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琛
伴随着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战略的正式提出;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之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战场也从招贴海报包装等印刷品领域逐渐转向了以智能移动终端为首的计算机领域。考虑到移动端界面的设计首先要基于满足功能性与交互性的前提之下,此时的视觉设计将显得更为的“谨慎”;尤其是在扁平化,伪扁平化当道的今天,如何能够在满足视觉信息的传达这一基本需求的同时,在一些特定环境的应用设计(如更加具有民族特质的美术馆及博物馆)中更好的融合入“民族的”这一个特征也是移动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现有的在appstroe中贩卖的博物馆及美术馆应用当中,大多数的产品都存在特色不足,或是未能很好的利用特色元素从而使得达意性略显欠缺等等问题。视觉设计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与被设计体相关的元素进行提取,变化之后毫无违和的应用到作品当中来,所以我就传统纹样如何在移动终端的界面设计中得到良好的运用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移动端虽然同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但是却有他独特的属性。
首当其冲一个特点就是界面小,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整体把握中要更多的考虑简洁性;同时,高效的提取内容一定是用户在使用中最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内容优先永远是我们要首先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再去考虑趣味性,个性化这些问题。如何将信息架构与图形语言进行良好的结合?在拥有明确导航的同时,如何使整体设计也保持统一性,连贯性?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最后,在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加个性化的导航模式是值得我们在每个作品中去深究与探索的。
(《榫卯》中的手势引导)
其次,icon的设计是整个移动端在确定了整体导航风格之后的又一大设计重点。在界面设计中,icon设计不同于logo设计的是他更多的要考虑达意性,并且由于尺寸的原因,移动界面中的图标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尽量做到“言简意骇”,并且,在“扁平化”甚至“伪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大肆流行的今天,如何将繁琐的传统元素经过精确的提取与再创作,同时满足“风格”与“流行”的并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例如我在去年设计的《民国风系列icon》,选用了民国时期的真实物件进行比照调查,同时与流行的“伪扁平话”设计进行了元素的提取与融合,再加上色彩的应用,达到这这样一个具有年代感又同时满足达意性的作品。
(《民国风系列icon设计》(局部))
(《榫卯》中的icon设计)
再次是色彩问题,传动纹样大多数是一些单色的平面作品,而由于技术的发展,移动界面中的高保真RGB色彩显示给予了设计者更大的空间,如何将传统的色彩更好的结合各式的显示器进行显示,而这一步将成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一个更加细致化的工作。
(传统颜色色谱(局部))
最后,如何将视差效果,拟真动态等等这些页面技术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来,以求给用户在最简练的视觉语言中同时带有趣味性也是我们视觉设计师同时需要考虑的。 例如彦风老师曾经设计的《中国古典家具》?中被他戏称为“榫卯炸开”的家具观赏的交互模式,以及在切换菜单内容时跳动的墨斗等等都将传统的艺匠制造动作用最直观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当中得以体现。 传统的动作不仅没有与“屏幕里的小世界”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在这方天地中被传播得更远。
(《中国古典家具》)
总之,在传统美术馆及博物馆这类项目的移动终端产品的视觉设计过程中,应当依照上述总结的四点:1.导航设计;2.icon设计;3.色彩设计;4.动效设计
的设计先后顺序,由广及微的来进行考虑。而在这其中,传统纹样的应用则应该在遵循移动端界面设计大原则的基础之上(体验优先)来进行良好的元素提取与融合。
【注释】
[1]北京 Tag UX(泰格优思)团队研发的《榫卯》
[2]中央美术学院 彦风老师团队研发的《中国古典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