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茜璠
摘要:本文从分析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出发,通过对其整体到局部的分析,初步的得出陶瓷装饰上的一些特征以及此运用这些装饰方法的原因。
关键词: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陶瓷装饰
谈起青花梅瓶,最让人们所熟知的当为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梅瓶由今南京博物馆收藏,被视为镇馆之宝。梅瓶的尺寸为:高 44.1cm,口径5.5cm,足径13cm,最大腹围80.2cm。纹饰依次为:仰莲瓣纹、中间绘火珠、犀牛角等杂宝;缠枝莲花纹、萧何月下追韩信画面,这是主体;卷草纹;大括号式仰莲瓣头纹;覆莲瓣纹、內绘宝相花纹。
不仅纹饰分布富有层次感,而且白釉润泽,青花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再加上富有力道并且干脆利落的线条,充分展现了画面的丹青之妙。由此看来,这件梅瓶被誉为中国古代青花的代表之作就不为过了。本文暂且不谈釉色用笔,主要从分析纹饰的画面布局来看这件传世之宝。
元青花装饰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著称,有在装饰中各自担当不同的角色的主、辅纹饰,主题纹饰一般饰于器腹、盘心、碗壁,辅助纹饰装饰层则在口、颈、底、足等部位。无论是瓶、罐、执壶一类的琢器,还是碗、盘一类的圆器,元青花一般上下多有七八层,或里外有四五层。但如此多层次装饰并未给人纷乱的感觉,主要是元代工匠们采用带状装饰方法使主次分明。
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也不例外,该瓶每条装饰带都是呈横向分布,装饰按其分布位置及装饰作用主要分为主题纹饰和装饰纹饰。从梅瓶的造型来看,装饰纹饰主要分布在颈、肩及足部等面积较小的部位,起到装饰衬托的作用。元青花装饰中的辅助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与主题纹饰既相互呼应又相互独立,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场景绘画相结合,布局错落有致,动静相宜。尤其是多层图案围绕烘托的人物绘画部分,与单纯繁密填加的装饰有着鲜明的差别,人物题材图案也是寄托着元人的情感以及可以反应社会现实的。
之所以该梅瓶用多层图案纹样装饰带进行装饰不显杂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装饰带之间所空出来的留白设计,把空间分割出来。“水路”《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可见,器血、门窗有中空的地方,才有它们的作用。青花装饰里设计的“水路”,也就是“留白”,也亦如此。因此装饰虽然布满全身,但是层次、主次分明。
因为人物故事纹是主题,并且图画以平面构成,所以根据圆形立体的瓶罐上的装饰性要求,通常要表现的主题都是在瓶罐曲线变化最大之处,加强了前后的空间关系,这样,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景物之间就能够产生空间感。主体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萧何策马扬鞭,于奔马之上身离坐骑的一瞬间,萧何头戴展角璞头,侧身回头左视,看向画面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中韩信牵马驻足,垂袖沉思于岸边;第三部分描绘河中一老艄公持桨立于船头。画面背景中绘有松、竹、山石、芭蕉、梅花等纹饰,丰富图画,亦作画面三部分之间的分隔。
由故事纹的构图分布,可以看出画面所运用的一些设计特征,其一,一般绘画表现立体构成,根据透视原理,运用前后、大小明暗、深浅、层叠和掩映等手法表现物体的存在形式,使人屏幕的绘画上获得立体、深度的空间感觉。
其二,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具有动感的,这与画面中人物的视觉引导也有一定的关系。势(动感)的变化,物理学中“力”的性质之一表现为一种定向运动,而设计艺术中的视觉力或心理力同样适用这一原则,这就说明“倾向性”在视觉感知运动及平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需要借助过多的联想,视觉经验就可以直接把握“力”的存在及其运动的方向。同时,这种潜在的力的方向,还能引导我们的扫瞄视线,从而以一定的“走势”把握整个设计作品形式及内涵的运动过程、势态及发展趋向。因此,一个指向性的动作或手势也能引导注意的视线走向,从而进入画面的情境。我们通过萧何侧身左视的视线引导,可以看到韩信牵马驻足和老艄公持桨而立,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趋势。当各种力的对抗达到了暂时的平衡状态,平衡中又蕴含着力的运动倾向时,整个画面就会充满动感。
中国古代有很多以情节型构图方式进行装饰的作品,用以表现生活场景、进行事情叙述。通过视线的移动、大脑的逻辑分析,将我们引入情境的过程。有时候为了“阅读”整个情景,我们必须绕着器物,按照层次逐渐观看理解。
其三,是整个画面设计里疏体密体手法之间的对比。密体是指造型准确,刻画细腻,线条或柔秀,或遒劲,画法严谨周密。疏体,则是指轻快潇洒的画法。疏密相间,收放自如,自然而然给观者人一种潇洒的感觉。
通过对这件作品的浅析,让我们对元青花的了解更进一步,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去看其他的青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