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贵荣(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茶文化思维融入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研究
闫贵荣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工具理性”,即从功能视角来建构学生的职业素质,而未能充分关注学生人格化的一面。这样一来,高职所培养的学生或许具有优良的职业能力,但却无法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此,在茶文化思维作用下,优化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措施包括:建立茶文化思维融入的问题导向、集体学习茶文化知识并得出启示、增强对学生内心感受的洞察引导、循序渐进视域导向下的评价设计。
茶文化思维;高职实践教学;挑战;对策
高职作为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阵地和实验基地,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学术性向职业素质型转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高职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版块,也可以分为项目实训和定岗实训两大模块。不同的版块和模块都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不同的版块和模块也各自产生自我的功能导向。在从外部形态考察了高职实践教学形态之后,则需要深入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中来考察现有教学模式的合理性。笔者发现,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工具理性”,即从功能视角来建构学生的职业素质,而未能充分关注学生人格化的一面。这样一来,高职所培养的学生或许具有优良的职业能力,但却无法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此,笔者将就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和调研可知,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管理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1工具理性盛行
工具理性应产生于机器大工业化时代,也是当前高职在构建实践教学项目的主导思维。那么如何来具体认识工具理性的表现特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样两点来认识:第一,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结构来决定高职实践教学的项目结构;第二,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内容来决定高职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这样一来,就在逻辑上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格局。从现阶段的文献中也可以知晓,不少作者强调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区域植根性,即紧密围绕着本校的就业趋势和特点来建立校本实践教学模式。如此等等,都未能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
1.2人文关怀缺失
高职作为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其在实践教学中贯穿着岗位需求导向,并根据产业发展演变趋势来动态调整自身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里也需认识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赋予学生良好的就业状态,这种状态包括:专业能力状态和心理素质状态。而笔者发现,在现阶段的高职实践教学中往往过于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状态的优化,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状态的调适。这就意味着,当前的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1.3评价机制缺位
怎样的的实践教学是有效的,而怎样的实践教学是缺乏有效性的,目前仍无法在有限的评价机制选择集合中得到回答。许多高职院校所执行的便是,由学生在实践教学之后提交实训报告书,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德、勤、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显然,这是完全不够的。
为何在当前存在着上述挑战呢。或许,不少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纠错上却缺乏勇气。为此,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2.1针对“工具理性盛行”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工具理性在当前主宰高职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舆论基础和认识基础。由姜大元所提倡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大力贯彻,并在校际交流中被相互模仿,这样就强化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合法性”基础,也就为工具理性的盛行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现实表明,在无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职业能力训练,将使他们的职业视野趋于封闭。
2.2针对“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这里需要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心态入手来考察,即在职业素质培育中的“人文关怀”,似乎已被在学生面前营造的就业危机意识所代替。不难知晓,在实践教学实施之前的动员会上,教师会对学生营造就业危机意识;当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不佳,教师也往往会用危机意识来鞭策学生。可以看出,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危机情绪和恐慌心理下,怎么能静下心来面对枯燥的实践训练。因此,缺乏人文关怀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意识。
2.3针对“评价机制缺位”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所学习的效果,存在着评价上的技术难度。这也是当前,高职仍未能完善评价机制的原因之一。另外,针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以及以教学目标替代教学目的,使得教学管理者也缺乏开发评价机制的意愿。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茶文化思维的功能定位:
3.1改观“工具理性”的功能
工具理性的逻辑具有线性特征,即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构建内驱动力,随着内驱动力的能量发挥而必定会导向既定的结果。如,根据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来构建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内驱动力),那么这些教学模式注定会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结果。可见,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茶文化思维强调“循序渐进”,这符合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循序渐进的思维逻辑下,教师就应更加从大趋势上来看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长。
3.2改观“人文缺失”的功能
茶文化思维首先植根于茶文化之中,而我国茶文化具有厚重的人文元素。如,茶文化中的品茗,这就融合分享元素、思考元素于一体;再者,茶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心性修养的一种检验。可见,茶文化思维在重视人的内心感受,以及重视与他人的关系互动,而改观了现阶段高职实践教学所呈现出的人文缺失问题。因此,茶文化思维是对茶文化的一种人本化的一种深化,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逻辑变迁。
3.3改观“评价机制”的功能
前面已经提到,茶文化思维使我们能循序渐进地看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长,从而这也会影响到评价机制在设计中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未来应用过程性评价来替代目前的结果性评价,这才能符合实践教学的内在规律性。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功能定位不仅提出了破解当前挑战的作用,也为我们将茶文化思路融入实践教学管理中提供了切入点。
根据以上所述,茶文化思维融入的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建立茶文化思维融入的问题导向
站在高职教改的大背景下来考察茶文化思维的融入问题,则需要建立起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这样才能使茶文化思维更为收敛和具体。根据笔者对样本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调研提出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显然不能完全依靠茶文化思维来解决,但茶文化思维能在茶文化的启发作用下,来重新审视高职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因此,建立茶文化的思维融入的问题导向,关键就在于把握茶文化对思维启发的着力点。
4.1集体学习茶文化知识并得出启示
要破解制约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便需要教学管理者集体学习茶文化知识,以及在学习中从茶文化中得到启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影响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线教师,而是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在工具理性作用下,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无法为评价机制的优化提供科学、明确的方向。因此,实践教学管理者应在茶文化显性和隐性元素的学习熏陶下,反思自身在实践教学理念上的不足。
4.3增强对学生内心感受的洞察引导
我们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这里就要求应增强对学生内心感受的洞察与引导。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习惯于用就业危机论来刺激学生,试图让他们产生紧迫感而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不难看出,这种方式与方法如果使用过度,将严重消灭学生的职业自信和专业自信,其后果则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实践教学中应引入赏识教育理念,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进行及时鼓励。
4.4循序渐进视域导向下的评价设计
在茶文化思维作用下,我们应改变目前一味依靠结果性评价的模式,而更多的采取过程性评价。如,在实践教学之前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给他们制订不同的实践学习的阶段性目标。若是他们实现了各自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则可以给出正面评语。当然,这就涉及到目前热议的分层教学模型了。
不难看出,茶文化思维对于推动高职实践教学的优化和发展是有帮助的,所以在今后的师资培养和教改中,应充分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优势来解决现实难题。
为了改变职业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的现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可见,今后需要加强对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
本文认为,由于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工具理性”,而未能充分关注学生人格化的一面,这就使得高职所培养的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此,在茶文化思维作用下,优化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措施可从:建立茶文化思维融入的问题导向、集体学习茶文化知识并得出启示、增强对学生内心感受的洞察引导、循序渐进视域导向下的评价设计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1]牛西武,魏焕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6-48.
[2]徐行.陕西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战略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3):7-9.
[3]王琛,孟永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推进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0(12):40-42.
[4]许光驰.基于建构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辩证谈[J].成人教育,2013(6):74-75.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课题“创新驱动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进动态匹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GXS4D084)。
闫贵荣(1975-),女,安徽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