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一、 用师情带生情
“师情”就是教师的情感,它是架起“文情”“生情”的桥梁。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中进行,因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语)因此,结合个人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堂情感氛围的创设。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精神百倍,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边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堂上的教与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教师灵活地运用情感功能,将文情融入自己的领悟、再创,通过创设情境传递给学生,方能达成教师、学生、作者三方面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诱人的情感气氛中产生难以遏止的激情。
在这方面,许多语文教学名家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清晰地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的情景,因为是面对异地的陌生学生,所以,于老师一开始就很亲切地与学生娓娓而谈。他向学生介绍自己叫于永正,从徐州来,还让学生说一句欢迎他的话,温馨的谈话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通过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朗读保持这种氛围。记得最深的片段是于老师示范朗读文中的“我”与盲童明明的一段对话。教师真诚投入,声情并茂,恰到好处。那表情,那语言,那动作,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教师的情感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作用。
二、 动生情悟文情
生情乃学生的情感,它是映照教学效果的镜子,是文情和师情的结果。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情显现,即使文情再丰,师情再浓,也枉然!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极大的感染力与情感性。这种情感,渗透于课文的字里行间。学生只有披文入境,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深入领会课文包含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如果他们的认知活动融入了情感的需要,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更丰富、更深刻。例如,我在教学三下《海底世界》 一文时,考虑到很多同学没有见过海,就播放了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录像,将蔚蓝的海水,嬉戏的鱼群,懒洋洋的海参,美丽多姿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各样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等珍奇动物,及梦幻般的景物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另外,还用各种体态动作,表示海底生物的游动,用夸张的表情,表现遇到“敌人”袭击时的惊愕,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描绘海底世界……将自然之美与人们的心情融为一体,创设出迷人的意境,让同学们自觉地走进画面,走进课文,使他们情由心生,从心底燃起对祖国,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时,再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朗读、思考、讨论、介绍,从中领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整堂课以师情激发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领悟文情。
三、 循文情入文境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体验、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对文中的字、词、句、段进行品读、领悟、内化、迁移来培养。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作者是如何通过字、词、句、段来表达情感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进而体会字、词、句、段的用法,进入作品描绘的意境。
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作者满怀深情地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断粮了,为了给战
拨动情弦
激起共鸣
士们充饥,彭德怀同志忍痛命令枪杀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的感人故事,表达出战士们爱彭德怀,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高尚情感,渗透着对彭德怀同志的无限怀念与敬仰之情。文中的每个词,每一句,都透出作者这种浓浓的情意。教学时,在学生初步领悟到文中之情后,我问学生:哪些词、句表达出了彭德怀同志对大黑骡子的喜爱之情?学生很快便找出了“抚摸”“深情”“发火”等词,以及“彭德怀背过脸去”“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等句子。接着,我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抚摸” “深情”说明了什么?(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既然这么爱,为什么“怒吼”着命令:“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这矛盾吗?(看似矛盾,其实一致,都表达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高尚情感。)通过以上分析,学生认识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字、词、句之间的密切关系。
(作者单位:淮安市广州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