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淑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中西饮茶文化对比及跨文化体现
孟淑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富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在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并体现出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西饮茶文化的异同,研究探讨了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社会中的跨文化传播及体现。
关键词:饮茶文化;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体现
茶与茶文化起源于我国,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实现了跨文化传播。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都构建起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茶文化体系,从这些茶文化的内容来看,既有与我国茶文化相同的一面,又有与我国茶文化不同的一面,这些差异的产生,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对比中西饮茶文化的差异,并了解与研究茶文化的跨文化体系,不仅能够正确认知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了解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规律。
1.1 中西饮茶文化的相同点。虽然在中国饮茶文化传入西方社会之后,已经成为了西方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西方饮茶文化的内涵来看,仍旧保留了许多与中国饮茶文化像契合的内容,而这也让中西饮茶文化体现出了一定的相同性。
无论是中国饮茶文化还是西方饮茶文化,都属于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饮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饮茶文化和西方饮茶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相同之处。首先,中国饮茶文化和西方饮茶文化都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在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中,制茶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并且茶文化形式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如茶艺、茶道等,对于提升饮茶人的修养与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饮茶文化发展时间相对我国要短暂得多,但是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欧美民族文化的结合,西方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如茶歌剧、茶文学等,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其次,中国饮茶文化与西方饮茶文化都注重社交礼仪。中国饮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儒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茶对中国人不仅是一种饮品,而且也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在饮茶过程中,对和谐的追求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在西方国家,茶则成为了维系亲情、友情的重要纽带,如以英国的晚茶为例,只有在晚上的时候,一家人才有机会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品茶聊天,而茶会更是成为了人们开展交际的重要场所。再次,中国饮茶文化与西方饮茶文化都对国民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陆羽通过《茶经》谈到,“和”是茶的重要特征,煮茶的过程也是追求平衡与和谐的过程,茶所具有的这一特性,对中国人民形成温柔、含蓄、善良的性格产生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人也会通过茶来对美进行感悟,并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透过茶来思考人生、追求返璞归真,也是茶文化对国民性格形成影响的重要表现。对西方人而言,茶文化所发挥出的这一作用同样明显,如英国人在茶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与中国人有着相同之处,其中,好客、绅士、崇尚与享受自然等个性,都与饮茶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对茶文化的接触与了解,能够净化受众的心灵,并促使受众追求自然与宁静,从而实现完善人格的塑造。
1.2 中西饮茶文化的不同点。在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对西方饮茶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能够反映出茶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但是在中国饮茶文化传入西方之后,受到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者也必然会产生出一定的差异。
从饮茶的冲饮方式来看,中国从唐代开始使用全叶冲泡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将茶叶放在容器中用开水进行冲泡,当茶叶的叶子舒展开来,水的颜色也会产生变化,等待茶叶下沉之后,便可以直接对茶水进行饮用。由于中国茶叶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加工工艺,所以茶叶可以进行反复冲泡,并且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中,认为第二杯茶要优于第一杯茶。另外虽然中国人在家中和餐馆等场合都会饮茶,但是在正规的场合则表现出了对酒的钟爱;在西方社会中,饮茶这种生活活动具有广泛的受众,中国的儿童一般不喝茶,但是在西方社会却没有这种讲究。此外,西方饮茶具有极高的发生频率,中国人在晚睡前一般不喝茶,因为中国人认为太浓的茶叶会对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西方人却会在睡眠之前喝茶,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行为有利于牙齿健康。从冲饮方式来看,西方人一般会用茶壶冲泡之后,再将茶水倒入杯中,并加入水、糖、牛奶等物质。并且,茶叶在冲泡一次之后就不再使用,这也是中西饮茶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
从茶具的使用来看,中西饮茶文化中对茶具的理解并不相同。从整体上看,中国饮茶文化中的茶具使用追求天然与古朴,而西方饮茶文化中的茶具使用则注重华丽。在中国茶具中,主要是以陶瓷材质为主,由于金属类茶具会影响茶叶冲泡的味道与效果,因此不会在正式的场合使用。从功能方面来看,中国茶具可以分为主泡器、辅泡器、备水器与储茶器,这些茶具一般具有精美的外观、匀滑的质地与使用的功能;而西方茶具普遍有着难以抹杀的外在美。以英国为例,其茶具既有陶瓷、玻璃等材质,也有银器等金属材质,这些茶具的表面一般都有华美的花卉图案,虽然也有自然真实的一面,但是与中国茶具对古朴的追求相比仍体现出了很大不同。另一方面,从英国茶具中也可以看出西方茶具选择与使用方面的优雅气质与高贵气质,因此,西方茶具的华美也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受英国社会大众饮茶习惯的影响,英国茶具中所包含的种类有很多,如茶壶、茶杯、杯碟、茶匙、糖棒、捏夹等。显然,中国茶具有着典型的东方气派与民族风格,从西方茶具中也可以看出西方社会民族文化对饮茶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必然会产生出不同的饮食文化,这也让中国饮茶文化在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变革与创新。
新航路得以开辟之后,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随着中国茶叶向西方社会的输入,西方社会大众在礼仪文化、娱乐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变化,这不仅让饮茶成为了西方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推动着西方茶文学、茶交际、茶礼仪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饮茶文化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已经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良好的跨文化传播与渗透。
2.1 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改变了西方饮食结构。中国饮茶文化在实现跨文化传播之前,西方社会中的许多国家都没有用于解渴的健康饮品。酒这种主要的饮品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十分流行,但是这种饮品不仅不能发挥解渴功能,而且容易使社会产生好斗的风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饮品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危害。而随着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饮茶使西方社会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转变,并且茶对人体健康所具有的多种功能,也得到了西方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如在英国社会中,传统的英国早餐为啤酒、冷肉、鱼或者奶酪等,而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让茶加入英国早餐的饮食当中。并且,在18世纪中后期,茶文化的发展让英国社会的用餐时间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下午茶这种休闲便餐的产生,更是成为了英国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内容。
2.2 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促使西方形成独特的茶文化。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不仅让西方饮食结构发生了转变,而且在西方社会大众对饮茶文化所作出的创新基础上,许多西方国家都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而这些饮茶文化逐渐成为了西方国家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英国饮茶文化就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英国在欧洲最早引进中国茶叶,受到了中国饮茶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其中,下午茶文化是英国饮茶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下午茶首先流行于贵族妇女群体,并在社会效仿中普及到了社会大众群体之中,同时,下午茶对茶会文化的形成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早茶、晚茶等也相继产生并成为了英国社会中重要的生活习俗之一。另外,英国饮茶文化的独特性还体现在茶的冲泡方面,诸如牛乳酪、牛奶、蔗糖、冰块、柠檬汁等,都可以放入茶中,这显然是对中国饮茶文化所作出的创新。
2.3 中国饮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推动着西方茶文学与茶艺术的发展。在中国饮茶文化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西方文学也受到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影响,并产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章与著作,如《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饮茶王后》、《给我一杯茶》、《茶诗三章》等,在这些文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包括文学家在内的西方社会大众对茶的属性以及茶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认知,如约翰·奥威哥顿在自己的英语文章《试论茶的属性和品质》中对茶的功效以及酒的危害作出了论述。另外,西方艺术也出现了许多融合与表现茶文化的作品,如爱尔兰绘画家尼丹尔浩尼所创作出的一幅与饮茶有关的画作,这幅画作对少女饮茶的生态作出了生动的描绘,同时也展现出了饮茶中的多种茶具,这对于研究18-19世纪时期的西方饮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戏剧方面,1701年,阿姆斯特丹上演了《茶迷贵妇人》这部喜剧,并描绘了妇人因为迷恋饮茶而忽略家庭责任的故事,这位贵妇人虽然落得家庭毁灭的下场,但却反映出了饮茶文化在西方社会中的风行。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以及西方茶文化、茶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验证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经典名言。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且极具价值的文化内涵,重视这些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我国茶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发扬,同时也能够让西方社会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继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静,卜小伟.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J].农业考古,2013(2):316-318.
[2]白雪.中西文化比较之英美咖啡文化与茶文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03-205+216.
[3]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4]万书霞,李建平.中国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3-35.
作者简介:孟淑娟(1976-),女,满族,河北平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