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文化在漆器中的表现——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漆器为例

2016-03-30 08:43□张
收藏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黑漆宝相花莲瓣

□张 莹



藏传佛教文化在漆器中的表现——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漆器为例


张莹

Appreciation of Buddhist Lacquerware Stored at the Shenyang Place Museum

Zhang 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acqureware reaches its high peak at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acquerware manufacture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The Qing dynasty also witnesses the boom of Tibetan Buddhism.As a result, the lacqureware has obvious Tibetan Buddhist characteristics.The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llections stored in the Shenyang Palace Museum in installments.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清代漆器,多为宫廷用器,其中有许多器物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风格。本文选取沈阳故宫院藏佛教风格漆器,从清代宫廷藏传佛教入手,简要介绍清代宫廷漆器的特征与分期,以为依托,见证西藏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互动。

漆器作为清代宫廷艺术品的重要分支,受清帝钟爱。由于藏传佛教被清帝所推崇,与藏传佛教相关的器物也依帝意出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大量清宫藏品中,有许多具有藏传佛教风格的漆器。此类漆器以清宫旧藏为主,乾隆时期数量最多。本文将清宫中具有藏传佛教风格的漆器,分为四类:一类为具有佛教风格纹饰的漆器;一类为具有佛教风格器形的漆器;一类则是具有藏蒙习俗的生活用器;最后一类是带有佛教故事的漆器。以下捡选精品,依次介绍。

一.具有佛教风格纹饰的漆器

1.八宝纹

清剔红八宝茶托(图1),敞口、浅腹、圈足。茶托通体髹朱漆,中心呈圆形,置茶碗。雕团寿纹、回纹、锦纹,外饰回纹。茶托内壁以朱漆锦纹为地,上压雕八宝纹。此八宝为结带八宝,结带飘逸,构图饱满,勾描细腻传神。茶托外壁剔红缠枝莲花,底刻莲花装饰。此茶托造型别致,线条流畅无断痕,刀工精细工整。结带造型洒脱,莲托八宝的叶片夸张变形,犹如凤尾。此为乾隆朝八宝纹的典型特征,再结合细致的雕工,此茶托应定为乾隆时期作品。八宝纹又称为八吉祥纹,在佛教风格类纹饰中最为普遍,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八宝纹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宝通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瓶)、金鱼和盘肠结八种图案组成。剔红是清代雕漆工艺中重要的品类,清代剔红分外鲜红艳丽,在色彩上,与明代剔红的那种深沉稳重的枣红色截然不同。乾隆朝的剔红漆器,为清代一朝的代表,技法款式都上承明代晚期的作品。花纹愈加繁缛,题材以吉祥图案最多,刻工细腻有余,圆活不足,而刀法深峻,棱角毕露,不如明代浑厚。

剔红山水开光人物葵式盒(图2),盒呈十二瓣葵式,盖面随形开光,内雕天、地、水锦文为地,上压雕亭台楼阁、梧桐曲栏,两老者在亭台内读书,一老者驻足亭外,后有一童子相随。盒壁以绿漆锦纹为地,上下各六开光,内压雕不同的瑞兽故事。开光外压雕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和盘肠组成的八宝纹,寓“八宝生辉”之意。此盒口缘雕回纹,盒内及底髹黑漆,雕刻精致,刀法快利、刀痕显露,结带八宝的绶带飘逸洒脱,应为清中期作品。清代漆匠所追求的漆色鲜、花纹满、层次多,刻工细的目标,在此葵式盒上有很好的体现。

填漆八宝纹八方盒(图3),盒八方形,通体髹朱漆,饰填彩戗金花纹,从子母口分出盖与器。盖心刻团寿字,周围簇拥花卉纹与蝙蝠,外饰八宝纹一周。盒随形出八面,面内饰蕃莲。此盒造型古朴大方,色调纯正。清代的填漆漆器,多填漆饱满,漆地与填入的彩漆结合严密,磨平过后,看不出填入的痕迹。《髹饰录》中载:“填漆,即填彩漆也。磨显其文,有干色,有湿色,妍媚光滑。又有镂嵌者,其地锦绫细文者愈美艳”。此盒在朱漆地上填嵌赭色纹饰,金线镶边,图案更加明朗突出,应为湿色填漆,为清代中期的器物。

黑漆描金八宝八瓣式唾盂(图4),唾盂是宫廷中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子母口、折边,分为盖和盂两部分。盂通体髹黑漆,饰描金彩漆图纹。口呈八瓣花形,沿上描金变形夔纹、灵芝纹,有“吉祥”之意。盂内中心为团凤纹,周围饰描金缠枝花卉纹。盖上带钮,钮部描金,周围描金蕉叶纹。盖面黑漆上描金八宝纹,间饰云纹。八宝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也有以八宝捧团寿的图样。此八宝纹单鱼、双层白盖、正面花,云纹为典型的如意状卷云,应为雍正时作品。此唾盂造型小巧玲珑,淡金涂饰,隐露底色,使纹饰的层次感十足。

2.梵文

乾隆款剔红勾莲梵文高足杯(图5),此杯撇口,折方腹,假圈足。唇及内里为铜鎏金,外壁剔红缠枝莲托梵文,腰间剔红仰莲纹,胫部两周锦币纹,下接剔红璎珞纹,足沿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杯剔红工艺精湛,丝纹具现,乃不可多得的造办处剔红精品。梵文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书面文字,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梵文在大唐开元初年,随密宗佛教传入中国,作为纹饰出现的梵文主要为密宗的种子字和咒语。所谓种子字,即为佛的代称,咒语为佛经中的颂词。佛教徒们认为,以这种带有种子字和咒语的梵文装饰器物,即可直接得到佛的保佑。梵文自明宣德时期开始出现于僧帽壶、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时期更为流行,多见于碗、杯等器物上。此杯沈阳故宫院藏五支,精致的造型与细致的雕工,让人为之叹服。同此杯一样的款式、造型,也出现在瓷器上,足见当时梵文纹饰深受宫廷喜爱。

图1 清 剔红八宝茶托

图2 清 剔红山水开光人物葵式盒

图5 清乾隆款 剔红勾莲梵文高足杯

图3 清 填漆八宝纹八方盒

图4 清 黑漆描金八宝八瓣式唾盂

3.“卍”字纹

清剔红桃蝠纹方盒(图6),盒方形,底四足附矮足。通体髹朱漆,盖面雕“卍”字,中空处以桃蝠装饰,盖中心雕一团寿字。盒壁雕八宝纹,一面两个,以灵芝纹作为衬托。盒下部以小束腰为装饰,以回纹为主,纹饰与盒上部完全不同。盒内髹黑漆。此盒造型庄重,图案布局谨严,雕刻一丝不苟,具有典型的宫廷艺术风格。“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位于佛的胸前。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译为“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为“卍”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赋予“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之意。“卍”字右旋为吉祥,此符号用于器物上,寓意吉祥、功德。

4.宝相花纹

清黑漆描金宝相花纹盘(图7),沿呈花形,浅腹,通体髹黑漆,上饰描金花纹。盘心描金宝相花纹,间饰云纹、忍冬纹等。描金漆,一般在黑漆或朱漆地上描绘金色图案。其工艺有二种,一种是在漆地上打金胶,再把金涂于金胶之上;一种是用金粉调胶之后,采取直接用笔描绘的方法绘制图纹。此工艺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构图的意境,要求制作者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此盘漆质乌黑光亮,金色灿烂夺目,为清中期黑漆描金工艺的代表作之一。宝相花,又称“宝仙花”,是一种多层次表现花朵整体平面的花纹,外层多由对卷的忍冬叶勾卷组成花瓣。最早的宝相花纹出现于北魏石刻装饰中;佛教纹饰趋于中国化的隋代,宝相花中融入变体莲花的成分;唐朝时期,日渐成熟。“宝相”,象征佛、法、僧三宝的“庄严相”。宝相花纹,寓意“宝”、“仙”,寄托着圣洁的理想。

5.“佛日常明”

清乾隆款黄漆描金彩绘勾莲“佛日常明”盘(图8),盘敞口、深腹、圈足。盘内壁髹黄漆,素面,外髹黄漆,上有四个圆形开光,上髹朱漆锦文地,上有描金“佛”、“日”、“常”、“明”四字。开光外间饰缠枝花纹。盘底髹黑漆,上有描金“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佛日常明”为佛家吉语,同样款式的瓷器亦有烧造。据《清档》记载:“(乾隆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镟得画各样花卉木样四件并原样盘二件持进,交太监毛团呈览。奉旨:准照画‘佛日常明’字,黄地青番花盘样式作七寸盘、五寸盘,大碗、小碗俱照此花卉样做,款此”。器物相通,佛教文化中常见的“阿弥陀佛”、“佛日常明”等文字。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在漆器、瓷器之上,充分说明了当时藏传佛教对皇室的重要意义。

宫廷内带有鲜明藏传佛教的漆器,是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元明清历代帝王崇信佛教,宫廷文化亦受其影响。藏传佛教文化渗透于漆器的制作之中,为漆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藏传佛教文化对漆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漆器的装饰纹样上。

图6 清 剔红桃蝠纹方盒

图7 清 黑漆描金宝相花纹盘

图8 清乾隆款 黄漆描金彩绘勾莲佛日常明盘

图9 清 剔红勾莲山水人物纹莲瓣盒

二.具有佛教风格的器形

1.莲瓣形器物

剔红勾莲山水人物纹莲瓣盒(图9),呈莲瓣形。以子母口区分盖与器,盖上锦地开光内,雕神仙人物山水图,边沿饰莲瓣形回纹。盒外壁随器形出十二道开光,开光内饰缠枝花纹。盒里髹黑漆,饰描金花纹。此盒剔红颜色艳丽,以莲瓣形做漆器,盒面上雕神仙人物图,可见其为地道的佛教风格类文物。

金漆描山水莲瓣式套盒(图10),该套盒通体金漆,可分为镂空外罩1、镂空底座1、盒1、盖1、碟1、盒5。镂空外罩,面雕山水,里髹黑漆,上饰折枝花卉。镂空底座,面饰花蝶云纹,盒两层,一盖,外描金山水、楼阁、小舟。上层内套一小碟,下层内套五小盒,里均为黑漆描金宝相花纹。清宫中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为饰的漆器数量颇多,此套盒呈莲瓣式形,并有描金宝相花纹,极具佛教意蕴。此套盒采用识文描金的手法,在黑漆地上用泥金勾画花纹,花纹隐起,犹如阳刻浮雕。莲瓣,从古至今,与佛教息息相通。莲花俗称“佛花”,莲瓣形器物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器物类型。此套盒制作年代约为乾隆后期或嘉庆早期,工艺精湛,造型新颖,集集中髹饰技法于一器之上,为同类漆器中之佼佼者。

2.塔式器物

漆地描金八宝龙纹塔式罐(图11),匏胎,金属漆,用多样匏瓜接制而成,其中第二节底用木接镶。全罐共分四节,上饰金漆描金八宝、行龙、麒麟等纹饰。罐束颈、溜肩、鼓腹、平足。佛塔,亦称宝塔,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是佛教信徒信奉使用的宗教象征。此塔式罐成对出现,是佛堂用器。此罐造型规矩,漆质发红,为清晚期的器物。

在清代宫廷漆器中,呈莲瓣形、八宝塔形等具有佛教风格器形的漆器更体现了清宫帝王对佛教的崇信。

图10 清 金漆描山水莲瓣式套盒

三.具有藏蒙习俗的生活用器

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图12)是漆器多穆壶的代表。此壶僧帽式口,有带钮盖,直壁,平底,方形曲流,附环形链。壶身髹褐漆为地,以金漆细勾缠枝莲纹。盖饰描金花瓣纹,曲流处饰描金双龙戏珠纹,间饰云纹。多穆壶是蒙、藏民族饮用奶茶的用具,其式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一种带有鲜明蒙藏民族风格的器皿,在藏区又称作“良木”。清代从康熙时开始仿制,至乾隆时期,更显华贵别致。多用金、银等金属制成,在漆器作品中较为少见。此壶在朱色地上描金,制作时是在退光漆地上先用朱色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上去。此壶与金、银制多穆壶造型一致,应为乾隆后期或嘉庆前期的器物。

清朝时期,由于皇帝对藏传佛教的重视,藏传佛教流行于宫廷之内,除具有佛教风格的器物大量出现,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也开始走进宫廷。前部分介绍的乾隆款剔红勾莲梵文高足杯亦是此类。这种高足杯的上部与西藏的银制酥油灯和铜制高足碗的上部完全一致,在藏传佛教事物中,用于供佛、赏赐和招待香客。除此之外,还有仿银器盛鲜奶或酒的多穆壶。

四.带有佛教故事的漆器

剔红降龙伏虎图圆盒(图13),盒圆形,以子母口区分为盖与器。盖上雕降龙与伏虎二罗汉,坐于山石上,周围饰松枝、竹林。盒壁饰回纹装饰,盒内髹黑漆。此盒为剔红作品,雕工淳朴,刀锋棱角分明,结合纹饰特点,此盒应为清早期的佛教风格器物。随着藏传佛教在清宫的流行,佛教故事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器物上。

剔彩双兽耳群仙庆寿纹炉(图14)为清中期佛教风格漆器的代表。与圆盒的风格不同,炉圆口,鼓腹,双铜狮首耳。口沿一圈用回纹装饰,炉腹部剔彩备朱、黄、绿三色,雕山石、楼台,群仙祝寿图,上刻“养心殿”三字。炉铜狮首耳,鼓目龇牙,两耳下耷,颇为威严。炉底镶铜底,上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炉纹饰宏大,三色之运用,将刻工表现得更加错落有致。清代主要的佛教故事还有八仙过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三星高照、十八罗汉、群仙祝寿等。

(责任编辑:刘昱)

图11 清 漆地描金八宝龙纹塔式罐

图12 清 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

图13 清 剔红降龙伏虎图圆盒

图14 清乾隆款 剔彩双兽耳群仙庆寿纹炉

猜你喜欢
黑漆宝相花莲瓣
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中国古代莲花纹饰简探
宝相花纹载体展现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宝相花纹样的秩序感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宝相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下)
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割拼长方形
唐代宝相花纹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