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俊 马廷威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更大的压力。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阐释了为什么要培育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并探索了培育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51 — 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占全国本科院校的比例已经超过50%,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规划,必然带来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背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初衷。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什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随后广泛应用在其它组织中。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有学者归纳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技术观、知识观、资源观、整合观、学识观。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不一,但依据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定义,还是能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即是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获取、配置、整合、运用,形成的具有稳定的、长期的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价值性、延展性、异质性等特性。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通过专科升级或者合并重组而来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很多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建设过程中往往产生跟风现象,盲目的搞大而全的建设,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是现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将失去竞争的优势,不仅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二、新建本科院校为什么需要核心竞争力
(一)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逐渐向着普及化的道路前进。高等教育已经告别计划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新建本科院校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与此同时,我国的高考报考人数却出现了拐点,尤其最近几年在个别省份出现了连年下降的现象。然而高校的数量却明显增加,其中数量增加最明显当属新建本科院校。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势必违背升本的初衷,造成毕业生不能有效的就业、升学。面对供需矛盾,学生就业的矛盾,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未雨绸缪,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形成自己的优势,以免被淘汰。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属于地方性院校,办学主体决定了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的范围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有其特殊性,需要满足特定产业类型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与其它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也就是异质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更需要有一支有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优秀师资队伍。创新的科研团队可以与企业一起进行研发,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些优秀的师资也可以为本地区的文化、卫生等事业服务服好务。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出台,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引导一部分本科院校转型,转变成应用型本科大学。2015年明确了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六百多所高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意味着有相当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将按照教育部引导规划逐步转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转型的过程中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具有核心的竞争力是能否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抓住转型的机遇,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应对转型的挑战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培育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
(一)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定位
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第一要转变办学理念。首先,学校各级部门要意识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其次,要遵循“错位发展”的办学理念,所谓错位发展,就是要树立不搞重复建设,不走别人的老路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办学。再次,要树立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最后,规划好办学的规模、办学结构,协调投入产出的比率,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学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能更快更好的发展,重要的一点便是办出特色。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结合已有的办学经验,遵循“地方性”、“错位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所在的区域发展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办学类型、层次、方向、目标等要素。综上,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教学为先导,应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学的定位是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二)整合已有资源,加强学科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对自身的资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加强学科建设,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制定好学科的建设规划。利用国家鼓励部分本科院校进行转型的政策,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组织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调研,深入区域企业、行业开展调研,掌握企业、行业发展的需求,找到本校学科发展与企业、经济、未来发展相契合的点。教学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划,通过二级学院的平台贯彻实施。其次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支持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贯彻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定位,突出特色。学校对这些学科要适当采取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最后要通过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思路促进学科建设。以科研为导向,不仅能及时更新广大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能填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不强,无法服务地方经济的缺陷。另外以科研为导向也能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三)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
教育学家梅贻琦曾有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大学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师资队伍。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需要做到:第一,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培养的长效机制。“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逐步完善从企业中引进教师的准入制度、建立并实施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的制度。“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培养既能提升教师的理论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二,大力引进先进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比例。加大引进人才的投入,吸引更多更多高素质热人才到新建本科院校任教。同时优化人才的结构比例,适当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强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建立起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导,骨干教师为主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结构体系。第三,强化师德建设,增强战斗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统一思想,树立培养教师乐教、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以典型示范引领为载体,加强师德建设的正面引导。以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为手段,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四)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关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取得的前沿成果,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首先,理顺各级管理职能部门的权责,形成党委领导的政治权利、校长负责的行政权力、教授治学的学术权力和师生参与的民主权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其次,作为新建本科学校的管理层应该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战略意识,树立经营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管理者要学会与政府、企业、公众打交道,为大学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只有树立经营意识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快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品牌效益,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以学院的规章制度为核心,推进依法治校。以提高学校章程及制度建设质量为着力点,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用产学研融合
新建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的体系的建设,更应该注意到新时代的大学更应该注重创新合作系统的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对象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不能抛开地方政府办学,不能抛开企业、行业培养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尽量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例如在企业实习、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同时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先进的的实训基地,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扫清障碍。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加大对地方、企业的科研的服务。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创建政用产学研创新合作系统工程,可以进一步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也要立足自身,放眼国际,走出了一条学习国内大学经验,与国外大学进行有效合作、开放办学的新路子。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新生的力量,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和思考一直没有中断过。处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政策的变革,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适应,在高等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快速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尽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推动的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之一。
〔参 考 文 献〕
〔1〕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4,137.
〔2〕陈峰.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0.
〔3〕樊彩萍.基于战略联盟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09,(04):61-6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