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清时期的宫廷珐琅大器

2016-03-30 08:42苏阳李理
收藏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件陈设珐琅

□苏阳 李理



盛清时期的宫廷珐琅大器

□苏阳李理

Big-Sized Court Enamel Wares in the Heyday of the Qing Dynasty

Su YangLi Li

Enamel wares are excellent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Although it is introduced to the central mainland from the West Asia,they soon combin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ing process and produce types of exquisite products.Enamel wares yields brilliant resul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size of court enamel wares is big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reason with examples.

珐琅器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世文物,其制造工艺虽出现较晚,直至元代才由西亚地区传入中土,但它很快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融入中原文化之中,生产出品种多样、色彩绚烂、图案丰富的各类制品。特别是在明清宫廷中,珐琅器工艺大放异彩,得到皇室成员的特殊喜爱。在多代皇帝的亲自干预甚至参与下,宫廷珐琅器生产得到迅猛发展,研制出许多珐琅器新品,最终使景泰蓝珐琅器这一后起之秀得以跻身于传统器物之列,与流传数千年的瓷器、漆器、玉器等齐名共存,成为大家公认的珍贵传世文物。

至今,传世的元朝珐琅器像“元青花”一样,可谓凤毛麟角;明清两朝传世珐琅器,特别是清朝宫廷珐琅器,其存世数量和器物品种则蔚为大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和海内外许多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手中,保存着数量众多的清宫珐琅器制品。这些藏品或公开对外展览,或已出版画册图录,使我们领略到古人的生活追求与艺术喜好,了解到当时宫廷中的制造能力与工艺水准。

在欣赏了许多传世珐琅器物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特殊现象:元、明、清三代珐琅器普遍以小件器物为主,但是在清朝的鼎盛时代—乾隆朝,却生产出一大批体量巨大、外观奢华的大件珐琅制品,如宫廷中的许多殿上陈设器物、内廷生活实用器物等等,它们不仅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代表之作,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能够制作如此众多的大件珐琅器也绝非易事,甚至有些复杂和繁琐的生产在今天已然无法完成。

那么,为什么在清朝乾隆时期,宫廷珐琅器会形成那些令人震撼的大件品种?它所揭示的文化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皇宫殿堂 大器庄严

清乾隆朝,乃是所谓“康乾盛世”最高峰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清帝国经历了康熙、雍正两朝70余年的积累,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物质上得到充分储备,思想文化则有了高度升华,国家迎来了繁荣的鼎盛时代。

因此,当时全国总人口数在迅速增加,各地政局较为稳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手工业制造十分繁盛。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先后多次的各地巡幸之举,如圣祖和高宗分别有六次南巡,两帝另有多次东巡、西巡和几乎每年一次的塞外北狩—木兰行围。可以想像,如果当时宫廷中没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基础做后盾,皇帝是不可能率领成千上万八旗官兵,如此兴师动众地离宫巡幸各地的。

图2 清乾隆款 掐丝珐琅甪端(一对)

图3 清 掐丝珐琅勾莲象耳三足香炉

图4 清 掐丝珐琅象耳三足炉

图5 清 掐丝珐琅象足四节大薰炉(一对)

图6 清 掐丝珐琅夔龙亭式薰炉

身处于盛世时代的清朝君臣,在治理庞大帝国的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更为强烈的自信感。体现在宫廷器物方面,是他们勇于在设计制造上不断创新,大胆尝试。于是在康乾时期,宫廷中涌现出大量新的工艺,同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宏观巨制。如北京故宫博物馆现藏的和阗玉整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紫檀色木雕楼式自鸣钟,在紫禁城各宫殿中悬挂的巨幅皇帝御笔匾额,以及不可胜数的各类御制器物等等。

康乾盛世的到来,为宫廷珐琅器大件器物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上、材料上、工艺上的可能。

当时,由于国家典制已经较为完备,宫廷礼器必须符合新的要求和标准。在金碧辉煌的庞大宫殿内,用什么样的殿上陈设器物来充实大殿,增添一朝一辈子的威仪与尊严呢?宫廷大件珐琅器似乎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图1)

于是我们看到在乾隆时期,宫廷中生产出大量的珐琅大器,它们主要被制成所谓的“殿上陈列器”,诸如各式珐琅甪端、香炉、薰炉、香亭(香筒)、蜡台等等。这些器物被陈设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圆明园、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盛京皇宫(沈阳故宫)等处的大殿之中,起到烘托殿堂气氛、维护皇帝尊严的目的。

以下,为清朝宫廷较为典型的一些大件传世珐琅器,它们主要陈设于皇宫大殿之内: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甪端(一对),每件高35.5、长34.9厘米。(图2)

清掐丝珐琅勾莲象耳三足香炉,通高46.7、径24.4厘米。(图3)

清掐丝珐琅象耳三足炉,通高98、盖高21、口径28.8、足高16.5厘米。(图4)

清掐丝珐琅象足四节大薰炉(一对),每件高120.6、内口径51、外口径86.8、足27.5厘米。(图5)

清掐丝珐琅夔龙亭式薰炉,全高61、座宽50厘米。(图6)

清掐丝珐琅盘龙香亭(一对),每件高164、柱筒上口径10.1、底座径20.4厘米。(图7)

图7 清 掐丝珐琅盘龙香亭(一对)

图8 清 掐丝珐琅鹤式蜡台(一对)

清掐丝珐琅鹤式蜡台(一对),每件高146、底径38.5、鹤身长80厘米。(图8)

根据一些传世实物和文献资料、图片材料来分析,中国古代各朝宫廷中的殿上陈设品,基本是以漆木、铜、铁和其他金属材料制成。殿上陈设品的表面往往会施以髹漆、贴金、鎏金、镶嵌等工艺,时间长久难免会产生暗淡的光泽。而清宫珐琅陈设器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色彩方面的这些问题。

清朝宫廷所制作的殿堂陈设珐琅器,多为体量较大的器物。它们多以纯铜为材料,先打制成各样造型,再于器物外表焊接各式图案花纹,其间施以色彩绚丽的珐琅釉,最后加工成美仑美奂的珐琅大器,从而制成独特的清宫殿上陈设器物,为皇宫大殿增加鲜明而闪亮的气息。

至今,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庄所珍藏的众多宫廷陈设来分析,在各大殿摆放的御用器物基本为两类:一类是以漆金制作的皇帝宝座和座后的屏风;另一类则是由珐琅器制作的各式宫廷陈设器,它们分别放置在皇帝宝座前的左右两侧,很好地解决了盛世王朝的宫廷外观,使得大清帝国从宫廷大殿上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北京故宫的外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清宫大件珐琅器殿上陈设珐琅器最主要的陈设之处,从这些宫殿内摆置的珐琅器来看,其中的珐琅甪端、香炉、薰炉、香亭、蜡台等,均体量较大,做工精美,体现了乾隆朝宫廷珐琅器的最高等级。(图9)

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崇政殿,虽然创建于清朝开国初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上朝之时使用的宫殿,但在清朝中期,两座宫殿内部的殿上陈设已经不复存在。清高宗为了完备祖宗宫殿规制,除对盛京皇宫宫殿建筑进行改建扩建,还传旨从北京运送了大量宫廷御用器物,以充实宫内陈设和宫中收藏。这样,就使盛京皇宫大政殿、崇政殿内的殿上陈设器物得以充实,而这其中即包括多组宫廷珐琅大器。

热河行宫的淡泊敬诚殿,是清朝皇帝驻跸避暑山庄期间举行各类典礼和会见外国使臣、蒙古王公的主要大殿。康熙晚期和乾隆时期,清帝几乎年年夏季从北京赶到热河行宫避暑,因此这里的大殿亦成为清帝国的重要行政中心。从历史资料和清宫传世文物来看,避暑山庄的淡泊敬诚殿内亦应陈设有成组的大件珐琅器,以符合清朝宫廷的殿上定制。(图10)

图9 北京故宫乾清宫内景,殿内陈设着多组珐琅器

图10 沈阳故宫大政殿内景,殿内陈设着多组珐琅器

二.内宫陈设 奢华富丽

满洲人崛起于山海关外的白山黑水地区,最初是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的山林部族,宫廷中的珐琅器可以说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

当他们逐渐强大起来,特别是进入到辽东地区,中原文化开始影响到他们的发展进程。此后,满洲人将中原大明王朝视为模仿对象,无论是国家政治统治,中央权力机构,还是宫廷礼仪,日常生活,乃至服饰器用,都开始有意仿效明朝方式。至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利用故明宫殿修造紫禁城,开始更多地承袭明朝旧制,同时对明朝传世的各类器物也予以更多的接受,而这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明宫珐琅器。

至今,从传世的清初宫廷珐琅器来看,它们大多源于明朝珐琅样式,许多器物的器型、图案纹饰、珐琅釉质及其颜色,都与明式珐琅器类同,这使得明末珐琅器与清初宫廷珐琅器几乎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些康熙朝早期的掐丝珐琅器,往往要通过器底的款识,才能辨别出两者的区别。

清朝中期,随着国家各项制度趋于完善,宫廷中各项礼制逐渐严格,宫中陈设的各类器物也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如当时宫廷内各类器物的制作、放置位置等,已有较为标准的形式,这就促使了一些体量较大的宫廷珐琅器被成批生产出来。

清朝入关后,皇帝日常理政的办公地点曾设于太和门,而后又转到乾清门,即所谓的“临门听政”。雍正朝以后,皇帝批阅奏章的地点基本转到“内廷”,如紫禁城后宫区域的养心殿、乾清宫。当皇帝驾临皇家园苑或行宫之时,则于当地宫殿之中处理国家政务,它包括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热河行宫的淡泊敬诚殿以及盛京皇宫的迪光殿等等。正是在这些皇帝临朝政务的内廷宫殿内,清宫大件珐琅器又发挥出它的作用。

图11 清 红木镶掐丝珐琅七佛屏风(一组七扇)

图12 清 紫檀框掐丝珐琅插屏

清朝盛世时期,在后宫区域陈设的各类物品,在设计和制作方面也更为丰富,选材用料更为华贵,加工制作更加考究。反映在具体实物上的是宫廷中的陈设器物在传统瓷器、硬木家具之外,大量增加了大件珐琅器物。

从清中期传世的内廷、后宫珐琅器来看,它们除了以上所述殿上陈设用珐琅器之外,另以屏风类珐琅器为最多,它包括有掐丝珐琅、画珐琅制用的屏风、插屏、立屏、座屏、挂屏、对联等等,其中掐丝珐琅制品最多。

乾隆朝,宫廷中曾生产出不可胜数的各类屏风珐琅器,它们主要悬挂、摆放于紫禁城内廷、后宫各西苑、圆明园、热河行宫以及盛京皇宫各个殿阁之中。这类屏风珐琅器通常制成平板状,再与紫檀、铁梨、红木、鸡翅木等珍贵木料配框、配座、配架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屏风类制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清宫珐琅器品种。

下面介绍的是清宫传世的一些屏风类珐琅器代表文物:

清红木镶掐丝珐琅七佛屏风(一组七扇),全高249、全宽465.5厘米。(图11)

清紫檀框掐丝珐琅插屏,全高81、宽110.2、心高66.2、宽96.5厘米。(图12)

清红木框御制句掐丝珐琅人物挂屏,全高71、宽46、心高65、宽40.2厘米。(图13)

清红木框铜镀金卍字掐丝珐琅花卉挂屏,全高96、宽96、心高87、宽87厘米。(图14)

清木框掐丝珐琅蓝地谢墉书七言联(一对),每件全长131、宽30、心长124.5、宽28厘米。(图15)

清中期宫廷珐琅屏风文物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国家财力、物力的增长,制作如此众多的大件珐琅器,对相关铜材、珐琅釉及其加工工艺,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对资金投入则需要成倍增加,没有足够的物质实力,根本达不到制作这些器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说明了以皇帝为首的宫廷贵族生活观念的转变—向着更为奢华、同时也更加时尚的方向转化。

图13 清 红木框御制句掐丝珐琅人物挂屏

图14 清 红木框铜镀金卍字掐丝珐琅花卉挂屏

图15 清 木框掐丝珐琅蓝地谢墉书七言联(一对)

三.宫中御用 帝王之好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也是满洲人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从传统的满洲文化迅速走向汉化的过渡阶段。

从保存至今的清宫档案、大臣奏章和皇帝上谕等材料来研究,康熙时期特别是康熙早期,许多宫中档案、奏章、上谕都是以满文为主的,其中间杂的汉文则较少;至雍正朝,各类档案、奏章、上谕基本转变为一半满文、一半汉文;而到了乾隆时期特别是乾隆晚期,大量的宫中档案、奏章、上谕已经变为汉文为主,满文则少的形式。这一简单的事例说明,至乾隆朝,宫廷中的各种礼仪、习俗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皇帝、后妃的欣赏境界、生活方式也一定随着这种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乾隆时期,体现清宫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巨大转变的标志之一,是皇帝、后妃御用的宫廷陈设器、生活实用器,都转变为珐琅器物为主,或者从严格意义上说,帝后御用器物有较大一部分是由珐琅器制作而成,而这其中即有相当多的大件珐琅器。

首先,是清朝皇帝、后妃在内宫摆放的陈设欣赏性大件珐琅器,它包括鼎、炉、钵、缸、罐、壶、尊、觚、瓶等各类器物。这些器物主要陈设于后宫之内,供于帝后欣赏,有的亦用作实际使用,总体反映了皇家宫廷的奢华与大度。

此类清宫大件欣赏类珐琅器代表文物有:

清掐丝珐琅夔龙长方鼎式炉,全高33.6、口径长20、宽14.6厘米。(图16)

图16 清 掐丝珐琅夔龙长方鼎式炉

图17 清 掐丝珐琅兽面出戟双耳四足盖炉

图19 清 掐丝珐琅花卉折角带盖方尊

图18 清乾隆款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钵

图20 清 掐丝珐琅出戟花觚

图21 清 掐丝珐琅勾莲天球瓶

清掐丝珐琅兽面出戟双耳四足盖炉,全高38、口径长21.9、宽7.6厘米。(图17)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钵,高32.6、口径30.2、腹径49.6厘米。(图18)

清掐丝珐琅花卉折角带盖方尊,全高69.5、口径长18.2、宽14.5厘米。(图19)

清掐丝珐琅出戟花觚,全高56.3、口径30.3、底径17.1厘米。(图20)

清掐丝珐琅勾莲天球瓶,高54、口径12.5、足径15厘米。(图21)

清掐丝珐琅牡丹花鎏双螭活环耳瓶,高46、口径10.4、腹径23.2、足径14.5厘米。(图22)

清掐丝珐琅百花葫芦瓶,高93.3、口径14.3、足径30.5厘米。(图23)

其次,是清朝帝后和其他皇室成员使用的生活实用性大件珐琅器,它包括冰箱、马鞍、火盆、盆景、花盆、钟表等各类器物。这些器物主要使用于皇帝、后妃和其他皇室成员的生活寝居之处,既有方便实用的功能,又可装饰和美化宫中环境,起到一物多用的效果。

此类清宫大件实用类珐琅器代表文物有: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冰箱全高48.2、盖口长71.6、宽71.6、盖高3.8、底长6.1、宽6.1厘米。(图24)

清掐丝珐琅夔凤三足大火盆,每件高27.9、外口径66.7、内口径41.6厘米。(图25)

图22 清 掐丝珐琅牡丹花鎏双螭活环耳瓶

图24 清乾隆款 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

图23 清 掐丝珐琅百花葫芦瓶

清掐丝珐琅锦纹寿字象首三足炭盆,每件高37.5、内口径44、外口径66厘米。(图26)

再次,是清宫中较多使用的宗教类珐琅器,它包括五供、佛教及喇嘛教法器等类文物。这些器物主要陈设于宗教场所,供帝后等人祭祀时使用,具有宗教实物的功能。

此类清宫大件实用类珐琅器代表文物有:

清錾胎珐琅五供(一套),1套共5件,其中香炉全高39.3、炉高26、口径16厘米;香筒高29.8、口径16、足径11.1厘米;烛台高36.5、足径11.3厘米。(图27)

清掐丝珐琅宝相花香炉,全高63.8、口径20.8、腹径31.3厘米。(图28)

值得一提的是,清宫制作的珐琅器尽管仿于元明,器物之上包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但在制作过程中也增添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如以珐琅器制作的马鞍、马具;为冬季取暖所制造的珐琅火盆、炭盆等,均体现出北方游猎民族的文化特点,说明了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兼并之中,也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共性与融合。

清朝宫廷传世的大件珐琅器,至今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和其他一些海内外知名博物馆中。这类大件清宫珐琅器体现着清朝盛世的综合国力与制造工艺,凝聚着清朝皇帝、宫廷贵族的思想追求、艺术品味和生活境界,因而是清朝宫廷文化的一种物化体现,是古代珐琅器藏品中极其珍贵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责任编辑:郭彤)

图25 清 掐丝珐琅夔凤三足大火盆

图26 清 掐丝珐琅锦纹寿字象首三足炭盆

图27 清 錾胎珐琅五供(一套)

图28 清 掐丝珐琅宝相花香炉

猜你喜欢
大件陈设珐琅
“南京大件”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孔府宴大件——神仙鸭子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清 玻璃桑葚景掐丝珐琅嵌玉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