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论的澄清
“用户中心”本身没什么错,不过它代表的只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营销实践,不是全部。
大凡做营销的人都懂得:以用户为中心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与执行指南。其实不用营销专业人士,即便是普通老百姓都懂得“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并以此经常在莫名中开始扮演上帝。以至于近期在业内有一种声音出现,认为“用户中心”论本身是有问题的,这种质疑之声引述了苹果、宜家在既往营销与品牌策划中以引领消费者的理念为出发点,而并不去想消费者今天要什么的事实。这种质疑甚至导引出:“用户中心”论不能导致突破性创新。
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用户中心”与“顾客就是上帝”这些理念在营销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应该加以澄清与纠正。“用户中心”的理解是多维的,有时我们会将客户误解成用户。记得之前在某电子消费品巨头任职时,一同事在听说我们一直重视一线调研的习惯后,也去实地拜访了“客户”,并带回很多一手信息,而这些信息围绕的主题便是:我们的定价太高了。当我问起这位同事究竟拜访了谁时,他说他拜访了当地的经销商。是的,经销商的确是我们的客户,但他们并非真正的用户,说白了,他们不是最终买单的人。作为流通环节中的一环,经销商最关心的自然是你给他们的价格,因为这决定了他们的最终收益。假如你误将客户当成了用户,那这样的“用户中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由此导出的洞见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用户中心”论的误区还在于,对“市场(用户)主导Market Driven”与“主导市场(用户) Market Driving”的区别。就绝大多数商业而言,了解用户需求的重要性是千真万确的,企业真正放下身段去了解用户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出对路的产品。这里采取的是发现的方式,市场调研往往是常用的手段,当然有些用户需求或痛点是可以通过细心观察获取的,这里靠的是观察力与商业悟性。比如360近期推出的多接口USB充电器,正是回应了用户电子设备日渐增多的现状,并由此设计出了对应的产品。
当然,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设计也有其弊端,比如它会忽视少数人的需求。在SUV这个细分市场上,几乎所有厂家都做过车型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多数消费者喜欢跨界车型。因此,这些厂家都前仆后继地在各个价格段推出跨界车型的SUV,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现在几乎已经到了出一辆(跨界车)就死一辆的地步,因为喜欢跨界车型的消费者有太多选择,落到你头上的概率并不大。在这场扯蛋的追逐跨界的死亡游戏中,汽车厂家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虽然喜欢跨界的消费者占多数,但喜欢刚硬风格的消费者其实也不少,大约为30%—40%,假如大家都在连篇累牍地推出跨界车型,这部分刚硬风格的需求则会完全被忽略。因此,看似是“用户中心”的指导方向,而导致的结果并不理想。
以上正是我们在市场营销中所指的“市场(用户)主导”,或者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用户中心”论的出处。“用户中心”本身没什么错,不过它代表的只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营销实践,不是全部。
除了“市场(用户)主导”论,苹果、宜家、索尼等大牌还有另外一种实践,也就是“主导市场(用户)”:他们并不关心你今天想要什么,或者说他们认为你表述的想要什么其实并不靠谱。假如苹果在Hello Moto的时代去调研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手机,那答案应该就是小屏幕的、有按钮的、能翻盖的……消费者无法描述出未来的iPhone应该长什么样。既然他们说不清楚,那就别去浪费时间,专注做好一个你认为接近完美的产品,去给消费者惊喜。当然,要真正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苹果、宜家、索尼这些公司的内部设计能力是一般企业无从企及的,你必须有一流的大脑,才有可能引领潮流。不然,像三星手机搞了个曲面,至今也没有带动什么好奇。
在“主导市场(用户)”执行的开始,用户只是一个设计目标,并未走入中心,但在产品与商业流程的设计中,用户又再一次被带回中心点,“主导市场(用户)”的产品往往在用户体验上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因此,用“主导市场(用户)”否定“市场(用户)主导”或“用户中心”也是不合适的,因为用户体验仍然是其中心。
最后,“用户中心”论还有一个误区是“顾客就是上帝”。是不是上帝?也许是,也许不是。假如你是某家B2B企业的大客户,是的,你对他们的重要性也许接近上帝。不过,假如你只是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消费者,买了某款大众消费品,那么你真的离上帝还很远。好的品牌,会把你当成需要满足的重要用户,以期望你在未来以脚投票,继续选择他们;而差一点的品牌,或许就不会把百万中的一员看得那么重要。
当然,随着信息电子化的日趋普及,消费者可以表述满意或不满意的渠道越来越多,总体上厂家对个体消费者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中。“用户中心”对营销实践仍然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只是我们要避免相关误区,并了解它的局限性(也有其他方式)。
编辑:
王 放 fangwen1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