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洛蒙,牛梦然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试比较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特征
潮洛蒙,牛梦然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摘要]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抗传统文学并积极开展新文学活动。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中产生,在争论中发展,在侵华战争体制下解体,为日本现代文学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感觉派同无产阶级文学派一起,成为了大正后期到昭和初期重要的文学潮流。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两个文学派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为中心,对其文学特点及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整理,试论两个学派之间的差异,探求其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感觉派;横光利一;无产阶级文学;中野重治
一、新感觉派文学
(一)诞生的背景
一战爆发初期,日本宣布中立,大力发展军事及其相关工业,并迅速向亚洲市场进行资本输出,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当时的日本经济以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极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基础,一战后发生的世界大恐慌使日本中小企业接连倒闭,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影、新闻、报纸等信息产业的大众化给新感觉派文学的诞生提供了温床。
公元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使东京一夜之间化为废墟。横光利一曾这样描述:现在想想看,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国民受到了如同世界大战般的巨大影响[1]。可见,这场关东大地震给日本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带来的重创,人们沉浸在震灾带来的崩坏感之中。同时,灾后重建也在迅速进行。随着欧美资本主义文化的急速涌入,东京作为一个现代型城市重生了。这接踵而来的变化打破了人们对美的信仰,并使人们感到强烈的不安。东京的年轻男女开始沉迷于享乐、追求颓废的感情。人们开始追求新的感觉,随之捕捉人们的不安、追求神经感觉和享受的新感觉派应运而生。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横光利一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23年《文艺春秋》创刊不久,他在该刊发表了处女作《蝇》,使他得到了日本文坛的注目。小说以一个苍蝇的视角围绕乘坐马车这一主线,采用影像化的方式描写乘客的样子以及发车时的情景。小说以“只有那只大眼睛苍蝇挥动已经完全恢复元气的翅膀在蓝天下独自悠悠飞翔”这句结尾,和坠入悬崖沉寂下来一动不动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新奇的语言和影像化的方式进行叙述,描写事物变化的偶然性,强调构图的美感。由良君美曾说过:如果说这篇小说是一个电影剧本的话,一点也不为过[2]。可以说,这部作品完美地展现了横光利一对影像化意识的尖锐执着。
作为新感觉派文学最重要的理论家片冈铁兵,积极倡导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勇于探索和尝试各种创作技巧。小说《钢丝上的少女》为其代表作之一,以第一人称聚焦,描写了“我”对从事杂技表演的妹妹的惦念以及后来对她产生变态的爱慕,并把妹妹的痛苦当作享乐;在对妹妹抱有同情和担忧的同时,又对妹妹有着官能的追求。最后,妹妹被突然出现的红气球干扰视线,从钢丝上坠落而死。小说运用大量感性的表达方式来描绘人物的情感和主人公内心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而妹妹死亡的诱因——红气球,则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鲜红的气球和妹妹坠落而死后摊落在地上的鲜血让人有着触目惊心之感,给读者带来了神经感觉的强烈刺激。
(三)文学特征
新感觉派高举“文学的革命”这面大旗,以追求艺术感觉和表现方式的变革为目标,主张运用主观的感觉来表达客观的现实。在文学创作方面,强调夸大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否定现实生活,标榜文学创作的无目的性、无思想性和无功利性。在表现手法及技巧方面,新感觉派作出的革新尝试完全不亚于欧洲文坛。以横光利一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新奇的文体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给予了读者新的感觉,将新感觉派的文学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新感觉派的作品中,拟人化是使用频率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将某些意象赋予了人类的特性,将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将无情变成有情。这在给读者清新感觉的同时,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艺术效果。而以片冈铁兵为代表的作家则注重享受神经感觉给人带来的冲击。新感觉派积极吸取西方现代文学的新鲜血液,将影视化概念大胆地添加到文学中来,追求小说的立体感。例如《蝇》这篇作品,运用场景跳跃转移的手法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影视化的效果。
二、无产阶级文学
(一)诞生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引发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等使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乱不安。另一方面,十月革命的胜利及一战的结束使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在此背景之下,日本产生了“工人文学”,工人阶级开始有了自己的阶级意识,要求具有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并要求用文学来表达自我。因此,文坛出现了一批反映工人劳动与斗争的文学作品。1921年2月,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解放民众的金子洋文等人创办了杂志《播种人》,标志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受政府不断镇压的同时,经历着反复的内部变革。在这过程中,无产阶级文学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日本文坛中一股新鲜的血液。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作家,他的一生始终都在为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与日本黑暗社会作斗争。《蟹工船》作为他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展现了人的脆弱、无助以及对黑暗社会的反抗。由于日本资本主义危机的影响,狡猾的资本家将大批失业者骗到船上,使其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从忍受到不满,直至最后团结一致进行大罢工。这次罢工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但随后遭到海军驱逐舰的镇压。在小说的最后,劳工们对这次斗争进行了反思,决心重新团结起来进行抗争。小林多喜二为了创作这部小说,展开了一年多的调查和暗访,在作品中融入了自身的革命愿望与激情。
中野重治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与天皇制作斗争。1929年,他在《战旗》上发表小说《阿铁的故事》,揭示了“正是地主与官僚相勾结的天皇制才是人民的敌人”的深刻主题。小说通过一个“少年”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在日本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农民阶层遭受百般压迫的悲惨境遇。小说最初以《阿铁的故事之一》为题,并加上了副标题“绳子应该套在谁的脖子上”。这个副标题巧妙地和文章的结尾“绳子应该套在他们和他们仆从的脖子上”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怒,突显出中野重治呼吁广大农民阶级觉醒的信念。
(三)文学特征
无产阶级文学的特征并不在于表达形式或表现手法的创新,而在于主题内容的革新性。纵观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或描写工人农民阶层生活悲惨、无力向资产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或着力于描写劳苦大众的觉醒,或刻画在黑暗社会之下革命斗士的坚定不屈的形象,都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导致社会矛盾的根源,将矛头指向了天皇制,带有深厚的政治革命色彩。
三、两派之间的比较
(一)对传统文学的反抗
同在20世纪初登场的新感觉派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两种新文学都是为了反抗既成文学而产生的。主宰当时文坛的依然还是私小说之风,它们热衷于过去的情调,单调地描写狭隘的自我世界。这样的既成文学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新感觉派诞生了,并主张通过一系列的革新来建立起新文学。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建立也是基于对既成文学的反抗,广大工人阶级逐渐开始将文学作为武器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如果说传统既成文学只是在表达着“小我”,也就是个人的情感世界,那么无产阶级文学则是将“大我”融入到民族乃至世界之中。他们把文学作品当作有力的载体,反对阶级压迫,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
当然,两派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对立。首先,两派的文学见解不同。横光利一在《关于文学的唯物论》中论述道:无产阶级文学无视文学的表现形式,只是从政治运动的立场和阶级的观点来进行创作,这使创作深深地丧失了文学性。于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指导者蔵原惟人发表了题为《艺术运动当前的紧急问题》的文章,对横光利一的观点进行反驳。新感觉派认为形式决定内容,而无产阶级文学则认为形式由内容决定。
其次,两派的创作目的与表现手法不同。新感觉派的文学家致力于学习西方现代主义,试图以新奇的文体和词藻以及影视化、视觉化、官能化来诠释他们对新时代的感觉。他们强调自我的感受和主观感情,主张变革文学的表现形式,建立一种新的文体。高唱“革命的文学”的无产阶级文学试图在文学作品之中反映社会现实、阶级矛盾以及政治斗争,将文学作为有力的武器,想通过文学使人们觉醒,使人们不再受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因此,他们否定表达自我、个人的近代文学,将文学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之中,使其转变为以阶级、革命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总的来说,两个流派都反对既成文坛的私小说之风的文学观。所不同的是,新感觉派注重突出表现手法,而无产阶级文学以思想立场为切入点。可以说,两派的对立、争论造就了当时文坛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横光利一.横光利一と新感觉派[M].东京:有精堂,1980:283.
[2]由良哲次.横光利一の文学と生涯[M].东京:桜楓社,1977:23.
[3]横光利一.文学的唯物論について[J].創作月刊,1928(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eatures on New-sensationalism Literature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
CHAO Luo-meng, NIU Meng-r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China)
Abstract:New sensationalism is an important school in the Japanese literary history, which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modernist literature, against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carried out new literary activities actively. Japanes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Japan. It originated from the economic crisis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developed in controversy, and collapsed under the system of aggression war against China, which has left monumental works for Japanese literature. Together with proletarian literature school, new sensationalism became an important literary trend.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focusing o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se two literature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arranged their literal features and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ture.
Key words:new sensationalism;Yokomitsu riiti; proletarian literature;Nakano shigeharu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135-03
[作者简介]潮洛蒙(1970- ),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日本现代诗研究;牛梦然(1992-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日本无产阶级诗人及作品研究——以中野重治、谷川雁为例”(TJW11-019)。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