、【打2】、【打3】、【打4】,每个词下又分若干个义项,分别用[打1a]、[打1b]来表示。下面我们运用蒋绍愚先生在分析“投”词义系统时所采用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打”的各个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打1】:用手或物体撞击人或物及直接由此衍生出来的意义。

[打1a]:撞击;敲打。

用手或物体撞击某物。这是“打”的基本意义。如汉王延寿《梦赋》:“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这是“打”的最早用例。《魏书•张彝传》:“以瓦石击打公门。”这是“打”的第一个义项。

[打1c]:殴打;进攻。

这显然是从本义直接发展而来的,从人作用于物到人作用于人。南朝梁任昉《奏弹刘整》:“整闻声,仍打逡。范唤问:‘何意打我儿?’”宋陈规《守城录》卷四:“十九日,四面分布打城。”在这里虽然是“打城”,我们仍然认为受事是人,认为仅仅是一座空城的话,不需要攻打,攻打是因为有人坚守城池,所以打的还是人。义项(2)(3)(4)都是这个意义。现代汉语中有“打击邪恶势力”结构上看是“打”+抽象名词,受事并不是人,但邪恶势力是由人构成的,因此也归入这一意义。

[打1d]:人际关系的往来。

[打1d]是从[打1c]抽象引申而来的。从人角斗、攻讦引申出疏通、改善人际关系。如《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我儿,王公子,好个标致人物…囊中广有金银,你若打得上这个主儿,不但名声好听,也勾你一世受用。”又如《水浒传》第二一回:“谁想那婆娘和张三两个搭识上了,打得火块一般热。”这正是义项(23)所表示的意义。另外,也可以表示人际关系上的往来。如,打介绍信、打证明。义项(31):“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项任务。”中表通过一定途径进行人际关系往来的部分也可归入这一意义。

表1 打的意义分析

[打1e]: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

这个意义由1d引申出来,侧重于人际交流时采用的方式,即用某种话语或腔调说话(义项29)。如《西游记》第二回:“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官场现形记》第三回:“(钱典史)又拉了一个打京片子的人来,天天同吃同喝。”

[打1f]:射击、发射。

这是从[打1a]衍生出的意义,施事与受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施事有目的性地借助一定的工具(枪支、弓箭)对受事发起进攻,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义项(5)。如,杨朔《铁骑兵》:“通过一条公路时,不想日本兵得到汉奸报告,忽然开来几辆装甲车,把队伍切断,打起机关枪来。”这里的“打起机关枪来”实际上是“用机关枪打”。

[打1g]:发出、放出。

[打1g]是从[打1f]引申出来的,其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如,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又打一封战书,要来伐我秦国。”即施事向受事借助一定的工具(书信)向受事传达自己的目的、意图。这就是义项(6)所表达的意义。《三国志平话》卷下:“蛮王令人打出虎豹来。”这里的“打出”即“放出”。以上两例都是施事发出的有目的性的动作,具有可控性。后来随着词义的发展,某些自然现象也用“打”如,打雷、打闪。再到后来用“打”表示人体发出的某种动作,如“打哈欠”但这时动作的发出已经由可控发展为不可控。

[打1h]:一物附着于另一物

这个意义可以看做是[打1a]直接引申出的意义。“打”是个二价动词涉及施事、受事双方,两者缺一不可。施事作用于受事必定要与受事接触,当力度很小、施事与受事静态结合时,就产生(28)这一义项。义项(9)也属于这一意义。清阮大铖《春灯谜》第十一出:“你不是贼,打花了脸,蓬着头,在船里钻出来做什么勾当?”

【打2】:以手部活动获取某物,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意义

[打2a]:通过制作、建造获得原来没有的东西。

这也是有由“打”的本义直接衍生出来,只是这里是施事有目的性的对物体用捶击的方式进行制造,从而产生新的物体。如,《全唐诗谚谜荆棺峡谚》:“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水浒传》:“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这是由手作用于一定的物体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对人们有用途的物体。义项(25)也可以归入这一意义。如,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你替我打个草苫儿,我还你草钱。”不过在这里“打”不再仅限于用“锤击”的方式制作,而是泛指通过手部动作制作,从而获得某种物品。

[打2b]:通过某种方式得到原本存在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打2b]可以认为是从[打1a]发展而来的,对某物进行撞击、敲打,实施者一定是对受事有一定的主观意图,如果行为成功,实施者就会占有受事。如果进攻的对象是人,实施者如果是胜利的一方就会占有或支配受事。在这里更加侧重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义项(12)割、砍;(13)汲取、盛取;(14)捕捉、猎取;(15)买。都可以归入这一意义。以(15)“买”为例,我们想要获得某种东西时,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付出劳动或金钱。当付出是金钱的时候,“打”就获得了“买”的意义。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买物曰打米曰打肉。”但是这里“打”需要与具体的宾语相结合才能获得这些具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打”需要有语境支撑才能获得这些具体的意义。

[打2c]:获得。

元曹德《沉醉东风村居》:“但闻尊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穗秋,又打够重阳酿酒。”这个意义跟打2a和打2b密切相关,打2a和2b侧重于获得的方式,而这个意义侧重于动作的结果。

[打2d]:使分离、除去。

这个意义与[打2c]构成“打”这个动作结果的正反两方面,当我们以施事为着眼点,那么就形成了“获得、得到”的意义,当我们立足于受事时,就会得到义项(17)“分离、去除”这个意义。如,《方言》卷五“佥”晋郭璞注:“今连架,所以打谷者。”这里的“打谷”是指“通过击打的方式使谷从壳中分离出来。”《中国歌谣资料喜鹊尾巴长》:“去赶集,买了梨,打了皮。”

[打2e]:贬退、降低。

这个意义是由[打2d]直接引申出来的,若受事是人或抽象事物时,则引申出(18)“贬、退、减”等意义。如,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若射不中金钱的,停职罢奉,打为庶人。”《官场现形记》第五回:“有人说,他前一科就该得意的了,只因为一首八韵诗…房官看到那里,圈不下去,就打了下来。”这两个例子的受事都是指人。在现代汉语中“打”的这个意义多表示价格的降低以及物品被退回。如,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第二场:“刚才呀,卖衣裳的一张嘴,就要四五万,不打价儿。”茅盾《春蚕》:“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

【打3】:思维/言语发生作用的活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意义。

[打3a]:估算、盘算。

我们认为这个义项可以看作是由1b引申而来的,“打”这个动作对施事来说是有预谋的,即是有目的性的,因此从预谋性和目的性角度出发,就衍生出(21)抽象的估计、评定的义项。如,《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黛玉道:‘你不要自己打错了主意。’”

[打3b]:评定。

这个意义是3a思维活动的结果。对某事物在心里做出预估后,对事物或人的表现做出评价,就产生了(22)这个意义。这个意义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如打分。

[打3c]:猜。

这个义项与[打3a]有着密切的联系:[打3a]是侧重于施事的预谋性,而[打3c]则是强调受事的未知性。施事发出的动作行为往往是有预谋性的,而对于受事来说往往是突发性的,受事预先是不知情的,因此受事往往根据事件做出自己的主观猜测,来预测施事者得意图。突出受事的未知性就形成了义项(7)“猜”。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第十七条可是“五羊之皮”?’文琴拍手道:‘对!对!非但打得好,记性更好!’”又如,《红楼梦》第五十回:“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这两例都是受事对未知的事物做出自己主观上的猜测。

【打4】:手部动作向上或向下产生的动作。

[打4a]:注入、扎入。

[打4a]也是由[打1a]引申出来的,当“撞击、敲打”的力度适当减小,且有一定的方向时,就产生“注入、扎入”(10)这个义项。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在风门、肝俞、肾俞、三里四个穴道,打了四针。”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给轮胎打气”等,都是这个意义。

[打4b]:举、提。

这个意义也与本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由手作用于物体,只是在这个意义中更强调方向性,即使物体向上。如,《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刚才一个打令字旗的妖精,被我赶了去也。”《红楼梦》第五十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每个都是打着伞,拥轿而来。”这个意义主要是义项(24)。

[打4c]:振作。

[打4c]是在[打4b]的基础上抽象隐喻出来的,核心要素由“施对受的动作”变为“状态的改变”,受事由“具体的物”变成“抽象的物”就变成了4c,这时“打”的动作义已经不太明显。如义项(16)的例子:《朱子全书》卷二:“如欲睡底人,须自家打起精神。”《西游记》第十回:“只得强打精神,传旨着叔宝将龙头悬挂市曹,晓谕长安黎庶。”

还有《汉语大词典》里所列的几个义项没有涉及到。这里也附带说明一下:(8)围棋术语。显然下棋双方的角逐与双方的“打”有着相似性。(9)印上、拓印。与本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明高启《楞伽寺》诗:“欲打塔铭碑,从僧乞山纸。”是人通过手部动作作用于物,从而使物发生形体的改变。(20)遇见、碰上。人与人或物的接触与[打a2]有关,若施事与受事只是接触、相遇,而没有发生争斗,就是这个意义。后来又可以表示遇上某事、赶上某时候。如,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早是俺活计消疏,更打着这非钱儿不行的时务。”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更打着黄昏也,兀的不愁杀人。”(26)搅拌。与[打1a]有关,也是由手部发出的动作,侧重于强调动作的方式“做圆周运动”。如,宋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27)则是从(26)引申出来的。“转、绕”只是从手部动作扩展到整个身体的动作,也是侧重于“圆周运动”的运动方式。

通过对“打”词义系统的分析,我们得知:“打”的各个义项之间并非毫无联系,它的各个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打”的词义从局部的手部动作到整个身体的动作,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动词到心理动词。我们可以说动词“打”的词义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各不相同,却又在某方面相似,“打”的所有义项构成了“打”的大家族。

三、“打”各义项间语义联系的认知解释

“打”虽然义项繁多,但都是围绕其本义(用手撞击、敲打)衍生而来的。但是这些义项是否具有同等地位,以及这些义项衍生的途径、理据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试从认知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

(一)范畴理论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组成一个范畴,在这个范畴里通常有一个核心意义,或者最基本的原型意义。其他意义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相互联系的意义就构成了一个以核心意义为原型的语义范畴。赵艳芳认为:“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与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有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4]原型是某一范畴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同特性。“打”的所有义项中“用手或物撞击、敲打某物”是其他义项产生的基础,属于这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其他义项都跟它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虽然有些义项已经远离“用手或物撞击、敲打某物”这一核心,但仍受到原型成员的制约。如“打”的一个义项为“做游戏”,从表面上看它跟“打”的基本义已经没有多大联系,但实际上其基本义制约着这一义项的适用范围。如:打秋千、打乒乓球、打篮球都可以成立,但打足球、打绳却不能说。这正是因为“打”的基本义限定了其所有义项只用于与“手部运动”有关的活动。

(二)“打”一词多义形成的主要途径:隐喻

“隐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5,p106]隐喻是词义引申扩展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之一。隐喻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重要途径。隐喻关键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多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打”从行为动作的向上“张、举”到心理状态由低迷到振奋的“振作”就是通过隐喻这一手段体现的。此外还有,表“人际关系”的各个义项都是通过隐喻发展而来的。

(三)一词多义与意象图式的转换

沈家煊认为:“意象是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景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别——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5,p228]每个范畴,在不同的语境当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变体。一个动作、事件往往有多个侧面,我们关注不同的侧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侧面之间的转换,映射到语言层面就形成一词多义这一现象。同样是“打”这个动词,当我们注意的焦点在打的“动作”这个侧面上时,就产生了(1)(2)(3)(4)(5)这些表动作的义项;当我们侧重于动作的结果时,就产生(19)(17)这两个表示不同结果的义项;当我们侧重于动作施事者的目的性时就产生了(13)(14)(15)这些义项。当然这些义项又通过隐喻、转喻的方式向表抽象概念或表心理活动的概念延伸,这也是形成“打”如此多义项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家族相似性

同一个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像同一家族中的不同成员,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相似,却并不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家族相似性”。词义范畴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它们的语义结构呈现集合和重叠的意义辐射集。同一个词义范畴的成员不是彼此重合的,而是以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联系起来的。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共性特征,典型成员拥有共性特征最多。一个家族的不同成员之间与原型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等距离的,它们通过隐喻、转喻扩张出去,形成了枝状特征,我们把扩张出去的成员称为“枝”,其特征叫做“枝特征”。动词“打”的不同义项围绕“用手或物敲击、撞击物体”这个原型向外扩展,各个“枝”也围绕这个原型形成一个跟“手部动作”相关的大家族。各个成员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形成一个庞大的“枝状突出”式家族树。如“打”的义项“敲击”和“估算、评价”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实际上“打”对于施事来说是有一定的预谋性和目的性的,从“打”的这个层面考虑,就与在心理“盘算、估计”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从手部动作向心理活动隐喻的体现。因此,虽然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的各个义项,却通过共同的基底发生直接的联系。所以,虽然“打”有如此多的义项,但是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联系,围绕“用手或物体敲击、撞击”这一核心,形成一个类似于家族的范畴,而其各个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

文章采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历来存在诸多争议的“打”的各个义项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我们发现“打”并不像刘半农先生说的那样,是个意义含混的“混蛋字”。相反,其各个义项是围绕“用手或物敲击、撞击”这一核心通过隐喻、意象图式的转换等手段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

[注释]

① 本文所用例证多选用《汉语大词典》每个义项之后所列例证,少量例证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 252.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六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309-310.

[3]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84.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84.

[5] 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On the Family Resemble of Senses of Verb "D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ZHOU Xiao-yan
(College of Art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veral senses, the meaning of verb "da”a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by taking conceptual elements analysis. And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for polysemous word "da”is made. It is found that its meaning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ne another. They derive through the ways such as metaphor and through the family resemblance to form a core meaning as the prototype of the semantic category.

Key Words:"da"; conceptual elements analysis; family resemblance; semantic category

作者简介:周晓彦(1992-),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收稿日期:2015-07-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Y201409)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10

中图分类号:H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