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 田永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高校水景设计教学研讨
刘媛 田永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生态设计理念和理水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果把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理水设计教学模式中,一定会产生很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在高校景观理水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将生态设计理念导入到教学中去引导、设计和实施,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生态设计;理水设计;教学实践
环境设计使用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结合建筑空间和环境的背景、标准以及使用性质,来创造出优美舒适、功能齐全、满足人们各项要求的空间环境。在以往很多设计中,人们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本身。生态设计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从而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分析二者关系不难发现,生态设计影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中包含生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引导大众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协调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修复。
理水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应用性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元素。
2.1 重技能、轻理念
当前,许多高校水景设计课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施工工艺等技能内容,这无可厚非,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的内容、功能、造型、材料、艺术效果的选择。高校水景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要贯穿于理论课、实践课和专题实训课之中,比如滨水景观设计、湿地景观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更新,结合实际案例在教学中提倡生态设计手法的运用,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用生态设计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2.2 课程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水景设计课程,比较重视设计的功能性和艺术感。虽然许多高校也加入了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些课程的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消化。倘若能在设计的作品中通过材料、技术的选择,顺应市场需求,设计出既实用美观,又生态环保的作品,那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多展示可持续水景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前言科技,并结合实践,将技术与场地相统一,从而熟练应对各种背景条件下场地需求。
2.3 生态与文化关系日益密切
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生态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文化是智慧群族的社会现象与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前者关注的是各元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后者关注的是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两者看似没有关联,却在水景设计学科有了交集,这一现象也使得我们要重新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3.1 树立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环境设计除了具有审美性的特征外,还肩负着传播环保意识、重视生态系统的责任。传统的水景设计的价值观是以人为中心,以功能和美为衡量标准,往往不重视水体的生态性。在今后的景观理水艺术课程中,必须以生态价值观、伦理观、美学观为导向,强化人们维护自然界系统整体的责任感,创造具有美感的人化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亲和关系。
3.2 感知、接触生态环境
生态意识的培养是持续的,这种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就离不开实践。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主动感知生态环境,接触生态环境。可以通过课程实践组织学生对环境优美、水质清澈的水景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水文资料,周边环境数据,感受环境中的风、光、声等相关内容,从而切实的对生态环境有感知和触动。
综上所述,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了水景设计,现在的高校水景设计课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使他们在未来的设计生涯中,能够慢慢演变成为生态环境和人之间的规划、协调者,能够在审美观和生态观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1 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再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4)
2 杜文超,卢媛.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能力[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禾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艺术专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中的《景观理水艺术》课程内容架构更新和共享(项目编号:Y1501002-8)
田永刚。
刘媛(198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