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荆楚采茶民歌艺术研究
王月明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荆楚采茶民歌是荆楚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荆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荆楚地区采茶民歌艺术形式多样,宜昌及周边地区各有各的采茶民歌形式。采茶民歌是以茶事为内容的民歌,其在荆楚地区的源起和发展也与荆楚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关。荆楚地区人口众多风俗习惯不尽相同,采茶民歌的体裁形式以及音调风味也不相同。本文对荆楚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寻了该地区采茶民歌的源起和发展情况,并对这种采茶民歌艺术进行了探讨,最后重点对宜昌及周边地区的采茶民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荆楚;采茶;民歌;艺术;研究
荆楚地区可以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鄂东北、鄂东南、鄂中南、鄂西南和鄂西北。宜昌属于鄂西南地区,宜昌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除了汉族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有苗族、侗族等。荆楚地区还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宜昌及周边地区是屈原故里,所以当地的百姓保留了很多的风俗文化,例如,划龙舟、唱龙船号子等。鄂西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宜茶树的生长,所以盛产茶叶,当地人在茶山上进行劳作的时候,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山歌,形成了独特的采茶民歌艺术形式,其中不乏很多知名的优秀曲目,例如,宜昌的《采茶山歌》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广为流传。本文对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艺术进行了研究,并且以湖北宜昌及周边地区为例,分析了采茶民歌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形式。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有茶的地方就有人们进行茶事劳作,就会产生采茶民歌。采茶民歌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品茶的人都爱听戏,茶与民歌有着不解之缘。茶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同时也与很多艺术形式结合的非常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采茶民歌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是美好朴实的,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荆楚地区人们的民间生活。采茶民歌的题材有人情故事还有伦理道德观念,传播着民间的欢乐和文化,所以采茶民歌是荆楚地区人民创造的艺术文化,是生长于民间的美丽花朵。
1.1 自然环境
荆楚地区就是现在的湖北省,也就是以前的楚国,这里因为悠久的楚文化而闻名。楚文化是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文化,荆楚文化以“楚辞”而著名。在荆楚地区有很多丘陵,气候适宜,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以盛产茶叶,每到采茶的季节,茶农们都会一边采茶一边唱当地的民歌小调。随着发展,这些民歌小调渐渐演变为“花灯戏”,这也是采茶戏最早的一种形式。从荆楚地区的自然环境上来说是非常适合采茶民歌的发展,采茶民歌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结合的非常密切。从荆楚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荆楚地区与江西是相邻接壤的,所以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与江西的采茶民歌有着很多关联,以至于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在语言和唱腔上都吸收了江西采茶民歌的精华,并结合自身的自然环境,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的采茶民歌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和特色。
1.2 人文环境
荆楚采茶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劳动人民所创作的,口头创作并且口头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又被不断的完善和加工。荆楚地区采茶民歌是在其特定的人文环境下诞生的,是其劳动人民思想的体现,是其感情和思想的表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是民族地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荆楚地区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人善歌是闻名于世的,楚歌的雏形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采茶民歌也是由楚声中来,开辟了艺术的道路,推动了采茶民歌的发展。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主要分布在宜昌、阳新、黄梅等地区,在艺术形式上吸取了很多江西采茶民歌的特点,节奏比较欢快,并且采用幽默风趣的形式,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2.1 体裁分析
荆楚地区采茶民歌的体裁非常的丰富,有关于生活内容的,也有关于道德伦理的,还有关于男女爱情的,包含内容非常广泛,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思想以及感情诉求。有一些是在进行采茶劳作时根据劳动口号改编而成,人们通过这种口号来边劳动边打气,反映了荆楚地区人们进行茶事劳作的情景,节奏通常比较明快,并且伴随着唱和的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山歌的形式,人们在茶山上进行劳作的时候,边采茶边聊天,有时相距甚远,就要用喊话的形式了,所以就形成了采茶民歌,这种形式与山歌相似,形式短小,内容质朴。还有一种是小调的形式,多为茶事劳动中哼唱的曲调,表现了人们劳作时愉快的心情,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
2.2 音乐分析
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的音乐以五声音节为主,六声四声也居多,还有少数的三声以及七声,常常有一音二阶的现象。这种音乐的声调与荆楚地区的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将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方言等融入到了采茶民歌音乐中,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采茶民歌随着音阶的变化,旋律也在变化,民族的特色丰富了采茶民歌的特色,采茶民歌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产生极具荆楚特色的采茶民歌。采茶民歌还经常使用上下阕的反复,来构成结音的重复,这种组合方式构成了其重复性的曲体结构。
3.1 宜昌地区
宜昌地区是一个码头的形式,江面开阔,历史文化悠久,并且有很多的民俗习惯,在各种节气均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在一些劳作和节气的时节,人们常常会创作出很多调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在这些民歌中,采茶民歌尤其引人注目,采茶戏也是荆楚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宜昌的产茶地区,茶歌极为繁盛。按照旧时的风俗,正月十五闹花灯之时,玩灯者就会将采茶民歌进行集中形式的表演,甚至还有专门演唱采茶民歌的戏班。采茶戏剧种的产生大概在道光年间,早期的采茶戏班,都是一些民间人士,有些戏班还兼具演唱别的民歌或者戏曲,所以宜昌地区采茶民歌也受到了很多其他民歌的影响,角色的分配上也与其他戏曲有相似之处。传统的采茶民歌有很多,多为传奇故事以及民间的生活场景,其中《红罗山》,《桃花岭》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3.2 周边地区
在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中,除了宜昌以外,周边地区也有很多优秀的采茶民歌,其中阳新地区的采茶民歌非常有名,且独具特色。阳新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江西相邻,更有山水相连的便利。阳新本身也盛产茶叶,所以采茶民歌在阳新如鱼得水,并且广为流传与兴盛,人人爱看采茶戏,爱听采茶民歌,阳新也成了采茶戏的“戏窝子”。阳新采茶戏的形式与江西采茶戏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没有采茶的劳作,也就不会产生这些采茶民歌,阳新的方言有很多也融入到了采茶民歌中,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有韵味。戏曲的唱腔与阳新的方言很好的贴合,花鼓戏的流传,更添其唱腔板式,且阳新境内有道家圣地,所以采茶民歌也用在法事活动中,更加广为流传。阳新的采茶民歌很好的结合了各种唱腔,从而成就了自身的特色,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阳新采茶戏目前有100多个曲目,曲调优美,表现力极强,其中大量的优秀曲目,例如,《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等,都获得了大奖,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民歌。
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荆楚地区人民的文化创造,是荆楚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扬。在采茶民歌的传承与发扬中,凝聚着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但荆楚地区采茶民歌在宣传上还不够,缺乏对其保护与发扬,因此在对荆楚采茶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下功夫,肩负起对荆楚采茶民歌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4.1 寻源追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源头,采茶民歌也不例外。在对荆楚采茶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要追寻其源头,找到其发展的规律。荆楚地区采茶民歌的源头在民间,是由民间起源的,是在广大的农村中,所以在对荆楚地区采茶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首先要对乡村的剧团进行扶植,支持他们的传统演唱,给他们的演唱搭建良好的环境,并且向这些剧团的演员认真的学习,将传统民歌进行发扬,了解其原生态的状态,并且探寻其中的奥秘。
4.2 循序渐进
对于荆楚地区采茶民歌,必须有一个回望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采茶民歌进行再创作和创新。艺术来源于民间,但现在很多的采茶民歌工作者已经脱离了民间,这样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必须正视这种偏差,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采茶民歌作品。传统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其根本,所以在对荆楚采茶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我们需要从最根本的东西入手,去探寻荆楚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要想让荆楚地区的采茶民歌焕发光彩,必须以传统作为基础,并且不断的去尝试,循序渐进,不断的进行创新。
4.3 借鉴他人
民歌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荆楚采茶民歌也需要遵循其艺术形式的规律,所以荆楚采茶民歌不仅要从传统剧目中吸取营养,还要有所创新,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形式的民歌,通过参考其剧本、服装等,来获取新的灵感。荆楚地区采茶民歌自身的基本功也应该扎实,深入学习和实践,才能将荆楚采茶民歌进行传承和发扬,才能让大家了解到荆楚采茶民歌的独特魅力,带给人们美好的采茶民歌和视听享受。
荆楚采茶民歌能够传承与发扬到今天,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起源与发展离不开荆楚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也结合和吸取了其他民歌的特色,发展出自身的风格。荆楚地区采茶民歌是人们在茶事劳作时创造的作品,反映了荆楚地区人们的思想,也是其智慧的结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曲目流传下来,并且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创新与改造,又开辟了新的曲目和天地,但在荆楚采茶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中还应该多下功夫,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利敏.江南民歌的风格与演唱——以《孟姜女》《采茶舞曲》《姑苏风光》为例[J].艺术教育,2013,11:72-74.
[2]李寿麟,牛田人.客家采茶戏源流考[J].嘉应大学学报,2003,01:118-119.
[3]黄允箴.论“采茶家族”——一首“采茶歌”的流变[J].中国音乐学,1994,01:52-64.
作者简介:王月明(197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