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春光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琼海 571400)
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丰春光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琼海 571400)
关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仍需要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上下功夫。之所以提出这样结论在于,职业素质作为一种内隐性信息,无法被高校教育者所直接观察出来,即使不断在完成素质教育内容也难以获知大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为此,需要从:场地资源规划、课程内容设计、辅助模式实施、文化氛围营造、评价方式创新等5个方面建立起茶文化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茶文化;大学生素质;职业素质;教育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下文简称:素质教育)问题也得到业界的重视。从现阶段的高校课改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管类专业,都在增强实训教学质量上下工夫。然而事实证明,关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仍需要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上下功夫。之所以提出这样结论在于,职业素质作为一种内隐性信息,无法被高校教育者所直接观察出来,即使不断在完成素质教育内容也难以获知大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再者,职业素质的养成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逐步获得。鉴于此,在校期间应突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训练,从而将茶文化熏陶纳入到素质教育之中便成为了应有之义了。由此,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从笔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感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以下三个主要短板:
1.1教育目的不清晰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是什么,以及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许目前仍处于探索之中。正因如此,现阶段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清晰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不同,前者还含有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即以一种教育态度来对待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教育目的不清晰的影响,就使得在教育内容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存在缺失。从笔者与任课教师的交谈中也可知道,教师们对于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也存有疑问。
1.2教育手段不科学
前面已经指出,大学生的素质信息具有内隐性的特质,这就表明,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性来建构和完善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素质。但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受到高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一种通识化教育形态成为了主流。在大班授课中,教师以说教的形式完成素质教学,而学生则以记笔记的方式来记载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可见,这种模式难以使将外部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本身。在教育手段不科学的常态下,高校素质教育便只能流于形式。
1.3教育绩效难评价
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仍需要在闭环条件下来开展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需要建立最终的教育绩效评价体系。但在素质信息的内隐性特质下,简单的以开卷考试、面试、小论文为方式的评价工作,则难以获得大学生的真实信息。而且,随着教育绩效难评价问题的存在,也就直接弱化了教师的教学意识。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不难知晓,其中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化的。但我们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这里对破解短板的着力点进行分析。
2.1认识到素质信息的内隐性特质
高校在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时,需要使教师认识到素质的内隐性特质。具体而言:第一,职业素质的形成是建立在终身学习基础之上的,而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效果本身就难以外化出来。第二,职业素质嵌入到大学生的脑力和体力之中,只有在工作任务导向下才能体现出来。第三,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性。所有这些都表明,需要针对素质信息的内隐性来建构今后的教学模式。
2.2意识到高校教育存在职能边界
推动高校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教育部指导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导向之一。但无论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到怎样的高度,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仍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能边界。前面已经指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所以高校只能将自己的教育工作严格规定在校内,而无法陪伴学生一生。在意识到职能边界的基础上,就需要高校在素质教育上设计出清晰的教育目的,并配合恰当的教学内容。
2.3基于高校的教育资源懂得取舍
在校本基础上来完成大学生素质教育,就要求能根据所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存量,对教育环节和手段进行取舍。取舍的目的不仅在于尊重现实,也在于形成自我教学的比较优势。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比较优势,将茶文化纳入到教育之中便较为自然了。
那么如何将茶文化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呢。对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二者对接的方式。
3.1茶文化对接素质信息的内隐性特质
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板块,其中茶文化的隐性板块与素质的特质进行对接,然而对接的过程也需要茶文化显性板块给予支持。具体而言,借助茶道、品茗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平静下来,只有在获得宁静的内心世界才能促进他们理性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问题。随着厘清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激励大学生自主、自愿的完成素质培养。从笔者对高年级大学生的交谈中可以感知到,他们普遍存在着进入职场挣钱的浮躁情绪。
3.2茶文化对接高校素质教育职能边界
前面已经指出,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需要厘清自己的职能边界。目前从已达成的共识来看,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前置性职业素质。所谓“前置性职业素质”可以理解为,是他们能通过持有这种素质来为今后的素质形成,提供内心信念和学习方式。毫无疑问,通过引入茶文化的各种滋味,则能使大学生形成冷静思考现实处境的心绪,只有在心绪形成的情形下才能实施理性的思考。再者,通过茶文化的熏陶来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则能增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感知能力。
3.3茶文化对接高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笔者在上文提到,将茶文化与素质教育对接符合本校的优势,这归因于本校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这样无论在师资还是教学场地都具有比较优势。对于那些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则可以在素质培养教学中引入茶文化鉴赏课程。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构建:
4.1场地资源规划
将茶文化与素质教育进行联系,首先就需要借助茶文化的显性板块来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内心体验。那么场地资源应怎样规划呢?笔者建议,为了适应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将茶文化学习放置在各个院系,由各个院系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在实训环节开辟专门的茶文化学习场地和时间。另外,也可以在针对大一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专门设置“茶文化与职业素质”的专题讲座。这样,将有利于大学生先入为主的重视茶文化的功能。
4.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需要考虑到师资教学难度和场地限制,根据笔者的实践可知,可以将茶道、品茗、茶与人生哲理等知识模块引入到教学之中。茶道和品茗主要起到提升学生的兴趣,并在参与中培育他们凝神静气的能力,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获得内心宁静的功效。“茶与人生哲理”的专题讲座,则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悟道”水平,并促进他们形成遇事冷静的职业素养。从课程内容设计中可以发现,这些教学素材在高校中都能获取。
4.3辅助模式实施
将茶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中,并使之促进他们前置性职业素质的形成,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知,只是从高校教学的领域来实施素质教育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来弥补这一缺憾呢。笔者建议,可以大力挖掘学生社团在“茶文化与职业素质”中的职能。具体来说,可以在大学生社团中组建与茶有关的兴趣实践团队,由教师指导在日常活动中开展“茶与人生”的讲座和主题讨论,从中来增进大学生的职业思考。
4.4文化氛围营造
要将茶文化与素质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还需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与之关联的思想文化。为此,学工部、团委、系团总支等部门,需要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笔者建议,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紧紧围绕着“从茶文化中读懂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为中心思想,通过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种文化思考,并在校园舆论的引导下使得大学生能自觉养成职业素质修养的习惯和能力。
4.5评价方式创新
在评价素质教育的效果上应抛弃传统以测试为手段的做法,而是以一种能观察学生内隐性信息的方式。笔者建议,高校管理者应在整体上重视茶文化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而取消对个体影响的关注。因此,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问卷调查,由学生进入到自己的帐户中来给予作答,作答的地点不限、时间设置为一个区间。这样一来,教师既能指导个别学生的感悟情况,也能从整体上检验素质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发现,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还含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格调的要义。从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力可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以及建立起有助于大家参与其中的文化素质提升平台,这些都将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使大学通识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施。不难预见,随着笔者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在今后一定会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和应用。
在校期间应突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训练,从而将茶文化熏陶纳入到素质教育之中便成为了应有之义了。本文认为,职业素质作为一种内隐性信息,无法被高校教育者所直接观察出来,即使不断在完成素质教育内容也难以获知大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所以需要从:场地资源规划、课程内容设计、辅助模式实施、文化氛围营造、评价方式创新等5个方面建立起茶文化与素质教育的联系。最后再次强调,应厘清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能边界,这也是对不少同行过度放大高校社会责任的一种回应。
[1]王晓丹,程芳.创业型经济视角下弹性学制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24):125-126.
[2]吴小明.新经济形势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2013(10):57-59.
[3]李琼.基于青年价值观发展特点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68-69.
[4]罗秀.高校就业教育拓展的重点及其实施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6):36-38.
丰春光(1969-),男,湖北罗田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及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