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采茶灯”舞蹈表演研究

2016-03-30 08:20蔡秀娟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关键词:舞蹈表演

蔡秀娟(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闽西“采茶灯”舞蹈表演研究

蔡秀娟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采茶灯”的闽西龙岩地区的一种著名的舞蹈形式,又叫做“采茶扑蝶”,发源地是龙岩市苏坂关山村,经过不断发展后在龙岩城乡开始普及,采茶灯舞蹈表演非常具有民族地方特色,深入挖掘“采茶灯”的地方文化内涵以及形态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采茶灯;舞蹈表演;形态特点

引言

“采茶灯”是闽西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歌舞中“采茶扑蝶”的表演者很多,大约有十几人,舞蹈表现的就是妇女们采茶的活动,是对传统茶事的一种艺术体现。舞蹈的整体基调是愉悦的、欢乐的,茶女们怀着劳动的喜悦踏上了归程,蝴蝶闻香而来,此时茶女们就将茶蓝放下,欢乐地追逐蝴蝶,因此称之为“采茶扑蝶”。

1 龙岩“采茶灯”的艺术特征

1.1 表演形式

最早的龙岩“采茶灯”舞蹈表演,包括茶公、茶婆,采茶姑娘等人物,同时还包括舞小生、男小丑等角色。在这个表演过程中,这些表演者需要一边跳舞,一边表演,中间还穿插着道白和演唱。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采茶灯”表演人数有了一些增加,并且由茶公茶婆领队表演,表演中茶公茶婆是最大的亮点,也被叫做“师傅”。表演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本地的土语,并且还会即兴说出很多精彩的语段,产生一种愉悦的氛围,常令观众捧腹大笑。这种表演形式亲切、通俗,在道白的时候,茶婆还会跳起蝶舞,动作惟妙惟肖,前俯后仰,十分生动。

1.2 表现内容

“采茶灯”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老艺人的坚持和传承,并且他们还根据当代观众的需求,对“采茶灯”的舞蹈步伐、以及表演曲调等进行适当改变和整理,从而形成了当代的“采茶灯”,表演中茶姑的戏份很重,她们贯穿于表演的始终,以“采茶步”为基础,要身体挺拔、步履轻盈,整齐一致。她们不停地穿梭于“茶园”,并兴高采烈的捕捉蝴蝶,给人们带来一种一边劳动、一边嬉戏的愉快心情。“采茶灯”的基本舞步有48种之多,舞蹈表演中分为扑蝶和采茶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动作区别是很大的,分为:举扇采茶步、园花扭步、倒采、敲蝶等,并且其中很多步伐舞动十分大胆,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粗狂、风趣的性格。

“采茶灯”除了基本的“采茶舞步”之外,还包括十多种花式动作,比如盘山越岭、跋山涉水的篱笆花、水波浪以及双手圈花等等。在表现茶姑们交换位置采茶的时候,通过“剪刀股、大团龙”等动作来展示,表演者身体动作与队形相配合,形象的展现了茶姑走过路途遥远的石道,走过独木桥的生动场景。舞蹈与队形不断变化交映,整体效果十分动人。

在舞蹈服饰的选择上,茶婆的衣服颜色鲜艳,茶婆上衣为蓝色或者是红色,同时搭配蓝色的罗裙,脚踩黑缎绣花鞋,头饰为大头或者元宝头。采茶姑娘则是上衣为红色或者是彩色,下穿与之呼应的红色或者彩色裤子,腰系缎带,头顶绣花,脚穿绣花鞋。道具花灯之前是竹子制作的花篮,并以鲜花作为点缀。后来采用麦秆团扇,现在则是使用折扇、花扇等,而彩蝶则是整个舞蹈中最为夸张的一部分,这个部分的浪漫气息浓厚,使用的道具鲜艳,一般都是使用色纸糊制而成,上面还会画一些团,整个舞蹈场面热闹而富有张力。上文已经提到,“采茶戏”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地方语言,纯朴,易懂。舞蹈以劳动人们的现实生活为题材,采用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浓郁的生活气息。

1.3 音乐特点

在音乐歌词上,舞蹈初期的歌词描绘的是历史神话故事。而后来改为以正采和倒采为主的歌词。歌词关联性非常强,前后呼应,十分有特色,朗朗上口。到了20世纪中期,“采茶灯”的歌词又经过修改,最终成为了今天的“采茶扑蝶”,此时的歌词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基调更加活泼,对茶姑采茶的情境刻画更为生动,同时也成功的将采茶者的快乐心情体现了出来,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这个版本一直沿用到现在。

“采茶灯”曲调轻快,富有跳跃感,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深深感受到这种快乐、喜庆的气氛。“采茶扑蝶”的音乐共有三个部分,分别为“正采”、“倒采”、“扑蝶”,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呼应,三个部分的音乐也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非常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伴奏所使用的是锣鼓谱,并且被人们称之为灯仔鼓,与大铜钟相互搭配,随着队形的变化,音乐也贯穿其中。同时二胡、笛子、扬琴以及唢呐观察其中,音乐旋律统一整齐,舞步协调,非常富有活力。

1.4 舞蹈道具

“采茶灯”的舞蹈道具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民间形式,综合性强,使用的道具是花灯与折扇,这两种道具很好地烘托了舞蹈的基调。

舞蹈最初使用的“花灯”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菜篮,并且需要鲜花加以点缀。花篮里面装上灯油,表示采茶灯花篮,当时采茶的时候,由于路途遥远,起身较早,为了能够照清道路,需要提灯而来。等到天色渐渐亮起,姑娘们就会熄灭手里的灯盏,将其作为装茶的竹篮使用。

舞蹈中使用的另一种道具是折扇,最初是秸秆制作的团扇,后经过发展改为今天的折扇。在“采茶灯”表演的过程中,纸扇不仅能够模拟蝴蝶等形象,还能够称谓姑娘们遮阳所使用的工具,还能够模仿扑蝶的动作,“采茶灯”的表演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1.5 “扑蝶”之发展创新

更值得一提的是,“采茶戏”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这不仅促进了采茶灯艺术的发展,也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特点与特色。目前舞蹈中“扑蝶”的动作引入了探海、下叉等古典舞的技巧,有的舞蹈者通过造型展现扑蝶的动作,保留了传统舞蹈特点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时代的特点。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源于生活的,“采茶舞”同样如此,这些贴近生活,又富有戏剧性的舞蹈,给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极具地域文化气息的文化内容,包括舞蹈的列队变形,与机智幽默的表演,都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作为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将这些古老艺术形式传承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根据人们的审美特点,适当、合理、科学进行艺术的创新与再造,实现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文明的有机融合。

2 龙岩“采茶灯”地方性文化内涵

研究“采茶灯”的音乐特色,舞蹈特色以及道具特色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其所蕴藏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人民以及文化工作者,当地政府有责任保护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积极承担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下面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2.1 历史文化渊源

龙岩地域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因此与闽南文化的渊源也很深,属于闽南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的明、清代,“采茶灯”是非常盛行的,那个时候龙岩赤尾山是这种舞蹈最繁盛的地方。从最初的舞蹈服装来看,茶公是身着汉服的,并且扎着腰巾,这就是典型的中原汉人的装束,而茶婆则是梳着元宝头,身着蓝色上衣和罗裙,这就是当时河洛妇女的装束。而茶姑则是梳着燕尾发髻,产生彩莲衣,这也是中原女子的装束,同时舞蹈的步伐轻盈,细碎,舞蹈音乐委婉悠扬,与泉厦南音以及梨园戏的风格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龙岩“采茶戏”文化与河洛文化与闽南支系统文化都有密切联系。

2.2 地方茶文化的深刻体现

作为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人民对于自己祖先留下来的这种歌舞形式十分喜爱,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也为人们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以及富有内涵的茶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中国很多文化现象都能够与茶事联系在一起,比如茶诗、茶舞、茶戏、茶道等等。它们一同构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系统,在世界上也享誉盛名。同样的,“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将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场景通过艺术加工搬到了舞台上,并由此表现自己的对生活与家乡的热爱。我国大部分的茶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茶文化系统,也有能够代表自己茶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比如采茶戏或者是采茶歌等。另外,赣南的“采茶戏”,也是建立在江西茶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地方剧种。

从地理位置来看,龙岩地区的地理特点是山脉众多,非常适合种植茶树,这里也是福建乌龙茶的产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龙岩新罗区的“斜背茶”,这种茶的历史悠久,具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福建十大名茶之一。龙岩人民将生产劳作的场景搬上了舞台,将艺术与人民的生活融合为一体,这正是龙岩茶文化在民间的最好体现。

2.3 龙岩人民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情感表达

“采茶灯”的基调就是积极的、向上的,这种基调通过轻快的音乐以及轻盈的步伐体现出来,茶姑们在扑蝶的时候,动作灵活、轻巧,同时茶公、茶婆的舞蹈也十分幽默,生动,这个氛围就是欢乐、喜庆、祥和的,这恰恰体现了龙岩人民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生活观。龙岩地区的文化背景是客家文化,虽然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却造就了客家人勇于奋斗,不愿认输的性格,“采茶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然也是传递了大量的正能量,当地人们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传递出来的是一种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

结束语

了解和掌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被巧妙的整合在了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同缔造了今天的中国文明。研究龙岩“采茶灯”的文化内涵,对传承中国文化是一种促进和推动。

参考文献

[1]章乐贝.探析龙岩歌舞《采茶灯》中茶文化之精髓“和”[D].福建师范大学,2013(3):12-15

[2]蒋燮.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睄妹子》的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07(4):25-29

[3]许华春.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中的客、畲混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8):45-48

[4]曾阿红.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5)78-79

[5]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5)123-125

作者简介:蔡秀娟(1981-),女,青海西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舞蹈表演
浅谈舞剧表演中人物塑造的特征
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研究
浅析舞蹈表演中“想象力”的重要性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浅谈舞台服装设计在舞蹈表演中的影响
浅谈舞蹈表演的身体表现力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浅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