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给我上的“震撼课”

2016-04-01 15:42孙建锋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筒嫦娥月球

震撼一:“你是一阵风”

在福柯看来,人生是在美的历程中度过的,生活的最高目的,就是寻求和创造生存世界中不断变换的美。

在我看来,教学既是一种人生,也是一种生活,其鹄的就是不断追求并创造教学生活之美。

教学生活之美,是在不断变动的游戏式生活中形成的;但是生活的流变性,丝毫都不意味着生活本身的任意性和纯粹杜撰性,而是要设法使生活得到提升,让生活在其提升中,实现自身精神生命内涵的丰富化,达到精神愉悦和审美情趣的完满与攀升。

2015年岁末,笔者应邀到江西省赣州市举办的一次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课。

一如从前,还是原生态创课。第一眼看到借班上课的孩子们,我发现他们诚如其校长所言“很乖”,乖得像一幅“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画。

走进“画”里,课感怂恿我“吹皱一潭静水”——让孩子们直呼“孙建锋”。

一呼“孙建锋”,一个男孩子“夸”我:“平易近人”;再呼“建锋”,一个女孩子昵称我为:“哥哥”;又呼“锋”,一个男生快语:“你是一阵风”。

“我是一阵风,一阵春风,春风她吻上你的脸,告诉你处处是春天;我是一阵风,一阵春风,春风已绿你心田……”

“三呼”过后,室内已是笑语盈盈、两情融融……

“孙建锋”——“建锋”——“锋”——“潭面来风涟漪生”。

直呼“孙建锋”,对我而言是一种“经验”——以前上课曾经用过,文章中也曾写过。但教学实践告诉我,经验不应当成为个人教学历史的尸体,而应当成为待产过程中的创造本身。换句话说,经验要从传统的被动沉积形态,变成主动的开拓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正是学生给我上的震撼一课——每一次教学行为都要使经验成为“拔出自我”的再生动力。诚然,这也是创造教学生活之美的不二法门与不竭动力。

故此,我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主体性”,不断地将主体从传统师道尊严的自身中连根拔起,以致使自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神圣不可冒犯”的自身,使自身置于自我虚无化和自我解体过程中,实现了一种他自身——“平易近

“震撼课”古诗、童话串串烧》例谈

给我上的人”“哥哥”“一阵风”——的永远变动和更新。

震撼二:“哥哥孙建锋”

梅洛·庞蒂认为文化现象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首先产生在对话形式中。

“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任何二元之间的对话关系都会产生“真三”的最高境界,而语言正是实现二元向三元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自编教材《关于月亮的神话、古诗、童话串串烧》,是将有关月亮A面的神话《嫦娥奔月》、月亮B面的古诗《嫦娥》、月亮C面的“美版”童话《月神》以及月亮D面“英版”故事《月上圣诞老人》组合而设计的一次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公开课。

这节集“自思想、自教材、自设计、自教学、自反思、自发表”为一体的创造性公开课,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第三元”,“是物我之间的超出物”,它以“和”而接纳万物,旨在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对话中创造出万千之美,达到文化融合的美妙境界。这种“生于二而超于二”的“第三元”,揭示了“只有对话关系才能滋生出最高境界”的教学真谛。

课行中,当学生与月亮A、B、C、D的故事对话之后,我相机唤醒——

“最美的故事还是——月亮E面的传奇,你们想看吗?”

“想!”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E面的传奇就在你的心里。请放飞想象,超越‘中外,开创月亮E面的传奇。”

略思片刻,孩子们便争先恐后与大家分享他们打造的“月亮E面的传奇”——

——《把自己射向月球》:有个小女孩,她梦想到月球上去。于是,她就自己制造了一把弓箭,把自己射向了月球……

【师:超级震撼,“把自己射向月球”。把题目写道黑板上。你不仅把自己射向了月球,也把自己的未来射向了北大、哈佛……(笑声)】

——《嫦娥回来啦》:寂寞的嫦娥,在月球上,利用桂花树制造了一个飞行器,带着小白兔一起飞回了地球……回到地球……后羿还在等着她吃饭呢,饭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好多遍了……

【师:温馨!人圆,梦圆,心圆……团团圆圆……】

——《我是哈佛男》:有个哈佛男,勤工俭学、省吃俭用,创造了一艘航母。他的航母就像今天的出租车一样,能够载客登月。航母造好以后,他请他的家人、同学、老师一起飞往月球,并且是免费之旅。只要他的航母在月球一着陆,地球上所有的航母以及核武都会自动解除“武装”,失去进攻作战的能力,因为,他的航母有一种磁场,可以锁定所有毁灭性武器的按钮,没有任何人可以打开……这个哈佛男,就站在你的面前。

【师:一切皆有可能。人,就是最大可能。加油!哈佛男!】

——《哥哥孙建锋》:有个小女孩非常喜欢演讲,遗憾的是地球上没有喜欢听……

【师:(走到最后排问一位男生,她说的什么?男生说,她说有个小女孩非常喜欢演讲,遗憾的是地球上没有喜欢听……)“在听着呢!无论哪个角落的人都在听着呢!请继续……】

一天,她搬来一把天梯,爬上了月球去演讲。

【师:演讲现在开始……小女孩身边——】

小女孩的身边站着她的哥哥。

【师:她的哥哥——】

孙建锋。(笑声)

孙建锋十分专注听她演讲……

【师:孙建锋喜欢听天籁之音。】

小女孩觉得孙建锋是她的知心哥哥,是她真正的知音。

……

【师:千古知音“不”难觅,他就站在你身旁。请把故事的名字《哥哥孙建锋》写上黑板】

……

分享的“故事”都是假的,但故事带给我以及在场听课老师的“震撼”却是真的。

这种震撼就是“对话”,一种在绝对自由状况下展开的“主际对话”,它所产生的“三”永远高于“二”。

这正是自教材《关于月亮的神话、古诗、童话串串烧》的教育初衷——将“三元”命题悬为高标,跳出一元与同质文化的窠臼,加强中西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因为“异文化是得救的保障,是人类回归自身的保障”。(奥地利文学家霍甫曼萨语)

一种文化愈自信,愈开放;愈开放,愈伟大。

一种教学愈开放,愈对话;愈对话,愈超越。

法国有个谚语,如果蛹只知道

照镜子,永远不能成为蝴蝶。拘泥传统、食古不化的文化与教学,永远逃脱不了“蛹照镜子”的怪圈。

上文教例揭示:孩子们蛹化成蝶,精神生命得以提升与超越,是通过不断地交流对话产生的。对话前,彼此好的东西各自藏着;对话后,彼此好的东西不但发挥出来,而且发生了质变。

一如“哥哥孙建锋”,就是一种令人震撼的对话“质变”。

它的震撼意义揭示——对话,不是言说者的单边存在,而是言说与倾听的同在。没有倾听的言说和没有言说的倾听同样是荒诞的。

相对于我们的不稀缺教师的言说而言,我们的孩子更渴望教师的倾听。“哥哥孙建锋”就是学生对倾听回归的最萌点赞,也是对倾听缺席的诗意批判。

倾听是老老实实的活儿,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倾听是对真诚直截了当的考验。所以,如果教师伪装倾听,就不单是虚伪,而且是愚蠢了。

倾听着是美丽的。如果教师能够真诚的蹲下身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孩子,抛弃唯我独尊的傲慢和道貌岸然的虚荣,那么就能谛听到孩子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日落月升的呼吸,有虫蚁鸟兽的欢歌,有风里云里的消息,有无声里的千言万语……还有心与心碰撞的清脆音响,宛若风铃。

震撼三:“跳起抢话筒”

现代人越来越把自己的思想纳入法则和规则以及各种固定的方法之中,我们的教学也不例外。高喊“课改”,而不“改课”,即便“改课”,亦鲜见“改心”。“改心”,就是要有新的教学思考艺术,借用福柯的哲学术语就是“成问题化”。

“成问题化”的目的,就是要颠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其策略有三:

一是“在外面思考”。“在外面”,不单纯指“外面的世界”,而是比外面的世界更遥远的事物的总称。同时,它又是比一切内在的世界更贴近得多的事物。所以,“在外面”并不只是指它的外在性或内在性,而是指它比外更远,比内更近的双重性。所以,真正的思想是“在外面”,它来自外面,向内折返,又回到外面。基于此,“自思想、自教材、自设计、自教学、自反思、自发表”的创课——《关于月亮神话、古诗、童话的串串烧》力主体现的是“在外面思考”的基本精神,就是在传统的教学之外进行自由思考,在“主体性”之外进行自由创造,在生命的边界进行创生教学。

二是“在语言游戏中思考”。就是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在语言的游戏中进行思考。在《关于月亮的神话、古诗、童话串串烧》教学中,看了月亮A面的神话《嫦娥奔月》,嫦娥抵达了永恒的彼岸世界,生命摆脱了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似乎可以享受长生不老了。但是,她却孤独寂寞,终日依着桂树,看着小白兔捣药……学生问,“是不是嫦娥跑得太快了,心没有跟上,落在了人间。”是的,嫦娥的身心是有裂缝的。

“嫦娥应悔偷灵药”,当我们吟咏着李商隐感天动地而又气韵悠长的千年嗟叹,一味地沉浸在“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无尽追悔之中时,孩子们却说,月亮C面的“美版”童话好玩;月亮D面的“英版”故事养眼。实然,不同文化之间也是有裂缝的。

“互联网+”时代,没有“鸵鸟”可做,我们“在语言游戏中思考”,则意味着在寻找新思想活动的裂缝和可能性中教学,这是必然。

三是“自身决定游戏规则”。教学不应该把自己埋葬在自挖的坑里,而应该使自身成为游戏者,并由自己决定游戏规则。

上文教例中,有一个“请学生分享月亮 E面传奇”的教学环节。起先,站在前台的六个同学有点拘谨。“谁先得到话筒谁先讲”,我把话筒一举。大家一拥而上,跳起来抢话筒。我顺势蹲下来,他们赶快俯下,我又迅速起身,他们又如浪花跃起……

“起伏”之中生成的“跳起抢话筒”游戏,不啻是表面上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而引起了观者的兴奋度,更重要的是它留给我深层的思想震撼度——

话筒,物理意义是传声;象征意义是“发声”。

孩子们表面上是“跳起抢话筒”,实质上是“抢自己的话语权”,是在抢着“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个能够“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满全的人;一个勇于“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才是有穿透魅力的人。他的魅力源于自信、独立和赋有思考的力量。

“发出自己的声音”——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跳起抢话筒”,是在行使自己的人权,是行走在言论自由的路上。

自由在哪里,人就在哪里;自

由在,学生就真正站在了课中央!

当然,“自由”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设定;“自由”不是自然赋予人类本质的礼物,而是人类为自己设定的最为艰巨的任务。同样,在教学中,“人”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设定,不是一个生物存在,而是一个优秀的理念的和一个很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

猜你喜欢
话筒嫦娥月球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把话筒传给鹏鹏特
小话筒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自制大话筒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