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甘肃瑞盛亚美特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
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和措施研究
王晓玲
(甘肃瑞盛亚美特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方向和具体措施,根据在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冷静思考审视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现状,探究了国内国外节水灌溉技术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路桥;工程造价;控制要点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l/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90年代随着干旱缺水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节水灌溉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局面。目前,节水灌溉的发展初见成效,从小面积试点,转向较大面积的集中开发;从田间节水,开始转向全面节水。到1998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523.5万m2。
美国的地面灌水技术无论是沟灌或畦灌,其田间大部分都是采用管道输水,水通过管道直送沟、畦,即使在自流灌区也是如此。美国使用激光平地比较普遍,是实行水权管理较早的国家。日本的灌区称土地改良区,其任务职责范围比我国的灌区要宽。以灌溉排水为主,同时还负责耕地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日本土地改良区对于灌排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运营真正做到了让用水户“自建、自管、自用”。发达国家灌区建设与管理体制的形成,有其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技作支撑,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难以效仿,但可以从中得到启迪,有些管理形式和方法可以借鉴。1)因地制宜,采用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我国各地应当根据经济实力及自身特点强化渠道防渗,并不断完善有关政策,以实现节水灌溉的硬措施与软措施的有机结合。2)国家应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灌排工程是基础性工程,是农村公共工程,也属于政府部门财政投资的公共事业的其中一部分。3)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作为科学指导。每隔一段时间,定期给农户一些有针对性地科学灌溉指导方针,指导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㈠总体的思路
深入贯彻中央及有关部门关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指导,积极的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灌溉道路,着重去发展民生水利,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发展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要措施,促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㈡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各地实际的地域环境以及当地的规划目标,在2020年到来时,要求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应该达到7.6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约9.5亿亩)的37%。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并对其加强管理,能够确保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3以上。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节水体制改革,逐渐建立健全田间的工程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面积的比例显著提高;在建立水权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灌溉用水检测、量测网络,探索建立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节水约束体系,推行节水灌溉制度。
㈢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我们在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加强渠道防渗等相关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着重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该全方位进行考虑,包括种植规模大小、种植种类、当地的气候特点、农业生产方式、水资源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地方积极性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然后在去确定建设模式。
㈠稳定机制,确保投入
要积极研究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效益。把国家节水战略与农民增产增收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节水灌溉投入机制。
㈡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根据各地水土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潜力、节水潜力统筹规划;优先发展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将重点放在现有灌区,特别是大中型灌区。争取在2020年前后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灌区的骨干工程规划改造任务,全面推进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的配套建设。
㈢加强管理,推进改革
制定科学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农业用水分配和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灌区和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水费计收和管理,增加水费使用透明度。统一技术标准,建立全国节水灌溉材料设备质量监督体系。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加强对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维护国家、集体和农民管理经营灌排设施的合法权益。
㈣探索有效的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
一是成立以受益村为主体、乡镇水管站参与或以乡镇水管站为主体、受益村参与的专业管理组织,对水利设施统一管理,对受益农户统一收费。二是对节水灌溉工程实行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制,把部分已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以拍卖、转让、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交给农民或个体承包户管理,将回收的资金用于节水灌溉工程的再建设,实行建管结合、滚动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节水灌溉的新机制。
㈤地面灌溉新技术
波涌灌溉是由美国学1979年首先提出,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的。波涌灌溉主要灌溉方式是间歇式灌水。当停止第一次灌水后,土壤表层的表结构状态发生了变化,呈块状形态的土壤因为水的浸泡而破碎,地表表层会形成土壤致密层,增大了土壤容重,土壤导水率和入渗率及土壤孔隙度减小。利用各灌水周期的干、湿交替,表土致密层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逐次为下一周期已湿润段的灌溉水流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减少入渗量,加快水流推进速度的新边界,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灌水均匀度。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我国的水土资源分布以及农业整体结构区域性很强,每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未来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干旱缺水。虽然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多年推广,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技术还没有达到广泛应用,只要在遇到大旱的恶劣环境下,才重视节水灌溉。我们应该提前做好部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节水灌溉技术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域农作物的需求,土壤的不同状况以及经济水等,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包括气候条件,作物的种类、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使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更为科学,大力研发更为适用,先进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以及相关设备,能够让我国节水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编辑:刘国华)
F323.6
A
1673-9019(2016)13-0049-02
2016-06-24
王晓玲(1979-),女,甘肃兰州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水利技术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