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华
我校在习作教学方面做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将习作和生活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
●习作密码之一:习作只有和生活链接,才有生命
激活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
1. 捕捉“美丽身影”,将生活场景定格。生活是习作最大的“源泉”,生活体验是习作最好的素材,如何将这些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呢?写日记无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之一。为了让学生对写日记保持足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写“小组循环日记”,这种方式既减轻了学生每天写日记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为了让循环日记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互评激励。
当然,记录的方式不止文字,录像、摄影也行。学生不可能整天带着相机,到处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但有时候老师做得到。还记得2010年在青山小学执教习作课《下雪了》,为了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我抓住时机,拍摄了大量下雪的图片。白天时,美丽的雪景和人物的活动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晚上却未必。为此,我拿着相机拍了许多晚上的雪景,特别是夜晚“灯光下的雪景”和“路上的雪景”,当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图片后,不禁发出惊叹:原来晚上的雪景别有一番风味!
我校的王卫东老师特别擅长捕捉孩子美丽的瞬间,因为这些美好的瞬间可以折射出孩子的心灵。去年,王老师执教习作课《我爱我班》时,写作的主旨是让学生树立班级荣誉感,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王老师通过平时大量抓拍到的学生图片,尤其是那些后进生的表现,他们虽然在班上显得默默无闻,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芒。通过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将文章写好,心灵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2. 发现“美好事物”,将生活画面美化。要学生学会观察,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例如,特级教师郭学萍老师执教的《桔子》习作指导课,她是通过看、闻、摸、吃来感受桔子的美妙。
有些时候,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事物的内在之美。如杨孝顺老师执教的《虞美人》一文,他让学生观察虞美人开花之前和开花之后的形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改变的,别看虞美人之前是那么平常,但是它绽放的时候,可以异常美丽。杨老师还不失时机地鼓励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虞美人这样,开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观察事物,切入点比较容易;观察人物,难度就大了很多。除了观察人物外在的模样,还必须了解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外貌一看便知,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难以揣摩。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导致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恩父母的习作,可享受惯了的孩子们,却找不到一些感人的情节。正好这位老师到一位女生家家访,发现她的房里有一扇窗通在父母屋里,老师就叫她过来,问她这扇窗有什么作用,父母为什么只开一扇窗而不是开一扇门。在交流中,她终于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良苦:留窗是关心,生怕女儿一人住害怕;不留门是因为不想溺爱她,在锻炼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于是,她当晚就写了《透过那扇窗》,写出了透过一扇窗所感受到的妈妈浓浓的爱。
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美丽事物”,不仅可以为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也能净化他们的心灵,
让学生从各种事物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自由快乐地成长。
●习作密码之二:习作只有和情感碰撞,才有生气
激活方式:千方百计让学生领悟生活的情调
1. 创设“情境”,将内心情感激发。要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校李香梅老师,为了指导学生写好苏教版六上“美味佳肴”这一主题的习作教学,在教学之前,要个别学生录了在家烧饭的影像,并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美味佳肴带到学校请同学们品尝。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是在品尝一盘菜,也是在领悟生活的美好。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老师将这些菜,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分享给同学们的时刻,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李老师为了指导自己的孩子写人和动物之间的文章,专门养了一条狗。这条狗也为李老师家增添了很多生活的情趣,同时也为她儿子创造了很多习作的素材,看了她儿子写的“小宝系列”,真够让人心潮澎湃的。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创设情境,并利用这些不断出现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体验盲人走路,体会到盲人的艰辛;体验做一天的家务,感受父母的辛劳;清明节扫墓,让学生站在烈士墓前,在默默哀悼中感受先烈们为祖国流血牺牲的英勇无畏;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感受田野的气息、劳作的辛苦,切身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惟艰”的朴素。通过上述情感体验而写出的习作,将会是情思满纸、有血有肉的。
2. 利用“意外”,将内心情感释放。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意外,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习作资源。我校一位同学在上课的时候,突然被马蜂蜇了一下。执教该班的陈迎兵老师,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意外,他在事后让学生围绕这一事件,写下自己的切身感受,事件的主角也写了一篇文章。由于是自己的亲身感受,该学生写得格外生动。陈老师不失时机地在班上鼓励他,这个原本比较内向的学生一下子开朗多了,真没想到经历过这么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对他的成长帮助会这么大。原本以为这个故事就到此结束了,没想到精彩还在延续:自从文章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这位同学天天被同学“专访”,他感慨原来做“明星”也挺不容易的,所以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个名人也很难》。真没有想到这样的一次意外,居然改变了这个学生的一些行为,我们不禁感慨:习作的魅力真大呀!
3. 耍点“手段”,将内心情感引爆。日常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平淡,但也不能缺少激情,当学生的习作兴趣不够浓厚时,不妨来点“猛药”。
近日看到“大家语文网”上季锋老师的一篇文章——《让学生爱上作文课》,文章讲述的是让学生制作“玫瑰爱心香水”给自己的妈妈,实验的步骤分为“撕花瓣”“倒点水”“轻搅拌”“加点料”“装入瓶”“许心愿”,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怎么会没有真心话对自己的妈妈说呢?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不生动感人呢?
每年春游后,一般老师都会布置一篇描写春游的文章,学生就会觉得很烦,有抵触心理。高爱东老师一改常规,在春游之前告诉同学们:这次春游不写习作,前提是要玩得痛快。春游的那天,同学们玩得特别快乐,有一些喜欢写作的同学还将习作拿来给老师看。高老师的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原来“不写习作的春游”会让学生感受到更美的春天呀!
我们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不妨多一些思考,让学生的内心总是对习作充满期待,引爆学生的内心情感。
●习作密码之三:习作只有和兴趣相投,才能生存
激活方式:绞尽脑汁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
要想让学生保持习作的兴趣,我们应该在习作教学的形式上做点文章。
1. 开拓空间,将习作教学的主阵地转移到“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资源可以拿来运用。如六下的《词两首》,教学完后,可以让学生写写词中的美景,当然这样的训练要少而精,主要是采取片段描写的方式。很赞同管晓成老师的观点: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还是不一样的,不要把每篇文章都拿来进行写的训练,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倒打击了学生们的习作积极性。
2. 利用网络,将习作讲评的主形式“嫁接“到信息技术。网络点评相比其他形式的点评,更直观,也更持久。东小作文网在王卫东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已经逐渐壮大,很多语文教师将自己学生的习作发到网上并及时点评,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我校刘雁农老师将学生的打字练习和习作讲评相结合,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打字速度很快,有的学生点评也比较到位。不难看出,这种新的点评形式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这两者之间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 提供平台,将习作赏析的方式“扩散”到校园各处。好的习作是要拿来分享的,我们的校园中处处可以看到学生习作的痕迹:第一幢教学楼的过道中张贴了很多学生的习作,并注意随时更新;后面一幢教学楼的过道则经常看到表扬某某同学写作的字迹。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六(4)班张亮同学,他的成绩不太好,可是他却在东小作文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习作,看到自己的习作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他的内心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现在的他变得乐观开朗多了,东小作文网上有了他更多的作品。当学生能近距离、短时间内看到自己的作品张贴在墙壁上,他们的心中能不高兴吗?
习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习作;通过学生的习作也可以进一步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愉悦他们的身心。把习作和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让两者之间相得益彰,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好文章来,才能保持旺盛而持久的习作积极性。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