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建构

2016-03-31 09:14黄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磁针磁体磁场

黄华

[摘 要]

中学生学习物理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思考、分析,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将各活动进行分析判断,在实验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实验有效、高效,真正让实验为物理课堂服务,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有效;能力培养;建构体系

现在中学课堂正进行着又一次的教学改革,对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地有效、高效,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讲得精炼。在南通的教学改革中,教育部门提出了“限时讲授,小组合作,踊跃展示”的12字教学方针,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通过特定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教学目标上来,能使学生在自我的思维情境中自主学习,踊跃展示,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今年,市教育局组织了“南通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十一次现场推进会”活动,本人有幸代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学上的认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自我学习,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

物理学习,伴随着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在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对物理上的一些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在他们的脑海里,对物理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雏形。在这样的学情下,教师对学生有基础的知识只需做适当的补充就可以了,让学生的课堂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由地发挥。

例如:在学习认识磁体时,它有什么性质;用磁体的两端及中间部位去吸引大头针,有何现象;在学习用小针支撑小磁针,让其旋转,静止时小磁针的指向。上述这些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对其已有大概的了解。而在某些实验及现象上有所不知的,也只需通过阅读书本及小组合作将知识条理化,教师无需对这些知识做不必要的插曲。如果教师以为学生不懂,在课堂上大讲此类知识,学生不爱听,教师也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不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准备教学内容,而且还要了解学情,对学生现有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新建知识的认识

学生通过自我或小组合作学习,对多数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在比较偏僻的知识点上,学生第一次遇到此类问题,既陌生又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让学生去见识新知识的面目,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物质时,学生很容易的用磁体去吸引铁钉、大头针等铁类物质,但磁体也能吸引一元硬币,细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硬币是用铁制成的吗?它的外表不像是铁类物质。此时,教师应该在学生质疑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在一元硬币的外层涂有一层镍,磁体也能吸引此类物质,而且磁体还能吸引我们不常见的物质钴。这样,通过学生在实验中的质疑,教师的适当讲解,能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化解。

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深入挖掘、学习新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教师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质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注重引导,梳理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

在学习物理时,好学的学生在课前进行了一定的预习,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就是在这些方面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达到前后衔接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时,因为小磁针放在磁场中,受到磁场的作用,所以可以将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去探究磁场的方向。教师让学生将小磁针放在8个不同的点上,探究在磁体周围8个点的磁场方向。为了知道磁体周围更多点的磁场方向,如何去设计实验?有的学生设计将更多的小磁针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分析后发现,该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受到空间的限制。有的学生设计将小铁屑放在磁体的周围,可以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情况。该方案是否可行呢,多数学生分析认为不可行,因为小铁屑没有磁性,不具备小磁针的作用。此时,教师顺势将一个大头针靠近磁体,让学生分析此时的大头针是不是小磁体。学生很快回顾到刚才的知识:大头针被磁化了,说明小铁屑在磁场中也被磁化了,所以小铁屑是小磁体,能代替原来小磁针的作用。这样学生能彻底明白其中的知识奥秘。

教学不是简单的将教材上的知识讲给学生,或者将教材上的实验让学生去简单操作一遍。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在处理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找到问题的关键,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领悟知识的内涵。

四、顺势点拨,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困惑

物理教学过程一直伴随着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知识,是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在实验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一步步深入思考、探究,不断的去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还是在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时,我们已经分析得出,小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为了一个个小磁体。但是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将小铁屑洒在磁体周围时,发现小铁屑被磁体吸引住了,无法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此时有的学生就让小铁屑远离磁体,希望不要被磁体吸住,但发现此时的小铁屑又不能被磁化,不再是小磁体了。这时有的学生就质疑该方案的可行性,提出用小磁针做实验时,小磁针的下面有小针支撑,但小铁屑不能这样操作,故实验不可行。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块玻璃板,让学生利用玻璃板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实验时,会发现利用玻璃板将磁体与小铁屑隔开,解决了小铁屑被吸住的难题,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直接将解决方案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只有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层层递进,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节课或者是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从表面上看,知识点是零星的,但实际上知识点之间总是存在相互的联系。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有的内容也是分为多个层次,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点的各个层次,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本节课中,学习的重点是磁体与磁场,磁体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简单易懂,但对于磁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没有深入地了解过,对磁场的认识几乎为零。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及磁场的方向,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首先可以用手直接推动小磁针,使其转动起来;再借助于笔,在笔的作用下,推动小磁针,使其转动起来;最后让磁体靠近小磁针,使其转动起来。这样一步步的推进,使学生联想到磁体的周围存在一种(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物质对小磁针发生了作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实际是存在的,就像刚才实验时用的笔一样的真实存在。在讲磁场的方向时,将两个小磁针分别放在磁体周围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发现,小磁针的S、N极指向不同,学生分析得出,在磁体周围不同位置,磁场方向不同。通过对磁场层层递进的引导,让学生对磁场有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是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问题、理解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将知识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

在物理课堂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现状,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时时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快乐,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高效。

[参 考 文 献]

[1]祝志勇.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18):125-125.

[2]邵霞.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07):7-7.

[3]李战.浅谈物理实验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师,2011(27):90-90.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磁针磁体磁场
自制指南针
指南针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关于“小磁针”的物理中考题想起的
2016年春季性感磁场
野外徒步旅行的导航仪
有关磁场的易错问题分析
巧用环形磁体“演示”牛顿的抛体运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