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论马丁·伊登的自我分裂与自我异化
杨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摘要]《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生活背景及人物命运等方面都深深折射出了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马丁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原先的自我遭到放逐,新的自我无法确立,从而导致其悲剧命运。本文采用拉康的“镜像阶段概念”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理论,分析马丁·伊登的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关键词]《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自我分裂;自我异化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该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起初是一名令人瞧不起的粗俗水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富家小姐露丝,并对她一见钟情。为了赢得美人的青睐,他开始从生活细节、谈吐修养等方面改造自己,并且坚持写作,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当他从一个落魄的水手变成炙手可热的作家后,曾经对他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的人纷纷来与他结交,他心目中曾经的“女神”露丝也来恳求与他重归于好。马丁·伊登看透了上层社会人士的真实面目,颠覆了曾经一直支撑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动力,“并因此领略到人生的乏味与空虚”[1],最终投海身亡。马丁·伊登突然自杀的原因一直是小说评论家所关注的问题,他们对此各执一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从拉康的“镜像学”概念进行切入,采用“自我分化”和“自我分离”理论来分析马丁·伊登的性格变化,探究其走向毁灭的最终原因。
一、“镜像”阶段的自我和“俄狄浦斯”阶段的自我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拉康研究发现,个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两个重要功能性阶段,分别为“镜像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镜像阶段”是婴儿主体符号化的阶段;俄狄浦斯阶段则是主体被语言结构格式化的完成阶段。[2]
(一)“镜像”阶段的自我
“镜像阶段”可以被看作一个隐喻的过程,婴儿没有自我感觉,也不明白自己身体的形状。这一时期的印象在不断的沉淀阶段形成“原始的我”,这种“自我”仍旧是一种幻觉、一种理想之物。婴儿的内心是一面镜子,虽然能够对外部产生认同,但是婴儿自身无法产生记忆。
马丁遇到露丝之前即处于“镜像”阶段。在此阶段,他是一名粗陋的水手,文化水平低,对文学一窍不通,甚至没有听说过当时的著名诗人,也不知道三角学是什么;但他精明能干、精力充沛,有一群肝胆相照的朋友,并且受到多名女性的爱慕。此时此刻的马丁类似于拉康“镜像阶段”中的婴儿,自大且充满幻想,内心涌动着朦胧而高大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类似于“理想的自我”,是一种虚构的自我[3]。
(二)“俄狄浦斯”阶段的自我
“俄狄浦斯阶段”最早源自于父亲的出现。拉康认为父亲只是一个“父名”,是一种语法规则。但是随着欲望的被压抑,这种代表法律的“父名”逐渐被驱入无意识,从而能够得出两种结果:一种是意识的自我,并且这种意识的自我与压抑的欲望相互分裂[4]。俄狄浦斯情节的产生,使得原本的自我形成分裂成为非统一性的自我。婴儿在完美的“想象”占有中被放逐到“黑洞”中的语言世界。
马丁通过救人,开始接触上层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人生发生转变。当他穿着带有海水气息的粗布衣裳置身于露丝家的客厅时,他觉得自己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他不知道拿自己的鸭舌帽怎么办才好,正把它塞进上衣口袋,对方就伸手拿了过去。”[5]在他看来,资产阶级上层家庭的男女都是出色的,拥有高尚的思想,有着炙热的精神面貌,只有资产阶级才能够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在见到露丝的那一刹那,蹦出脑海的念头是征服露丝。为此,他选择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驻足,并打算了解和征服这个新世界。由此,马丁开始进入“俄狄浦斯”阶段。
马丁对露丝的美貌一见钟情。当面对露丝时,他发现内心并不存在一个理想的我,这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内心关于自我的想法使他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马丁在露丝家吃饭的经历反应出他对中产阶级文化的统治地位表示认同。其后,当马丁越来越靠近中产阶级时,他的内心愈来愈远离期望中的“理想自我”,并且自身感到匮乏,认为自己是这场饭局的局外人[6]。
二、马丁·伊登自我分裂的过程
拉康认为,“主体和无意识之间的生成与分化处于分裂的状态,伴随着无意识的产生,使得主体不自觉的进入到分裂状态,欲望被称之为分裂的动因,即欲望在呈现之外已经被安排在表征物质基础之上”[7]。
马丁偶然救了露丝弟弟一命,因此他才会被邀请到露丝家里吃饭。也正是这一饭局,才使得马丁·伊登的自我开始进入分裂阶段。当马丁踏入露丝家时,一句“伊登先生”让他受宠若惊,也打破了他曾经所有自我陶醉式的幻想。摩斯的家像是一面“镜子”,马丁在这面“镜子”中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低贱、粗俗与野性,他高傲的自尊和幻想瞬间荡然无存。这种意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在看到眼前的高贵后,他再也不想回到自己曾经的世界中,由此,“旧我”被遗弃,产生了“新我”。
杰克·伦敦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并受到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8]。马丁·伊登也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认为强者能够战胜一切。他将露丝作为自己奋斗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决心对自己进行全面改造,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配上自己心爱的女人。此时的马丁开始与传统的自我发生决裂,原来引以为傲的水手形象已经荡然无存。
从露丝家回去后,马丁开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为此,他下决心要向露丝看齐,彻底地改变自己。他开始早晚刷牙,勤剪指甲,穿衬衫。同时,他戒烟戒酒,远离自己的朋友圈,试图与过去的生活隔绝。马丁的变化源自于他内心的渴望,一个新的自我由此产生。马丁寻求新的“自我过程”还表现在写作历程上。他在写作的过程中遭遇了众多的非议和无数次的失败,因此,他内心的欲望开始不断地变化。在马丁的心目中,露丝是一个纯洁的美女,她严肃、认真、甜美、漂亮。但马丁看到的只是露丝的外在美,她的内心充满了资产阶级意识。她虽然爱马丁,但更希望用资产阶级的标准去衡量人,想要将马丁变成她自己想要的模样。当马丁为了能够与她匹配而投身写作时,她想要马丁拥有一份工作,使得他具备声望、地位与金钱。事实上,马丁离露丝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她离开了马丁。但是在马丁的作品大获成功之后,她又想重归于好。在经历众多的苦难与非议后,马丁发现他心目中的露丝不过是一个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小姐。虽然露丝是他投身写作的主要动力,但是当他获得成功之后,他的动力也被露丝的目光短浅消磨殆尽,因此无法找到新的真正的自我。对上层社会和露丝的绝望,使得马丁丧失了自己所有的价值观念。
马丁在遇见露丝之前,生活在一个自足的“镜像阶段”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没有排斥,没有高高在上,马丁像婴儿一样所想与所看到的是完美无缺的。当马丁进入“俄狄浦斯阶段”之后,他却找不到新的自我,因此无法达成自我的认同。马丁在这个世界里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愿望,但是在实现一个愿望的同时,他也被排斥出原来的世界。因此,当他想要回归之前的世界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回去[9]。
三、马丁·伊登自我异化的过程
《马丁·伊登》在出版伊始,就备受评论家界的非议。评论家指责他背弃了社会主义,而对个人主义进行褒扬。在笔者看来,马丁·伊登将错综复杂的思想观念融为一体,并对斯宾塞学说进行赞颂。尽管作品中时时刻刻充斥着个人主义,但其重点并不在于对个人主义进行分析与解答,而在于用个人主义保护自己。事实上,他的思想中蕴藏着社会主义思想。但在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马丁·伊登无法定位自己,从而走向自我分裂的泥淖中。
《马丁·伊登》这一与主人公同名的小说,事实上是杰克·伦敦的自传。在这部自传中,我们能够发现杰克·伦敦生活的影子。对杰克·伦敦而言,他的自身也在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的过程中走向毁灭。无论是杰克·伦敦抑或马丁·伊登,他们都是行走在路上的孤独者,他们用一生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终被掏空了躯壳而无处可去,从而走向毁灭。死亡是他们永远的归宿,也是唯一的归宿。
[参考文献]
[1]Baym, Nina, et al, ed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3rd ed. London: W.W. Norton &Company Ltd.,1985:23.
[2]Deming Brown. Soviet Attitudes Toward American Writing[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3]阿德尔·塔伊尔.论《马丁·伊登》中的超人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1998(2):34-36.
[4]常耀信.美国文学教程精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47.
[5]杰克·伦敦.马丁·伊登[M].贾文浩, 贾文源,译. 石家庄: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34.
[6]刘明琼.孤独的安泰——读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64.
[7] J. M. Heatona.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by Jacques Lacan. Edited Jacques-Alain Miller. Translated Alan Sheridan[J].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1978,9(3):204-205.
[8]子行.马丁·伊登:生不逢时的孤独者——兼论“孤独感”[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7-31.
[9]骆谋贝,林玉鹏.杰克·伦敦的分裂自我在马丁·伊登上的投射 [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64-67.
The Self-Division and Self-Alienation of Martin Eden
YANG Wen
(International School,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Abstract:The Martin Eden i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written by Jack London, Martin’s life experiences, ideas, backgrounds and destiny fate are all deeply reflects the shadow of Jack London. Martin banished the original self, but cannot establish a new self in attaining himself. So, it is a certainty that Martin Eden has a tragic fat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Martin Eden’s character with the “Self-Division” and “Self-Alienation” theory of Jacques La-can’s “Mirror Stage” Concept,in order to provide a fresh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Martin Eden.
Key words:Martin Eden; Jack London; Self-Division; Self-Alienation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147-03
[作者简介]杨 文(1982- ),女,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移动终端的项目驱动型职业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201401139)。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