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策略探讨

2016-03-29 08:15王莹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咨询师心理咨询经历

王莹彤,江 涌

(1.苏州大学 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021;2.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3.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策略探讨

王莹彤1,3,江涌2

(1.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21;2.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9;3.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一些曾留守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对他们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使得他们与非留守大学生相比,呈现更少主动寻求心理辅导、难以长期接受辅导、情感表达困难导致咨询进程缓慢、问题不能单纯由心理辅导解决等四个主要特征.在综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可通过设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以保障学生自助、变被动守候为主动邀约、强化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整合多方资源综合施策等针对性策略.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辅导;现实问题;策略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由此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这一群体的人数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据全国妇联2013 年5月10日公开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5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达到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本文中所指的农村留守儿童,即沿用全国妇联课题组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所界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即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已有研究表明,一些曾有留守经历的成年人在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上,与未有过留守经历的同龄人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而6岁前就已经开始留守的儿童,成年后的一些人格特征如坚韧性,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如性心理障碍等,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开始留守的群体,受留守经历的影响又最为严重[2].而这批九十年代后出生的留守时间较长、起始留守年龄较早的留守儿童们,一部分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已经进城务工,另一部分则已进入高校学习,成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曾留守大学生.目前,研究者们将曾留守大学生普遍界定为17周岁以下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其被留守在家乡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农村大学生.

近年来,一些曾留守大学生由于情感淡漠、难以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等受留守经历影响形成的人格特点对他们的大学生活造成困扰,以至于他们心灰意冷而提出休学、退学的个案层出不穷,极个别自杀、伤害的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根据曾留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特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笔者综合已有的对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在深度访谈了12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基础上,结合连续8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与追踪干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当下对曾留守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实践中呈现的主要问题,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干预策略提出了思考.

2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特点综述

与非留守大学生比较,曾留守大学生除了在独立性上优于非留守大学生,在入学阶段相对于非留守大学生而言自理能力较强,极少在生活上出现适应障碍外,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经历对一些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造成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李凡繁对湖北黄冈31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经历与抑郁和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相关[3].曾留守大学生相比非留守大学生,更容易抑郁和社交焦虑,这和胡江辉等所测查的留守大学生相比全国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项因子上得分显著较高[4],尤其更容易抑郁、焦虑的研究结果一致.王玉花在以319名有曾留守大学生和400名非留守大学生为对象探讨留守经历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发现,曾留守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大学生[5].杨雪岭在对广东省某本科院校353名学生使用心理韧性量表、自杀行为问卷测量中得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韧性较低,留守经历与较高的自杀风险相关[6]的结论.笔者也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践中多次发现、干预有自杀意念的留守大学生,这与邵福泉,苏虹之前研究得出的未成年留守儿童自杀意念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7],以及近期经常见诸报端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较为一致,提示了留守经历与自杀风险的高相关在留守儿童成年进入大学后仍不能被忽视.

在人格特质方面,曾留守大学生和非留守大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曾留守大学生更加内向和孤僻,情感更淡漠.温义媛用埃森克人格量表对江西三所本科院校的89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曾留守大学生在精神质和内外向维度上与非留守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生比女生更为内向、对人抱有敌意、攻击性强、缺乏同情心[8].谭杰华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湖北大学生的测量结果也较为一致,得出曾留守大学生相比非留守大学生乐群性低,个性更为内倾,更加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容易波动,并且冲动任性[9].李晓敏对河北2所高校2129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曾留守大学生相对于非留守大学生,自尊水平更低,负性情绪更多,应对方式也更为消极[10].

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方面,唐胜蓝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比非留守大学生的人际现状更加不和谐,并且留守时间越长,在人际冲突中越倾向于回避策略,而非合作策略[11].张莉华也在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曾留守大学生人际交往退缩的结论[12].王玉花的研究表明曾留守大学生更少得到家庭和朋友的支持,总体社会支持水平偏低[13].李晓敏的研究还指出,在成人依恋类型上,曾留守大学生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以惧怕型为主[14].

在价值观方面,由于父母抛下自己外出务工的理由便是“挣钱”,因此,以金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对曾留守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曾留守大学生在更为艰苦的条件下考取大学,往往拥有更高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应当比较适合继续深造或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受家庭现实经济状况和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充满了困扰.并且他们往往会更加关注自身经济条件不如其他同学的这一现实,而未能充分悦纳自己学业成绩好、独立能力强等优于非留守大学生的方面,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自尊水平.

3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上述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中,相对于非留守大学生,针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实际问题:

3.1曾留守大学生较少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根据笔者对所在综合性高校的来访者信息的统计,曾留守大学生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人数不到总预约数量的5%,而根据近年来的抽样结果表明,曾留守大学生至少占该校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5%以上.由于一些曾留守具有人际交往退缩的人格特点,他们更少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尽管在新生入学阶段,各高校比较重视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但由于普遍采用的新生讲座、团体活动等形式,都是选修或自愿参加的性质,基于曾留守大学生人际交往退缩的人格特点,通过上述渠道传播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往往不能为他们所知,一些曾留守大学生即使到了三四年级,也依然不知道学校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新生心理普查原本是筛查并邀约那些需要帮助的曾留守大学生前来咨询辅导的重要时机,但由于这些同学在长期留守生活中形成的极强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相对于在入学阶段生活适应问题重重的非留守大学生,他们入学初期的适应性较好,反而不容易被辅导员及心理健康老师所关注.

基于上述因素,通常情况下,高校心理咨询师所接待的曾留守大学生多来自于辅导员老师的约请,少有主动前来求助者,而这些被辅导员老师约请来求助的曾留守大学生,往往已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困扰或心理危机.

3.2曾留守大学生一般难以长程接受心理老师的帮助

在能够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曾留守大学生中,只有少数曾留守大学生能和咨询师进行中长程的工作互动,而多数曾留守大学生往往只做了短短两三次咨询或者干脆不辞而别,即发生咨访关系的脱落.由于曾留守经历使得曾留守大学生的依恋关系很不安全,并且缺乏建立信任的、安全的关系的体验,因此,即使对于受过专业训练,在咨询关系中愿意无条件接纳他们的咨询师,他们也难以完全信任并感到安全.即使在咨访关系建立初期体验良好,来访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咨询师的温暖和积极关注,或发生对咨询师如“母亲”或“父亲”般的移情反应,但由于留守的经历造成的创伤,一旦他们觉得关系中有让自己感到不安全的因素,就很有可能发生不辞而别的脱落,他们往往通过先“抛弃”咨询师,来避免重复遭遇再次被抛弃的创伤.这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验证了李晓敏等人对曾留守大学生的依恋关系多为“惧怕型”的研究结果.而心理咨询素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因此大多数咨询师会接受咨访关系的脱落,并不再追踪该学生.这就使得曾留守大学生往往得不到长程的、稳定的心理辅导.

3.3针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进展较为缓慢

相对于非留守大学生,对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的进展一般更为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曾留守大学生的情感相对更为淡漠,在咨询中无论是言语情感还是非言语情感的表达,都远远少于非留守大学生,给咨询师信息收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了沟通和交流的效果.而这些曾留守大学生情感淡漠的人格特点也会使得咨询师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由于始终缺乏相应的反馈而感到倦怠,从而使得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较与非留守大学生而言更加困难.

3.4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难以单纯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得到解决

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一般原因复杂多样,有的不仅来自于前面所述的童年留守经历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也有一定的现实压力.以在曾留守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生涯规划困扰为例,由于他们大多上有年迈的、抚养他们长大的爷爷奶奶,下有年幼的弟妹,现实经济压力会使他们在忙于兼职还是专心读书、准备读研还是就业、选择经济效益更好的职业还是单纯按自己的志趣择业中纠结和困惑,并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咨询师往往只能帮助他们充分地认识和接纳自我,但并不能彻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4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干预对策

4.1开设必修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每位曾留守大学生

搞笑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心理健康教育学分等形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每位曾留守大学生.基于一些曾留守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较少、较难寻求他人帮助的情况,因此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曾留守大学生都能参与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水平,便于他们面临心理问题时实现自助;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曾留守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这一他助自助的成长方式.这一举措既能够改善目前选修课、讲座、海报宣传无法等将心理咨询这一他助方式完全宣传到位的现状,又提高了他们心理自助的能力和水平.

4.2借助四级网络,变守候为邀约

在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学科理论中,对心理咨询的设置有严格的规定,并认为突破设置,如主动邀请来访者或利用双重关系帮助来访者会带来其他问题,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但近年来诞生的整合型学校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观点认为,学校咨询师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整合多种资源主动帮助来访者[15].基于曾留守大学生较少求助,求助后咨访关系易脱落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帮助曾留守大学生,高校心理咨询师群体必须对传统的工作方式作出调整,利用各种资源,主动邀约他们前来接受咨询,并在出现脱落情况时,及时回访并交流沟通,邀请他们再次回到咨询室.

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会在新生入学阶段对在普查量表中显示异常的同学发出邀约,但鉴于曾留守大学生在入学初期的适应性相对较好,因此新生普查访谈后的这次大规模主动邀约对曾留守大学生来说,帮助甚少.而曾留守大学生们的留守经历对他们心理健康和人格特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往往会在人际需求更紧密的大二大三阶段全面呈现出来.随着他们和同学相处时间渐长、开始恋爱或面临生涯规划问题时,会愈发凸显.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重视并借助高效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院系——班级——宿舍这三个层级的资源,通过定期而及时地从院系心理健康联系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那里获得的有关信息,主动地向有需要的曾留守大学生发出邀约,从而使得有心理咨询需求的曾留守大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

4.3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在曾留守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使得一名咨询师可以同时帮助多名有需求的曾留守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团体辅导的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在对曾留守大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首先,通过公开招募成员所形成的心理辅导团体中,团体成员均是由有相似问题的曾留守大学生组成,这使得他们在团体内交往中能够较少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其次,团体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积极体验和信任关系缺失的曾留守大学生来说,这种体验式的学习,缓解了由于一些曾留守大学生情感较为淡漠所导致的个别咨询进程缓慢的问题;其三,持续、有动力、有目标的团体辅导,和遵守团体规范的压力,易促使曾留守大学生坚持和团体成员一起走完团体历程,从而弥补个别辅导中因为留守经历的影响容易中止或放弃咨询关系的缺憾.

4.4整合资源,综合施策,从源头上帮助曾留守大学生

鉴于许多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来源于家庭、经济、学业、生涯规划、就业能现实压力,因此,高效除了应当为有需要的曾留守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外,还应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综合施策.心理健康教师应当视曾留守大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加强沟通,争取学校、家庭、社会和老师、同学、家长等校内外其他相关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尽最大可能帮助那些有需要的曾留守大学生.例如:为那些不能兼顾学业和生计而焦虑失眠的曾留守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或提供在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减少他们在兼职工作中耗费的时间,以免影响其学业;对于冲动控制障碍而违纪的曾留守大学生,当咨询师在心理治疗中得知因家庭发生变故,压力过大才产生病理性问题时,应当及时联系辅导员不要告知其家长,以免加重该生压力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等.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 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2〕周斌,袁啸龙,等.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14(3):56-59.

〔3〕李凡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D].湖北大学,2012.

〔4〕胡江辉,李潜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4).

〔5〕〔13〕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388-340.

〔6〕杨雪岭,冯现刚,等.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3):227-231.

〔7〕邵福泉,苏虹.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4):246-248.

〔8〕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114-117.

〔9〕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4):73-74.

〔10〕李晓敏,高文斌,等.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92-94.

〔11〕唐胜蓝,肖芳,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5):562-569.

〔12〕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14〕李晓敏,高文斌,等.承德高校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676-678.

〔15〕帕森斯.学校里的整合型心理治疗:将理论转化为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B844

A

1673-260X(2016)04-0092-03

2016-03-23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11JYD01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咨询师心理咨询经历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同感的技术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