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新西兰特约记者 王淼 本报特约记者 孙文光
奶制品行业一直是新西兰的经济支柱。但据新西兰媒体28日报道,全球最大乳品出口商、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日前将2015年至2016年度固体奶预期收购价削减至9年新低,从每公斤4.15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4元人民币)下调至3.90新西兰元,而几年前的收购价是8.4新西兰元。路透社29日称,过去两年新西兰奶农的收入减少了70亿新西兰元。当地媒体称,“出口需求锐减、奶价一路下跌让新西兰的奶农挣扎在死亡线上。”
根据最新的收购价,恒天然估计,新西兰奶农收入可能因此减少4亿新西兰元。有分析认为,只有固体奶收购价格达到每公斤5.25新西兰元,新西兰奶农才能达到收支平衡。去年8月,恒天然公司的全球乳制品贸易(GDT)价格指数跌至12年来低点,目前仍未明显恢复。据新西兰stuff网站报道,新西兰农场主联盟近期的调查显示,奶农成员中有11.1%正承受银行抵押贷款带来的压力,约3%的农场正面临破产的“极端风险”。路透社称,乳品业不景气已影响到整个新西兰经济。该国央行预测,新西兰年度经济增长幅度约为2.3%,低于上年的3.6%。
新西兰奶价为何“卑微到尘埃”?新西兰广播电台认为,首要原因是当前全球奶制品产能过剩。自去年4月欧盟正式取消牛奶生产配额制度以来,欧洲牛奶一直在增产。其次,奶制品需求在逐渐减弱。中国作为奶制品消费大国曾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对象,但中国拥有大量奶粉库存。奶粉囤积也促使奶制品价格跳水。另外,恒天然和新西兰奶农独特的合作社关系逐渐暴露出弊端。2015年恒天然拥有大约10500名奶农股东。过去十几年,恒天然的大量投资都用于扩建工厂、购买设备、提高产能,而缺乏品牌、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却造成恒天然全球竞争力不足,出现“肉毒杆菌事件”不足为怪。
当地媒体认为,近来发生在新西兰的“肉毒杆菌”、婴儿奶粉遭投毒事件使新西兰牛奶的国际声誉受到重创。法国达能集团为此大量减少了对恒天然牛奶的采购,转向荷兰等国家。此外,越来越成规模的代购渠道,也在挤压正规渠道的利润空间。一些奶农前几年奶价高企时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厂房、增加设备,奶价下跌后,则面临还不起银行贷款、濒临破产的命运。
《新西兰先驱报》称,此前业界强烈希望政府能出台措施“拯救”濒临破产的奶农,保护乳制品这个支柱产业。然而政府官员先后表态称,政府不会出手相救。他们认为,任何行业都有高低起伏,前几年乳业景气时,奶农们赚得盆满钵满,如今陷入低谷就补贴显然对其他行业不公。对此,不少奶场主只能通过减少雇佣人数,甚至亲自上阵挤奶来削减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