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对话理论解读《飞鸟集》新译

2016-03-29 11:21叶育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飞鸟集巴赫金译者

叶育春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解读《飞鸟集》新译

叶育春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出存在的本质和思想语义产生的机制。本质上,翻译也是一种对话,它是作者、译者、读者在文本平台上的多重对话。译者作为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对话媒介,在与原作者对话的同时也与译入语读者对话,而读者的统觉背景则会影响到对话的进行。新译《飞鸟集》的理论解读正是基于对话理论的相关视角和观点。

对话理论;统觉背景;翻译;《飞鸟集》

米哈伊尔·巴赫金,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理论在众多社科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其中,对话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翻译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对话,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角出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作家冯唐2015年重译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议论。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冯唐新译《飞鸟集》。

1 对话理论

关于什么是对话,从宏观的角度看,对话是超出语言学范畴的,它是人的存在本质。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同意与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而对话关系不局限于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存在即对话。“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生命的真正所在。语言的整个生命,无论是在哪个领域,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1]从微观层面看,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阐释了文本思想和意义的本质和产生过程:思想和意义是在对话过程中产生的,而非源自作者的独白。“根本上,意义位于对话者之间,意义只能在积极的、对应的互相理解过程中产生。意义不存在于讲话者的心中或口中,也不存在于听者的心中或口中。意义是讲话者和听者由特殊的声音系统的物质材料所进行的互相交流的效果。意义如同电光火花,在两个电极碰撞的一刹那迸发出来。”[2]当然这个意义的产生过程是受到众多背景因素影响的。

无论从何种角度,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都揭示出:不与他人建立对话关系的独白主义,无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问题;而对话才是理解、交流、互动、共存的根本所在。

2 翻译与对话

因此,巴赫金认为,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无论是在创作过程还是在阅读过程中,都存在对话和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是双向交叉的。正是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之下,产生了文本的思想和意义。在过程中,三者应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与之类似,翻译行为也涉及到作者、文本和读者,但多了译者这一主体,其既是原文读者,又是译文作者。因此翻译对话关系中就涉及两个作者,两个文本,两种读者。可见,翻译过程的对话性更为复杂、多重,或者说翻译的对话性是多向互动的,既有原作者与译者的对话、译者与读者的对话,又有读者与译本之间的对话。

3 作者、文本、译者之间的对话

巴赫金认为,作者的文本创作,是从主人公的立场出发,体验其思想与感情,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用与之相符的社会话语,来塑造出人物形象。作者自然而然与文本主人公产生了对话关系。但作品一旦写成,作者便失去了对原作的统摄,成为与作品有着某种血缘关系的特殊读者。“作者加以思索反映的是主人公的情感意志立场,而不是自己对主人公的立场”,“他只是体验着自己的主人公,并把自己对主人公的整个原则性创作立场注入到主人公的形象之中”[3],之后文本的存在依赖于阅读和阐释活动。作品的思想和意义的产生需要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公共视域,并与众多读者在期待和思想激荡中获得生命。作者的创作不是排他性的独白,作品的生命力需要读者的赋予,因此,作者创作时,都会或应该积极思考和估计作品的可能读者,并在某种程度上预料到读者可能的反应。在具有公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作者促成了文本和读者在特定文化语境时空的相遇,从而创造出文本之意义和思想。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一个文本的阐释应该包含读者的个人主观理解。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碰撞共同构建了文本的思想和意义。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是一个读者。正确的理解是译者的必备前提条件。理解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原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对话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对此,巴赫金提出了“统觉背景”的概念,概括和定义了这些因素。读者的统觉背景指的是读者阅读文本前的准备,包括语言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社会背景、观点态度,等等。不同的读者统觉背景不同,同一读者的统觉背景也是变化发展的。如果读者的统觉背景知识大于或等于原作的思想内容,那么文本作品就容易与读者产生对话与交流。反之,其文本信息内容可能遭到读者误解。对比《飞鸟集》的郑振铎经典译本和冯唐的新译本,从统觉背景的角度,笔者探讨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与文本对话的不同之处。试看以下诗句对比:

冯译: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

郑译:世界对着他的爱人/把他浩瀚的面具揭下了/他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冯译: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

郑译: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4]

译者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看,这是两位作家带着不同的统觉背景在与原作和原作者对话后产生的不同反应。冯之新译,遣词诸如“小混蛋”“骚”“裤裆”看似粗鄙,不似诗作,亵渎原作。从对话理论看来,这与其本身之统觉背景相关。按照董小英的对巴赫金统觉背景概念的解读,她认为统觉背景是读者在阅读前的知识准备,是阅读的前提,包括所知和所设。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社会上各种不同看法和观点以及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指向;二是在具体语境中,给定的表述的语言意义。郑振铎之经典译本,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彼时“五四”运动前后,其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言语境,融入于读者(译者)的统觉背景之下,产生了一版经典译本。遣词白话、欧化,又保留了中国文言色彩,传递出的思想与内涵为当时之青年所推崇。冯唐之新译,出版于2015年,网络发达、信息爆炸,获取文本信息渠道速度远非过去能比,由此也带来了文化、情景、语言语境的变化。译者本人的文学风格,有点“黄”、有点“痞”,作品中充斥着轻狂当流氓的情怀。如此统觉背景,冯之新译,语言“低俗”也就顺理成章。在对话理论看来,这就是读者(译者)与原作者和文本,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话交流的结果。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观点。无论是作为译者还是读者,不同人对于原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和解读自然不同。

4 译者与读者的对话

巴赫金认为,作品需要有人读,发生对话以完成写作的目的。为此,作者必须揣摩读者,即揣摩读者的统觉背景。作为译作,其任务由译者来承担,译者要收获读者,架起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对话的桥梁,必须揣摩读者的统觉背景。原作者无法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原因在于语言障碍,即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的知识水平无法达到原作者的预测水准。译者就是要弥补这种不足,让读者的统觉背景知识水平大于或者等于原作者的预测,从而进行对话。因此,译者必须揣摩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主要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然而,同一读者的统觉背景是变化发展的,时空的改变,影响到包括审美情趣在内的统觉背景,而不同的读者统觉背景也大不相同,这些因素挑战了译者对读者的揣摩。译者揣摩的是特定时期的目标读者群,是部分,是他预估的对话对象,他无法揣摩所有可能读者。

郑振铎之经典译本,其受众读者群(对话对象)为当时进步人士,其文化和语言水平大都较佳。如此统觉背景为基础,译者的文字使得原作者、译者、读者三者间的对话得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翻译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下发生的话语构建行为,社会历史语境大不相同,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也完全不同,因此译者揣摩须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实际。新译《飞鸟集》的受众读者,其变化首先是语言方面的统觉背景,无论是汉语表达还是外语水平都变化巨大。另外,译文读者的统觉背景因人而异,难以具体判断,尤其是网络扩大了读者受众面,使得这种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如此背景,冯唐新译《飞鸟集》自然无法与所有的可能读者产生目标对话,他揣摩的是其目标读者群,对话的只是部分受众,预估他们的统觉背景知识,作出弥补,以他的译本构建翻译的多重对话。

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角度来看,新译《飞鸟集》是文风略“痞”的译者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与部分读者的一种另类的尝试性对话。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一个特定译本,无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特定的时期完成与特定的读者对话后,必将成为历史,随之必然会有更权威的译本出现以与新的带有不同统觉背景知识的读者对话。冯之新译,无论是否获得肯定,又或是有更大的颠覆,取决于将来的对话关系,即在统觉背景因素之下的译者、读者、作者之间的对话。

5 结 语

有学者将翻译的对话概括为两种,即共时对话和历时对话,体现了翻译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共时对话指影响特定译本构建的各种语境因素间的对话关系”“历时对话指影响原文翻译的各种因素在历史上的变化与协调,现时因素展现自我的独特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历史上的相关因素展开对话,构成对话关系”[5]。冯译《飞鸟集》正体现了翻译的历时对话。现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以及特定读者群的阅读喜好相比过去截然不同,现时环境下无论是译者又或是读者的统觉背景相比于彼时也是如此。于是,译者与原作者的对话以及读者与译者的对话自然差别巨大,思想和语义也产生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冯之新译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与原作者和新读者思想碰撞与交流对话的结果,其诞生有译者个人主观因素所在,也是一种对话历时性的必然。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a:386.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62.

[3]巴赫金.哲学美学[M].贾泽林,等.译.石家庄:石家庄教育出版社,1998b:102-103.

[4]蔡震.冯唐译本《飞鸟集》被指“充斥荷尔蒙味道”[N].南京:扬子晚报:http://news.sohu.com/20151229/n432870853.shtml:2015-12-29.

[5]彭利元,蒋坚松.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50.

责任编辑 刘志明

I046

A

1674-5787(2016)02-0065-03

2016-03-06

叶育春(1982—),男,硕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学。

10.13887/j.cnki.jccee.2016(2).18

猜你喜欢
飞鸟集巴赫金译者
鲍仕魁先生摄影作品《飞鸟集》选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飞鸟集》节选
山水·飞鸟集|南京·海棠集售楼处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