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开展语文自主预习的实践研究

2016-03-31 09:14诸葛静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课语文课堂教学

诸葛静霞

摘 要

微课以微型视频为载体,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制作的,支持线上与线下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学习时间短而负担轻、学习内容少而易理解、可反复学习等特点。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预习现状,以微课为手段,从设计自主预习微课群、创建微课预习任务单、寻找课堂教学对接点等几方面进行探究,从而逐步实现通过微课提高学生语文预习的自觉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微课;自主预习;以学定教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地探求知识。预习正是培养该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还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然而,目前的学生预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预习监控不到位,常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农村学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具体的篇目去设计;学生对预习的任务不明确;预习检查反馈不及时,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生预习不自觉、不感兴趣,非书面预习作业可做可不做,凭心情而定;书面预习作业草草了事,不讲求质量,甚至需要在家长监督下才能完成。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以视频学习为主,学习内容更直观形象,并且每个微课只围绕某一知识点设计。凭着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富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微课”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那么,教师何不利用“微课”,以网络或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来指导学生预习,检查评价预习效果,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呢?因此,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设计自主预习微课群

微课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为目标服务,力图在短时间内传递教学活动的某个知识点。教师将制作好的预习微课发在校园网或家长QQ群共享里,家长可指导学生自由下载观看学习。利用微课自主预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有效预先了解知识内容,分清重难点,提高听课的质量。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课程内容丰富,有识字类、理解类、朗读类、拓展类等多个学习目标和知识点,可教的内容有:①认识6个字,学会正确书写7个字;②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③掌握“盼望”等8个词语;④体会感叹句表达的情感;⑤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⑥理解课文内容;⑦了解童话中有反复和对话多等特点;⑧懂得燕子等动物是益鸟,蚜虫是害虫;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⑩交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如果课堂上这10个目标都得抓,两课时的时间远远不够,而且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效果可想而知。而利用微课指导学生预习,可依据课程目标将学习内容分割成细小的知识点,从“点化”出发设计各类微课群,让其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困难点上,以帮助学生学习。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以《棉花姑娘》一课为例,可设计如下的预习微课群。

(1)识字类:文字视频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朗读“治”“啄”“盼”“斑”;巩固字词的游戏视频;多音字“恶”“干”“只”学习视频;ABAB式叠词积累图文视频等。

(2)写字类:图文视频“生字的音形”辨析;书写“帮”“雪”“就”的要领讲解视频等。

(3)朗读类:动漫图片课文朗读视频、分角色朗读视频;课本剧视频等。

(4)拓展类:图文视频“蚜虫”“七星瓢虫”等昆虫的知识;“动物世界之昆虫”视频等。

当预习资源以“微课”群的方式呈现,学生会按照自己的需要点击阅读,对于不理解或者弄不清的地方可能反复阅读。这更要求教师在设计“微目标”时,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尽可能多地想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特别需要的“点”,积极建构“微课”群。

二、创建微课预习任务单

课前教师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观看学习,主要是为课堂教学做好预习试学、知识铺垫等工作。因此,有了预习微课群,教师还得站在课标的角度去创建学生的微课预习任务单,学生可通过任务单有目的地选择微课学习;教师可通过任务单再去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做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

(一)多层次创建微课预习任务单

创建任务单前,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并掌握学情,考虑到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实际差异,准确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标准,对达不到该标准的要通过微课学习去“补救”,对超出标准的要敢于在任务单中让学生“超越”。因此,微课任务单的创建要体现层次性,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例如,第一学段阅读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前,学生利用微课群进行了观看预习,基本能正确认读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基于这一起点,笔者围绕文中的关键词“无边无际”设计并制作了“理解和积累词语”的分层任务单:①在朗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中说出“无边无际”的意思;②学习用“无边无际”说话;③讨论“青蛙为什么不相信天空是‘无边无际’的”?三项任务不能同时要求全班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点击播放微课,以微课辅导学习。《理解和积累词语》微课展示:现实生活中“无边无际”的天空、草原、大海、沙漠等景色和青蛙坐在井里看见井口大的天空的画面。学生在联系生活、直观形象的微课视频中,不仅很容易地理解了“无边无际”的意思,而且在情境中对这个词进行了实践运用,同时明白了青蛙弄错天空大小的原因,体会到小故事中蕴含着的大道理。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追加一项任务:课文最后没有明确说出青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只是小鸟提议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续写故事。总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多角度创建微课预习任务单

《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关键是要学好文本,要以文本为依据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读者与作者同喜同悲,才能体会到编者的意图,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因此,预习任务单要从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对话的角度去创建。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为例,学生在运用微课群进行预习时,同步完成如下任务。

(1)与文本对话的任务单:①将课文多读几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尽可能读出文中人物的心情。②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如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编字谜、编口诀等。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记住哪些生字?③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新词,你都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哪些还有疑问?④你知道作者主要抓住了桂林的哪些景物描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与作者对话的任务单:①作者以精美的语言,活泼的基调,相似的结构,巧妙地勾勒出桂林山水风景独特的画卷。细读2、3自然段,你能试着仿写几句吗?②反复读这篇文章,体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试着读一读。

(3)与编者对话的任务单:①通过本课的微课学习,你觉得文中哪些句段最优美?试着背一背。②《桂林山水》一文以优美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甲天下”的美景,你还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关于桂林的图文资料吗?③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古今的文人墨客都在赞美她,你还知道哪些赞美祖国河山的古诗句?

(三)多形式创建微课任务单

调查表明:激发学生兴趣和发展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孩子们处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微课预习任务单为学生设置了开放性的语文作业,实现了课本与网络的有效整合,因此,它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纯文本,而应是富有情趣和色彩的多元复合体,以此可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他们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如《丑小鸭》一课,布置积累词语“( )地( )”的任务时,可通过微课演示“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帮助学生体会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景阳冈》一课,让学生找出武松打虎时的动作,从细节描写处感受武松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等特点,可观看拓展延伸型的微课《古典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活化石》一课,让学生搜集古生物的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制成卡片,可运用拓展类微课《制作古生物名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及动手能力;《钓鱼的启示》一课,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可能遇到了哪些诱人的“鱼”?“我”会怎样做出抉择?预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利用留言板、博客、QQ聊天室等平台在网络上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这样有趣味的预习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丰富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语文来自于生活。

三、寻找课堂教学对接点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预习的同时,要积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因此,了解学生预习中共同的关注点和聚焦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一些个性化的观点,能更好地实现微课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所需。

(一)以学定教,关注兴趣点

著名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充分利用预习中有价值的资源,把握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共同兴趣点,及时调整预设,才能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一课,从预习任务单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和识记,“凉凉的”这个词语的意思也都能理解,可为什么会“凉凉的”?为什么文中选用“两只鸟蛋”而不是“两个”?这些问题学生较为感兴趣,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两个鸟蛋”和“两只鸟蛋”有什么区别,适时品读第二自然段“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再顺势呈现微课“小鸟出壳”的视频,观看后学生很快就明白“两只”更能体现两个可爱的小生命。“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是课后一道练习句式变换的习题,可学生显然是在关注“凉凉的”一词。的确,从生活常识出发,鸟蛋应该是热的,教学中我趁机追问:“鸟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热热的?”学生回答:鸟妈妈孵在身下的时候。“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凉凉的?”立刻有学生说:鸟妈妈已经离开很久了。“如果鸟妈妈要回来发现宝宝没了会怎样?”自然地将教学点落到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上。在学生想象讨论后,我再次呈现视频“小鸟飞翔”,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用图片、视频或文字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学练结合,夯实训练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使用微课,不囿于微课。面对已经预习过而不再新鲜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媒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知识要领。如一年级《口耳目》一课,学生利用微课《“竖”的写法》进行了预习后,基本掌握了书写要求。可我校邓欢老师在第一次试教时发现,课堂上学生直接看微课视频后临帖练习气氛冷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对“悬针竖”的要领掌握不到位。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邓老师先出示了“针”,让学生在笔画和事物的对比中形象地认识了“悬针竖”,之后又进行了示范书写,学生仔细观察“竖”字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然后再播放微课,分层要求:已经了解书写要领的同学可以临帖书写,还没有明白书写要领的同学可以观看微课视频临帖书写。这样调整后,学生兴趣更浓,课堂气氛轻松而愉悦,“竖”的书写也更美观了。

(三)灵动再现,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要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完成认知目(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标,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而当微课得到广泛运用后,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的突破已不再棘手。比如,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直观感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运用了微课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后,部分学生对这些字有了初步印象。课堂教学中还可抓住学生有困难的字再现微课,以帮助突破难点。如“舞”笔画特别多,学生在书写时也特别容易写错。从甲骨文的“舞”字造型特点来看,“舞”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和现在使用的汉字相差甚远,如果仅仅是把各种演变阶段的“舞”字罗列一遍,书写难度颇大。那些相对复杂的部分是从何演变来的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边解说字形边动画演示:甲骨文的舞字好像一个人拿着东西跳舞的样子;金文在甲骨文的人形基础上加了两只脚,使跳舞的意义更加突出;小篆承袭金文,只是形体变得更加规整;发展到隶书、楷书阶段,舞字表示人形和物体的线条逐渐粘合在一起,形成了舞字的上半部,下半部分仍然变成了舞者的两只脚“舛”。有了微课的再现,“舞”的部件演变自然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字形也就牢牢掌握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教师巧用学生感兴趣的“微课”,持之以恒地培养他们语文预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预习必将为语文课堂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学生必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 考 文 献]

[1]朱家琥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刘荣华.小学语文微课的价值、研制与使用[J].教学月刊,2015(4).

[3]张兴文.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J].教学与管理,2014(7).

[4]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J].教学参考,2006(4).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微课语文课堂教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