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00)
花香型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区别
游小妹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00)
本文从适制品种和采摘标准、加工工艺、感官品质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花香型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区别,为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红茶;花香;加工工艺;品质特征
花香型红茶即采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按红茶标准采摘鲜叶原料,同时按红茶加工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程序)结合乌龙茶中的晒青、摇青方法加工而成的。花香型红茶干茶具自然花香,滋味甜醇爽口,香气馥郁高长显露,汤色红艳,叶底褐红明亮。据调研,花香型红茶是当前红茶消费市场的新宠,价格一路飙升,供不应求。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花香型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区别。
茶树品种不同,其适制性也不一样,传统红茶很多品种都适宜制作,而花香型红茶要能产生花香的品种才适宜制作,一般来说,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较适宜制作花香型红茶。林学茂[1]等利用金牡丹、金观音、黄观音、丹桂等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鲜叶原料制出了花香显,滋味鲜醇爽口,叶底红匀亮的红茶。陈秀英[2]利用梅占单芽制出了甜香且花香浓郁,滋味浓爽带花香,汤色浅红明亮的红茶。张静[3]等利用桃源大叶的一芽二叶鲜叶原料制出了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甜爽浓厚,香高持久、带兰花香,叶底红匀明亮的高香红茶。冯红钰[4]等利用黄金桂的一芽一叶鲜叶原料制出了汤色金黄明亮,桂花香飘逸持久,滋味浓醇,叶底匀红的花香红茶。卢明基[5]等利用白芽奇兰的一芽一、二叶鲜叶原料制出了带兰花香,味甘甜醇厚并带花香,叶底橙红明亮,汤色铜红匀亮的红茶。
花香型红茶的采摘标准与传统红茶采摘标准有所不同,传统红茶是越嫩越好,但花香型红茶却不同,以采摘一芽一、二叶最好,此时加工出来的红茶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均较好。同时要保持芽叶的新鲜、匀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
传统红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不需进行晒青和摇青;而加工花香型红茶,还要进行晒青和摇青。利用晒青、摇青工艺来达到发展红茶香气、改善滋味的目的。陈凤月[6]等通过晒青、摇青处理,制出了香气馥郁高长显露,具甜蜜的花果香,滋味浓、甜、醇而爽口,汤香明显,饮后齿颊留香,汤色红艳,叶底铜红明亮的高香型金观音红茶。张居德[7]等通过晒青、摇青技术,利用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玫瑰、紫牡丹以及白芽奇兰、梅占等的单芽或一芽一叶、一芽一二叶初展的鲜叶原料制出了香气馥郁悠长、花香显露、具蜜甜花果香,滋味甜醇爽口、汤中显香,汤色金黄明亮清澈,叶底肥壮、呈新铜红色的花香红茶。刘淑娟[8]等把清香型乌龙茶的加工工艺运用到红茶的加工上来,通过晒青、摇青技术,减少了夏秋茶的苦涩味,制出了花香持久,滋味甜醇爽口,汤色红橙明亮,叶底褐红明亮的金萱红茶。
制作花香型红茶,晒青应在下午4点左右阳光较弱时进行,其间抖翻2-3次,以鲜叶自然萎软,色泽变暗,清香微露为晒青适度;通过晒青加快了水分蒸发,促进青草气散发,使叶质柔软,同时提高叶温,增强酶的活性,促使内含生化成分产生一定程度变化,为花香型红茶特有品质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加工花香型红茶,摇青以轻摇青为宜,摇青程度过重,易使茶叶损伤,产生红变或发酵味,影响茶叶品质;摇青工艺可促进生成已烯酯类、倍半萜烯类、茉莉内酯等香气物质,同时加大细胞的机械损伤程度,有利于水解生成高沸点香气物质;经摇青处理的干茶香气要明显优于不摇青的,冲泡后的香气更浓郁、更持久;摇青过程中必须根据叶面情况灵活掌握其程度,要避免红边过度或死青现象发生,否则细胞破损较大,茶叶失水快,茶叶颜色变化快,不利于茶叶“走水”、“还阳”,进而影响红茶的发酵效果,不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花香型红茶是一种新研发的特种红茶,该茶除具有常规红茶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本身特有的产品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1香气方面:花香型红茶具有乌龙茶品种的天然花香,它不仅表现在茶体外嗅觉上,还融入到茶汤中,因此鉴赏花香型红茶时,能同时感悟到红茶的甜香和淡淡的花香。
3.2滋味方面:花香型红茶系应用乌龙茶品种鲜叶原料加工而成,其滋味特点除表现为传统红茶外,还具有滑口性、耐泡性和花香性,这是传统红茶所没有的。
由于花香型红茶拥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工艺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几年产品一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因此,花香型红茶的市场前景看好。
[1]林学茂,卢明基.金观音等乌龙茶茶树新品种工夫红茶适制性研究[J].茶叶通迅,2012,39(4):22-24
[2]陈秀英.梅占品种加工红茶工艺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13(4):51-53
[3]张静,徐仲溪.摇青工艺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10):30-31
[4]冯红钰,莫小燕,马仙花,等.花香型黄金桂红茶新工艺初探[J].中国热带农业,2014(3):34-35
[5]卢明基,林学茂.寿宁县白芽奇兰红茶初制工艺和品质特征[J].福建茶叶,2012(5):29-30
[6]陈凤月,潘玉华,黄先洲.金观音加工花香坦洋工夫红茶的萎凋技术[J].蚕桑茶叶通迅,2014(4):33-35
[7]张居德.高香型天山红工夫红茶初制加工技术[J].福建茶叶,2014 (1):36-37
[8]刘淑娟,杨拥军,钟兴刚,等.引进晒青、摇青工艺降低夏秋红茶苦涩味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6):102-105
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2016R1011-7)。
游小妹(1971-),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茶树育种及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