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升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104)
论滇云名士钱南园的“学杜诗”①
郑升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104)
摘要:钱南园是清中期滇籍著名政治家、书画家和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学杜甫、注杜诗”蔚为大观的时期。受时代风尚影响,钱南园的诗作在题材、体裁和诗风方面颇具杜甫、韩愈等前贤遗风。对这一类诗作进行比较、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清中叶诗坛的特征以及中原诗学传统与来自边地的诗人之间的交融情况及其历史经验。
关键词:清诗;钱南园;学杜诗;比较
钱南园,名沣,字东注,一字约甫,乳名正贵,南园是其号,是清代滇籍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和画家。乾隆三十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国史馆纂修官、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使、湘南学政、湖广道察御史等职,曾当面指责权臣和珅,上疏弹劾陕西巡抚毕沅、山东巡抚国泰等人的贪污营私案,《清史稿》称其“以直声震海内”。其诗文题材多样,风格沉郁;其书法取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米芾等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其绘画工山水以及马,尤擅画瘦马,有“瘦马御史”之称,所画“风鬃雾鬣,使人不敢逼视”,时人“珍之为壁”。袁嘉谷在《南园书序》中评钱南园为“近百余年来,海内人士之谈道德、气节、本于慎独,不待赘词矣。文章之美,可列为诗文书画四者。书一,诗二,画三,文四,纵横千古,卓然成家。”
钱南园现有传世诗歌作品200余首(不含补遗诗)。*依据余嘉华主编的《钱南园诗文集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同,不再一一注明。总的来看,这些诗作题材丰富,风格沉郁,情思浓郁,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地域性;叙事、言志、抒情、咏怀诗居多;抒写亲情、友情、纪行以及关心国计民生的诗篇居多;多用典故,常有警句,篇幅宏大的长诗、组诗较多,在颇具文学性的同时显示出浓郁才学化的特色,既有属于云南以及钱南园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也有属于中原和当时“尚实、叙事、尊杜、学问化、唐宋互参”等清诗主流风尚的特色与风貌,特别是诗风极似杜甫、李白、韩愈、苏轼、黄庭坚。赵藩《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有云:“不为韩杜即苏黄,余事都超翰墨场。第一流人非溢美,性情忠孝出文章。”蓝华增、朱桂昌、张一鸣、郭鑫铨、杨世光等学人亦有论略。若就数量、题材、体裁与风格而言,类似杜甫的诗作最多,笔者称之为“学杜诗”,现对这一类诗作加以探析。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地位的大诗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传世诗作约1500首,因其诗艺精工,各体兼擅,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秦观说:“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子美之集诗之大成者欤。”杜甫“诗圣”之名盖出于此,明清遂成定论。见仇兆鳌《杜诗详注》附录,该书第5册第231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杜(杜甫)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自宋代以后,“学诗当学杜甫”是诗坛的主流取向,至清代则是“杜诗研究集大成的时代”,[1](P1)注杜诗、学杜诗蔚为大观,钱澄之、顾炎武、吴嘉纪、施闰章、申涵光、沙张白、查慎行、王士祯、沈德潜、郑燮、张问陶、洪亮吉、黄燮清、陈沆、潘德舆、内青乔、郑珍、沈汝谨、龚自珍、林则徐等一大批诗人从不同角度创作了“形似”或“神似”的杜甫式诗歌。
身处其时并与洪亮吉、张问陶等人深交或“神交”的钱南园不免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与杜甫产生共鸣,并在诗作中借鉴之、实践之。就题材而言,钱南园的“学杜诗”主要集中在涉及“时事、民生、友情、怀人、怀乡”等题材的诗歌中,数量在他的诗集中最多,且古风、歌行体和格律体的体裁以及长诗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类诗中。粗略统计,南园时事诗有8首,民生诗有10首,友情诗(含怀人、思亲及怀乡)有85首。这些诗作在反映现实、关注民生、思亲思乡、抒写友情、忧国忧民的题材方面,内容深广、情思饱满、韵律顿挫、格律谨严又有变化的诗艺与风格方面,尤其是在忧国忧民、深情蕴藉和长篇歌行等诗体方面接受了杜诗,代表了钱南园诗歌的主要特色与风格。
(一)时事诗
杜诗“善陈时事”,往往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例的描述来概括、折射或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热点问题,如《羌村》《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篇就通过兵役征戍、人民妻离子散以及“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见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这样一些具体事件和场景描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与痛苦,表现了诗人对社稷、对苍生的深切关怀。钱南园亦如此,如《客思》诗云:
客思更阑一倍多,起看明月下明河。大江穑事经秋稔,绝徼军书抵夜过。捕鲤久违供夕膳,斩鲸谁与荷霜戈?处幽莫遂同山鬼,薜荔空披带女萝。
周玉华认为此诗写于作者旅居公安期间。“大江穑事经秋稔,绝徼军书抵夜过。捕鲤久违供夕膳,斩鲸谁与荷霜戈”句写来往呈送清缅战报军书的船只连夜经公安送往目的地,以至于百姓好久都没有到江中去捕鱼了,间接写出了战事紧急以及旷日持久给百姓带来的困扰和自己的担忧。[2](P13)
《立春日柬许少府》一诗写出了自己听说中缅战争结束喜不自禁的情状,颇有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快意”之风,诗云:
寒枕贪还梦里家,阳春忽到改韶华。云连江汉三朝雪,冰结园林万树花。已喜皇威清海甸,须令美酒送生涯。白头老尉能相许,小炷炉香试放衙。
全诗有“景”的客体描绘,也有“我”的主体展现,情感浓郁深厚。如“已喜皇威清海甸,须令美酒送生涯。白头老尉能相许,小炷炉香试放衙”句,何其喜悦、何其率真,语言刚健明快,音调铿锵有力,笔法曲折变换,忽景忽情,跳跃极大;如“寒枕贪还梦里家,阳春忽到改韶华。云连江汉三朝雪,冰结园林万树花”句,总体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并表现了自己对时局和国事的关切。
南园所处的乾隆时期虽为太平盛世,国家统一、社会总体安定,但水灾、战争与叛乱却时有发生,如南园家乡昆明在乾隆年间多次发生水灾;大的战争就有10次之多: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战、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62至1769年的清缅战争、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90至1792年两次征战廓尔喀等,先后延续了近50年。其中虽不乏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战争,如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清缅战争、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等;但也有清廷政策、吏治失误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发生的战争,比如大小金川之战。无论什么样性质的战争,统治阶级的好大喜功、兵役杂税、劳民伤财、社会动乱以及百姓子弟伤亡却是难免的,如钱南园父亲就是在大小金川战乱中被征服役,结果落下终生病疾。清缅战争虽最终以缅甸的称臣纳贡结束,但史载1762至1769年期间清军先后战死、病亡将士万余人,征用牲畜8万多,征调民夫保障后勤的人员达10余万。对这场发生在家乡云南边境的战事,钱南园多次赋诗对战局恶化表示深切担忧,对战事胜利喜不自禁,对百姓疾苦深为关切,如《缚鼍行》《至孱陵》等诗也直接提及了中缅战事,表现了南园对时事、时局变化的密切关注。
(二)民生诗
杜诗中或关切百姓疾苦,或为百姓代言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或深深期盼黎民苍生的幸福安乐的作品随处可见,如《无家别》中“人生无家别,何以为庶黎”的申诉深深寄托着杜甫对百姓的恶劣生存环境的同情;《秋兴叹》其二中“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是杜甫对农民生计问题的关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民众疾苦的哀伤悲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他心怀百姓、关注民生所发出的深沉呐喊;而《石壕吏》中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的境遇,《新婚别》中新婚夫妇生死离别让人同情的情状,《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然上战场的那种悲壮等等诗作则是杜甫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那些被践踏的“弱者”以及“悲剧”的人事表现出深重的同情、无限的哀伤和悲悯,是他民本思想、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在文学创作中崇尚、继承“风雅、乐府”精神最为闪耀的地方所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严格律己,刚正仁厚,心系天下,有着“丈夫堕地悬弧矢,何能郁郁竞终此。古人任事不择职,视可少尽心力耳。君不见汉毛义,一朝奉檄令人惑。又不见高达夫,随肉如鹰翅且侧。……人情纵复如波澜,忠信出入身长安。为谢山中旧猿鸟,即今不道路行难。”
相同的是,具有豪迈胸襟与心系苍生的钱南园同样写下了许多爱国忧民的诗篇,如《八月十七日同徐镜秋望月田》一诗云:
脱木西风日夜飞,中庭月白见星稀。琼楼高更知霜早,已进豳风问授衣。
诗中“豳风、授衣”语出《诗经·豳风·七月》,原意为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自己却过着“无衣无褐”的悲苦生活,九月之后还要为奴隶主制作冬衣。此处化用意为看到霜露就想到天下百姓可有过冬的棉衣。[3](P36)这就突破了望月思乡的传统主题,而是通过化用典故,把思乡的视角转向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对雪》诗云:
黄昏忽飞天女花,城头过来衔尾鸦。忍寒不眠启北牖,暗风袭我灯明斜。飘飘著人不避暖,逾窗拂砚纷交加。中庭众树齐玉立,二更又吐微月芽。天公为人澡肝肺,涤除积垢无纤瑕。只惜穷愁不并去,依然顾影生咨嗟。苴兰城东蓬作户,樊圃落寞枯篱笆。布衾似铁岂足叹,多恐质米床无遮。饥寒一门合共受,安得独乐官京华。掩扉默卧待宵梦,随风顺至滇山涯。
此诗由雪景清寒念及百姓饥寒以及滇云父老,把朴质深厚的亲情、乡情融入景中,画中有情,情韵无限。[4](P37)这种主客体的和谐交融,将家国之思、身世之叹融入眼前之景,从而情中有景、景中含情,将不可言明、不可尽说、欲说还休之情用景语表现出来本是杜甫诗歌艺术的显著特色,如其《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的描述则是诗人从菊花的开落与耳边急切的暮砧之声想到自己“贫病他乡老”的孤苦,而他浓郁的思乡之情也在周围秋景的衬托下进一步加深。钱南园许多民生、友情、怀人怀乡诗均很好地继承了杜诗这一特色与风格,如《初雪》《至孱陵》《近华浦》《泛湖》《鹿角西阻风》《再寄万荔村二首》《新招行送房二舍人南游》《留别李云门》《龙门作寄望峰》《赴随州》《自随州至江陵独行凡四日所至数吟以遣疲念共得八首》等作。
即使像《恭和御制铁券歌元韵》这一类附和应制诗,南园都无拍马之俗,在颂扬之时亦不忘“为民进言”,诗云:
千年临安捍海塘,赐券亦与久留藏。异人间出为民耳,心所能及力能将。……天目之山苕之水,匪忠匪孝孰为良。臣沣晚进自边徼,寒陋其敢攀芬芗。
即使在临行送别的时候,忧国忧民之情亦融会在依依惜别之中,如《即席次王蓬心太守韵,送玉樵运使之任二首》,诗云:
湘水衡云凄远别,疲商羸户喜新遭。啸歌不闲双飞旆,图史兼容一小舠。……分陕兼权新宠至,司空历佐晚荣遭。不堪槜李馀阡草,喜说余杭遇客舠。
……
这些诗作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关注民生、悲天悯人、彰显民本思想与仁厚情怀,往往由眼前景想到瑞雪丰年与百姓的生活,想到守边的战士,想到农事与国事,想到民生疾苦,使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民生之叹、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与周遭情景往往交融在一起。在艺术手法与风格上也有一个共同特点:语言凝练苍劲,丰富多彩,并且善用民间化的新鲜语言,有表现力。如上引诸诗中的“冻毫著墨艰书字,浊酒当杯许破愁”,将一种严寒与愁绪形象展现;“前途更说今宵好,白酒红裙馆驿城”,注意到词语色彩的组合运用;“此邦谷不种粳稻,亥月二麦将解甲。岁中倘不见三白,编户何以安农业”,则借鉴了民间新鲜活泼的俗语口语。此外,这些诗大都押韵,且音调铿锵有力,情感与笔法起伏跌宕,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是沉郁顿挫。钱南园之诗颇得杜诗神韵,正如时人所云:“钱公诗文雄厚峻深,卓然名世。”*郭嵩焘《南园先生遗集跋后》,详见余嘉华《钱南园诗文集校注》。“先生为人刚严贞介,诗古文苍郁劲厚,桐城姚惜抱先生序之也,信。无俟末学再赞一辞,谨述辑刊颠末,资后人有所考云。剑川赵藩。”*赵藩《钱南园先生遗集弁言》,详见余嘉华《钱南园诗文集校注》。
(三)友情诗
《杜臆》曾评价杜甫千古绝唱《月夜》:“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3](P309)他不仅对亲人好友情深意重,就连仆人、寡妇、独叟等普通人也发自内心地珍视同情。他感激日夜操劳的船工“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3](P1959)同情扑枣的老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3](P1762)赞美仆人阿段为了取水独自攀援“竖子寻源独不闻”,为他的安全担忧“怪尔常穿虎豹群”;[3](P1271)称赞修理水管的仆人信行“汝性不茹荤,清净仆夫内。秉性识本源,于事少滞碍。”[3](P1309)浓浓的真情在诗中表露无遗。以至于梁启超在1922年4月21日为清华中文系诗学研究会讲演《情圣杜甫》时独具慧眼,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率先提出“诗圣杜甫”其实更是“情圣杜甫”的知名观点,赞扬杜甫“是一个最富同情心的人。”[4](P38)
钱南园友情诗亦如此。这类诗在南园诗集中数量最多,计有80余首,包括赠友、思亲、怀人、离别以及写给仆人、佣工这些萍水相逢的最为普通的一类人。这些诗作大都苍郁劲厚,相当真挚和深情,这在“言志和载道”一直占据诗学主流取向、“缘情和言情”作品一直颇受争议但实则意义巨大的古代中国,就显得可贵了。在真挚和深情这一点上,既是明代以来“心学”、性灵一派社会思潮影响所致,也是钱南园人品性情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就与杜甫诗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
试看几首:
闻策饥疲马,皇皇出乱山。寒江吹楚塞,白日望燕关。愁惯那求減,身存未许闲。南枝有羁翼,旦夕愿飞还。
——闻万荔村已谢施州通守
旧约燕台泛菊瓯,独听落木迥含愁。可应月暗猇亭夜,复似风惊虎渡秋。鸿爪未能忘白雪,鱼书昨始付黄州。囊中剩有东方米,欲待金增季子裘。
——再寄万荔村归州
风旗霜戟上夷陵,历井扪参忘寝兴。共识卫青收幕早,终凭梁道给军能。江鱼日人千夫膳,峡鸟寒窥径夜灯。未遣宾亲罢谈谑,丹枫飞处酒如渑。
盟后沙鸥久识心,霜丝人鬃任骎骎。凤翎雨足山回气,鹿角滩平日荡阴。文物山馀左徒宅,辛勤户劝女嬃碪。夜寒政暇应无寐,剪烛裁书报故林。
——再寄万荔村(二首)
这三首诗是写给同一个友人:万荔村。从中可见南园对于朋友的信任和真诚,无论友人通达还是困厄,一贯如此。朋友辞官时及时予以慰问和鼓励,“愁惯那求減,身存未许闲。南枝有羁翼,旦夕愿飞还”;朋友任职期间,彼此远隔千里,但时常回忆起曾经在一起的时光,倍感思念并以“未遣宾亲罢谈谑,丹枫飞处酒如渑”的曲笔祝福友人因功升职,到京欢聚,畅叙友情;朋友操劳国事、颇有政绩时送上慰问和由衷的称赞,并回忆友人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往事,抒发怀友之情。这些怀友诗往往融入了家事国事,将“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境界为之开阔,格调为之明朗,而“盟后沙鸥久识心,霜丝人鬃任骎骎。凤翎雨足山回气,鹿角滩平日荡阴。文物山馀左徒宅,辛勤户劝女嬃碪。夜寒政暇应无寐,剪烛裁书报故林”这样的直抒胸臆以及“夜寒政暇应无寐,剪烛裁书报故林”的设身处地般的想象将两人友情一贯的深厚与默契自然呈示,非至交以及率真之人不能为之。
对至交如此,对萍水相逢的人以及身处下层的普通人,钱南园同样是真诚相待,珍视友谊,体谅对方。如《有赠》:
关塞风沙饱十霜,石田归垦傍嵩邙。无家岂便悲吟雉?有弟还堪慨质羊。缑月夜依篱竹翠,伊流春濯瓮齑香。谁怜信宿成知己,鞍马尘埃遽一方。
末句告诉我们这位友人是作者在旅途中相遇认识的,之后便天各一方。但诗人仍然以诚相待,也许只是在信札这样的“神交”中却也能够成为朋友。
《洞庭阻浅示舟子》一诗表现了钱南园对于船工这样的吃苦力的普通人的关心、亲切和尊重,诗云:
岳阳三日西北风,碎雪挟蓟翻窗蓬。高桅冰胶挽不得,长年缩手谁鸣功。昨朝东风倏转斾,火急扬帆人布袋。至斗口如羝触藩,不能遂亦不能退。竭诚拜脆祷湖神,湖神愁绝力难伸。眼看南风卷水去,湖底垠塄尽豁露。幸阁平地几人舟,但为欲炊无米愁。几人号哭舟破损,纵然炊熟难人喉。使者命穷多致灾,惭负汝曹随我来。风回水长定何日,虚意忍钒将棹回。幸馀一说聊命笔,民是天民天自恤。我与汝曹俱一民,且共攒眉待明日。
需要注意的是,南园的友情诗并不只限于友人之间的唱和、怀念、慰问、关心和感激,还时常夹有一种劝勉、鼓励和警醒在里面,希望友人或加强修养,或勤政为民,或仁政保民,或重视教育,或造福一方等等,这就多了一份诤友的意味和君子的风度。如《送师荔扉》《龙门作寄望峰》《送征庐五兄还应州》《送华夔臣兼示殷仲瑚》《立春日中席呈诸幕友》《宿遂平,次褚筠心前辈韵》《送苏砚北,用前韵,并寄彭南池、龚簪崖》《闻师荔扉游山海关有怀》《将赴湖南,敬亭宗室留饮四松草堂,哲昆懋斋族兄镇国将军嵩山同集》等诗作。
一言蔽之,钱南园的“友情诗”跳出了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表现了比较广阔的现实生活,在关心民生、心系天下、真挚深情、悲天悯人这一点上与杜诗一脉相承。不仅如此,在诗歌创作方面,他还继承了杜诗的比兴、炼句等手法,发扬了杜诗主客体交融、笔调曲折变化、音韵刚健有力等艺术技巧,形成一种沉郁劲厚的风格,可谓学到了杜甫诗艺的本质所在,并丰富了清诗的样式与美学风貌。
(四)歌行体
除过题材诗风外,钱南园在诗歌体式方面也与杜诗有相似之处,这就是歌行体诗作。*笔者这里所说的歌行体诗作还包括排律诗,只是歌行体作品数量更多一些。薛天纬先生曾提出:“盛唐歌行就是缘事而发的七言自由体抒情诗。李白、杜甫是盛唐时代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歌行作家,清人钱良择称李、杜为‘歌行之祖’……杜甫歌行体诗中有16首在诗题中点出赠诗对象,显示了杜甫歌行的酬赠性质。……有赠予对象或咏赞他人(人、物、画等)歌词性诗题共38首,如《题壁上韦偃画马歌》,叙事与抒情打成一片。……歌行与新题乐府的区别主要是:第一、诗人的创作意图在歌行中是通过叙事来抒发一己情怀,在新题乐府中则是要对客观外界的时政、民生、世态、人情、外物表明看法、态度和感情倾向;第二、诗人的身份在歌行中是以当事人置身其中,在新题乐府中是以旁观者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无论古体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对诗人的抒情总会构成某种限制。李、杜从不同方向强化着古题与新题乐府的抒情功能,推动着他们向抒情自由度最大的歌行靠拢、演进。”[5](P165-183)薛先生的这些分析和论断指出“个人抒情融入或为主以及第一人称抒写”是歌行与新题乐府的主要区别,而缘事而发、自由体抒情、第一人称抒写、七言为主、直接在诗题中加以标注且篇幅大都较长是杜甫歌行的本质特征。
以此来考量,钱南园诗集中有许多歌行体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且篇幅大都较长,运韵或规整或灵活,情感浓郁,笔法自由,有杜诗遗风。如《缚鼍行》一诗有35句200余字,诗题中即有“行”这一标注,句式以七言为主,诗中的事、景都是以诗人自身的眼光来观察,以诗人的自身来感受,通过记述长江沿岸的百姓齐心协力击毙行凶的巨鼍一事,抒发了忧患民生的情感,揭示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其中“语竞使持令札至,要作诗句供吟哦。我病心久如废井,欲斫无刃持空柯。……鼍兮鼍兮众所快,由来盈贯终蹉跎。感物抚事聊书此,曼衍辞不加切磋”,这样的语句更是直接点明“我”的感受与联想,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缘事而发、由事及情或情事结合,诗人自己的感受、境况、情思成为诗歌表现主体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客观叙述中蕴含或显示出浓郁的主观抒情性且篇幅大都较长的歌行体诗(含排律诗)在南园诗集中尚有40余首,占到全集作品近1/4的比例。再如:
南绥州地分新招,明置广宁宁峝瑶。迩来二百十七载,豺蛇伏野暗无骄。子别我去始秋暮,单衣正奈风萧萧。此邦且幸少霜雪,竹炭足给寒轳烧。调饥登盘脯劈筍,暑汗濡体丝织蕉。虽云远乡亦乐土,客中未必颜红凋。况昔乡人陈昌裔,曾减饭起沟壑焦。斯人到今骨则朽,令名犹系民风谣。定知于子有深意,伏腊豚酒时招邀。只惜半道及江左,心伤陨涕随寒潮。丈夫树立未有日,失意但与萍蓬飘。两鬃霜欺纵计早,何堪坐阅羲和镳。肥肠满脑灌书史,以实期秀秀期苗。我言止此心摇摇,明灯细雨凄寒宵。
——新招行送房二舍人南游
由送别一事写到友人在丁忧之后又要返回广东,此去路途遥远,长途跋涉,环境艰苦,想必形容憔悴。设想入微,情真意厚,并写到自己替友人担心,自己要及时努力,发奋读书,诗云“我言止此心摇摇,明灯细雨凄寒宵。”
始逢季子春犹寒,倏忽节又届秋九。孤鞍别我南归去,裘敝黄金尽何有。日来我亦穷到骨,送行不具一杯酒。侵晨徒步出城待,汶汶埃壒堆面厚。嗟君踏尽楚黔雪,到家正及河插柳。亲戚远近走相视,满堂笑语接肩肘。虽无金印烂悬腰,且免霜丝腾上首。言采兰华并兄弟,时烹瓠叶集宾友。佳儿渐次头角长,如竹森森立左右。唯勤马氏下泽车,长放陆家致书狗。我期此乐何日遂,岁岁含情望南斗。老彭蹈道且孤立,小龚闭关常自守。定应惜我强仕宦,有如代凿空伤手。亲占乌鹊啼茂树,妇叹蟏蛸垂暗牖。频频送尽归人归,一寸中肠断裂久。
——送苏砚北,用前韵,并寄彭南池、龚簪崖
送友人返乡,细致而又深情地记述了友人返乡后的家人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情景,一并抒发了自己身在仕途,身不由己,望乡难归的忧伤,情与事融合,“我”的抒情形象突出。
暗尘兼暮雪,对酒愁欲绝。君从荣巩来,已见梨花开。天生梨花亦幻哉,糅雪兼香裁作堆。况说千株细柳叶逐处,随花相映偎成皋。虎牢天下壮,浊河破地蹙阴浪。古来无尽英雄骨,磨荡成尘叠作嶂。君知春色今偏早,升平日久物情畅。只有羁人犹似旧,看花泪易湿襟袖。前日郢州元佑宫,叹绝寒梅一枝瘦。烦君劝我酒,我亦劝君酒。他乡不似故乡春,况复花新人老丑。迢递邱山去路斜,来朝瘦马踏春沙。莫将路湿烟轻意,独与伶俜照鬓华。
——王二兆安说荣巩一路梨花盛开
由荣巩梨花盛开这件事,触动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年华易逝的深深叹惜。诗中“只有羁人犹似旧,看花泪易湿襟袖。……烦君劝我酒,我亦劝君酒。他乡不似故乡春,况复花新人老丑。……莫将路湿烟轻意,独与伶俜照鬃华”诸句点睛之笔,写尽游子无限的伤痛与孤凄的情状。
我行倏已过南阳,冲冒北风投半闸。霏霏细雨傍晚下,逆旅寄止一室狭。回视门外将铺遍,重重相受何浃洽。起挈碧壶过邻舍,买酒聊用解疲乏。归来履迹俱填满,积至盈尺才半霎。负墙小树枯未死,难胜重戴头底压。此邦谷不种粳稻,亥月二麦将解甲。岁中倘不见三白,编户何以安农业?念此心喜忆明岁,四月篝车连道夹。犹多遗穗及流者,攈拾盈衽带闲报。啾啾冻雀先我睡,亦觉衣单久坐怯。竟欲解佩俯睨枕,杯有馀沥复一呷。孤灯缨灭室更朗,梦破碾转难贴胁。不惜毛缩有牛马,翻恐声乱足鹅鸭。搅我通夜不复寐,寸肠岂奈百忧狎。布被稜生强复忍,以作诗代安心法。
——半闸遇雪
一位良吏形象由此跃然纸上。这位官吏途中遇雪,寄居旅店,买酒归来,由瑞雪想到丰年喜不自禁,以至于自己衣单久坐、清寒难眠也在所不惜的博大与深情,特别是“岁中倘不见三白,编户何以安农业?念此心喜忆明岁,四月篝车连道夹。……搅我通夜不复寐,寸肠岂奈百忧狎。布被稜生强复忍,以作诗代安心法”诸句,令人感喟和动人,这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情怀与境界是相通的。
此外,如《对雪》《寄家望峰》《龙门作寄望峰》《同万荔村送李五高维》《夜送蒋药园觐省平度》《送王宜泉同万荔村游楚》《止酒呈立崖梦舫两先生》《天井关呈望峰》《题蒋十二药园出山图》《题朱篠庭校书图即送其还桂林》《李大可丈召饮因示近作》《镇远除夕呈力堂二兄》《送杨梦舫之任麻城用前送梦舫南游韵》《南阳道中家力堂呼一露车并载疾行因作此诗》等诗作大都有如此特征,兹不赘述。
相比乐府诗以及五七言格律诗,歌行体缘事而发,篇幅宏大,运韵灵活;排律诗虽遵循格律,但篇幅拓展,转韵灵活。二体均在表情达意、叙事抒情方面更为自由和深广。钱南园在李、杜开创成熟歌行体、排律诗诗体之后千年以降,大量创作歌行体诗、排律诗并赋予新的题材与时代内容,将自己的见闻、感受与遭遇、情思作为诗歌的表现主体,既是对杜甫歌行、排律诗歌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也形成和展示了自己“真切沉郁、言之有物、巧用典故、善用排律与歌行”的诗歌特色与成就,成为清中叶滇籍诗人的翘楚之作,客观上丰富了清诗的样式,扩大了地处边陲的滇云诗文在中原诗坛的影响,这在内地与边疆交流日益频繁且考据学盛行、言己之情受到束缚、诗坛日趋僵化的乾嘉时期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与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微.清代杜诗学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钱南园著.余嘉华主编.钱南园诗文集校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3]仇兆鳘.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
[5]薛天纬.李太白论·李杜歌行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碧瑶)
收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简介:郑升(1979—),男,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与清代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6)05-0059-07
A Study of “Learning Poems from Du Fu” by Qian Nanyuan— A Celebrated Scholar of Yunnan
ZHENG Sh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Province;SchoolofHumanities,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 541104,Guangxi)
Abstract:Qian Nanyuan, born in Yunnan province, was a powerful statesman,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also a poet in the mid of Qing dynasty. It was a period of time that the trend of “imitating and paraphrasing Du Fu’s poems” prevail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stoms of the certain age, Qian’s poems bor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Du Fu and Han Yu in the aspects of subject, genre and style. Through the compa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kind of poems, it helps us to have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poems’ characteristics and poem tradition of central areas in that time, also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conditio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mong poets from border areas.
Key words:Qing poetry, Qian Nanyuan, Learning poems from Du Fu, comparation
①此处的“学杜诗”主要是就叙述方便而言,钱诗主要袭杜甫诗法诗风,但又融合李白、韩愈等人诗法,并有自己以及属于当时时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