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移民:区域民族学研究的新视野
——杨洪林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评介

2016-03-29 21:10:13黄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鄂西武陵走廊

黄金

(长江师范学院 政史学院,重庆 408100)

□品书录

历史移民:区域民族学研究的新视野
——杨洪林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评介

黄金

(长江师范学院政史学院,重庆408100)

近年来,伴随着民族走廊/通道的区域民族学研究范式的兴起,藏彝民族走廊、武陵民族走廊、西北民族走廊、古苗疆走廊、岭南民族走廊等已成为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就武陵民族研究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就曾提出以 “重要政治制度或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轴,以“民族迁徙流动和民族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 “武陵民族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1]。随后,李绍明提出,要加强对武陵民族地区进行综合调查与研究,并具体涉及到从历史到现状、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人文等多方面的全面综合研究[2],强调了对武陵民族走廊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黄柏权对武陵民族走廊的主要通道[3]、秦汉至唐宋时期[4]以及元明清时期[5]的民族格局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切实推动了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的纵深发展,引起了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的学术争鸣。最近,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杨洪林的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以下简称 《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已于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共分4章,主要包括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清以前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过程、移民定居与社会融入、移民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等内容,外加绪论和余论,共约31.5万字。该书为杨洪林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同时也是他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清移民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历史移民者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的中期成果。《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不仅是作者对学界先贤倡导武陵民族走廊历史研究的学术回应,而且也是杨洪林热衷并亲身践行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的具体实践,可谓是 “十年磨一剑”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过程:武陵民族走廊历史移民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自然与文化生态看,武陵民族走廊不仅在地理上位于我国东西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的分界线,而且也是我国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分水岭,是我国古代汉族进入西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的交融和过渡地带,位置十分特殊。因此,自古以来就不断地有外来人群进入武陵山区定居或借道武陵民族走廊东进西出,使武陵民族走廊成为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交通要道。

明清时期,移民成为中央政府和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交流互动的重要政治经济手段。杨洪林认为,明清时期鄂西南地区的移民,其主要移民潮:其一是元末明初到清乾隆年间 (1736-1796年)的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其二是明初的卫所移民以及改土归流后的招垦移民,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僧道和官商移民群体。就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而言,明代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南昌府和吉安府,清代则主要由湖北荆州移入,这些移民主要是由于争地矛盾和战争等原因通过 “三横四纵”的7条路线迁徙而入。卫所移民主要有卫所官兵和随征土司的土官、土兵两个来源。这不仅是为满足军屯的政治经济需要,而且也是为监管土司的现实军事需要。招垦移民主要来自湖南和贵州地区,人数众多,分布范围较广。总体而言,《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通过大量史志和族谱等地方文献,对明清时期鄂西南地区的移民缘由、移民过程、迁徙路线、人数规模与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基本理清了鄂西南地区历史移民研究的主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史移民过程分析中,杨洪林共采用18个表格、6种族谱、30余部县 (史)志,图文并茂,夹叙夹议,观点明确,立论充分。

当然,作为祖国内陆腹地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武陵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故杨洪林在 《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中主要讨论了从南部和中东部地区移民的迁入问题,那是否还有北边、西边人群的迁徙并定居?比如,从云南经湖南迁入定居湖北省鹤峰县的白族[6]、从北方草原南迁后定居下来的蒙古族[7]等散杂居民族,这些都可能是未来历史移民研究的重要学术增长点。

二、理论建构:武陵地区历史移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988年,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论断,认为我国56个民族已结成 “互相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8],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长期以来,伴随着移民的迁徙与多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武陵民族走廊 “完整地具有汉藏语系之下的4大语族的民族,即汉语族的汉族、藏缅语族的土家族、苗瑶语族的苗族和瑶族,以及壮侗语族的侗族。此4大语族下的这些民族长期在此互动交融,形成了 “有分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在其他地区是较为罕见的。”

杨洪林认为,迁入的移民与鄂西南土著族群的互动交流,不仅带来了不同族群之间的长期通婚及经济上的密切联系,而且也导致了移民的 “土著化”和土著的 “移民化”演变,即 “土家族的汉化”和“汉族的土家化”。同时,苗族、侗族等其他族群也参与到这一民族同化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来,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不断,推动了区域文化兼容并蓄特征的日益明显。基于华夏/汉文化的强势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清历史移民改变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鄂西南区域文化 “朝着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迈进”[9]。在文本调研与写作过程中,杨洪林还关注到鄂西南地区土著土司首领家族的历史记忆重构与文化变迁问题。土著土司的家族建构一方面需要满足土司世袭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还要 “攀附先贤达人”“重新建构家族记忆”[10]。改土归流后,鄂西南地区土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家族社会建构,“他们建构的家族记忆也是移民记忆”。杨洪林认为,土司、土民形成移民历史记忆是在华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华民族认同,是将自己与传统 “蛮夷”文化割裂的表现。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标志着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一体格局中[11]。上述讨论和分析,将土著与移民、家族认同与历史建构、多民族文化互动与中华民族认同等问题结合起来,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把武陵山区 “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出来,从理论和具体实践两个层面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个以土家族和苗族为自治主体,蒙古族、侗族和白族等族群散杂居的多民族地区,杨洪林对武陵山区外来移民与土家族之间的互动关注较多,分析与讨论也十分透彻,但对人数众多的苗族与外来移民,以及人口数量较少但民族文化认同强烈的散杂居民族与外来移民之间的互动关注较少,尤其是对武陵民族走廊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地区民族与移民之间的研究和调查就更少。或许,这也将是未来武陵民族走廊历史与区域研究的新的学术突破点。

三、文本反思:武陵民族走廊历史移民研究的微观视角

就文本而言,《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是武陵民族走廊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的符合科学范式的学术著作。总体而言,《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田野调查材料与历史文献资料互相补充,材料使用科学、得当。在行文过程中,杨洪林不仅使用了大量正史文献和地方志书资料,而且还亲自做田野调查,深入田间地头去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收集了大量的家族谱牒、民间故事与传说、书信与信件文本等,正史材料与民间文本的交互印证,通过大量图表和统计数据,使整个行文逻辑清楚,论证严密,结论科学。

第二,历史移民研究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变迁与文化互动研究的紧密结合,研究视角新颖、独特。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多关注汉族移民而忽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移民问题研究,杨洪林则借助 《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将传统的历史移民研究转接到少数民族历史研究中来,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互动融入进来,把传统研究视角转换到少数民族和内陆腹地省际交界地区,不仅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史研究,而且对传统中国移民史研究,都是一大创新。

第三,多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融合与呼应,多学科研究的综合研究也是 《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的重要亮点。杨洪林借助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和讨论了鄂西南地区的移民迁入定居与社会融入、社会变迁与文化互动等重大问题,材料详实,论据充分,夹叙夹议,观点鲜明,对推动武陵民族走廊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是一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

总体而言,杨洪林所著 《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不仅是对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的呼应与学术尝试,而且也是他践行民族科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以历史移民为主线,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下来思考和讨论,从微观视角阐述了祖国内陆少数民族融入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一书也不是完美无缺,如对散杂居民族迁徙与定居问题的 “忽视”,这也将是未来学术研究新的方向。

[1]黄柏权.费孝通先生与“武陵民族走廊”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4).

[2]李绍明.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3).

[3]黄柏权.武陵民族走廊及其主要通道[J].三峡大学学报,2007(5).

[4]黄柏权.秦汉至唐宋时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5]黄柏权.元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J].三峡大学学报,2009(1).

[6]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重修本)[J].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王希辉.湖北三家台村蒙古族的生计变迁与文化适应[M].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2).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10][11]杨洪林.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42、243、243.

[12]杨洪林,陈文元.论明清之交客美土司的对外策略[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

[责任编辑:志洪]

2016-02-1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人口流动与社会治理研究”(14CMZ006)。

黄金,女(满族),吉林梅河口人。博士,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猜你喜欢
鄂西武陵走廊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神奇的走廊
走廊上的时光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20
走廊上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文艺论坛(2016年15期)2016-09-08 09:07:30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文艺论坛(2016年3期)2016-03-28 06:54:10
武陵晨曦
中华奇石(2015年5期)2015-07-09 18:31:07
在走廊行走
鄂西铁尾矿烧结砖的烧结过程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