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珊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与对策
侯晓珊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互联网时代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互联网+”时代背景大学创业,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提供增值服务从而获取利润的一种方式.本文从探讨“互联网+”概念和内涵分析,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瓶颈和困境,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策略.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策略
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使得“互联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要了解“互联网+”内涵,首先要清楚“互联网”含义.互联网(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或音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采用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巨大国际网络.计算机之间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网络互连”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结构称之为“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从技术方面来看是“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而不论采用何种协议与技术的网络”[2].互联网模式一般是通过开放理念、便捷方式、分享模式,免费的形式提供大量优质服务,形成良好的用户黏性,形成大量的用户规模,再利用广告推广或者其他增值服务来获取报酬,实现赢利.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模式是新型的商业模式,它主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以“用户至上,体验为王”为原则,从产品生产到产品营销都围绕用户展开.可以说现在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引领用户适应这种方式.“互联网+”的含义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3].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绝对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等,让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有机深度融合,极大发挥出互联网在市场资源配置中集成和优化作用,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如互联网+传统集市产生淘宝网,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产生京东商城,互联网+传统银行产生支付宝,互联网+传统的红娘产生世纪佳缘,互联网+传统新闻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从上述来看,“互联网+”思维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积极渗透.“互联网+”思维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提升农业生产领域的转变并为之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前所未有广阔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虽然增加了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机会的增大,提升了创新创业的途径和方法,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瓶颈和困难.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4]“互联网+”背景当代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机遇挑战并存,存在很多瓶颈和困难.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创业资金少,创业投资不容乐观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缺的是资金,还缺少获取创新创业启动资金的平台和机会.目前大学生创业创业资金来源主要自筹,得到学校和社会帮助较少.即使部分资金来源小额贷款、慈善投资和学校和政府少量资助,这些资金审批手续多,额度小,门槛高,获取资金难度大.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就是烧钱的行业,企业也可能很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这些资金远远不够创新创业启动资金,单靠大学生自筹资金和少量资助是很难长时间维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天然的劣势.另一方面风险投资项目基金对优质大项目愿意投入,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越来越谨慎.
2.2创业环境差,商业化道路前进较难
目前,国家还缺乏一个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国家和政府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变,但从GEM(全球创业观察)来看中国属于中下水平.中国创业环境还缺乏完整的政策和法规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扶持、企业审批等在很多不足.税务、工商和企业制度、融资制度和人才分配等都没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熟的商业模式非常少,新型的商业模式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应用.互联网企业的传统模式大多数采用虚拟货币、付费经营、商业合作和广告植入等等方式盈利,而在国内消费者习惯于免费服务、体验至上方式,大企业和知名企业都面临着缺少成功的商业模式,更何况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企业.
2.3技术难度大,核心技术壁垒不高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选择“互联网+”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技术优势和服务意识,对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来说困难很大.学校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让学校的经营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形成优势互补,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独特的技术或服务,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开发出客户体验非常好的核技术和服务,及时找到较高的核心产品和服务.即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攻克技术和产品服务难关,但创新创业由于初期缺乏经验和核心技术壁垒不高,强力受到其他企业的挤压,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超越.
2.4创业经验少,社会资源占用较少
大学生创业面临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是创业经验不足,对风云变幻复杂的市场环境的判断容易产生错误,产品和服务时常定位不准确,没有清晰可行目标,经营管理缺少战略远光,缺乏创业风险意识,社会资源占有率低,很容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高校只是单纯的重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和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没有把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际行动中.另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不足和孵化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经营和管理,没有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开放互动的合力结构.
3.1加大投入,完善各种配套设施
当前,中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非常重视,也出台了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社会和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发展对接,完善基地建设和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积极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加大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力度,努力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大学生创业减免税费、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贴息政策等扶持手段;学校和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应给予学生创新创减免房租、资金保证、指导服务等优惠政策;学校给予创业大学生“弹性学籍”制度,保证学生创业时间,解决创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后顾之忧.
3.2搭建平台,全面拓展创业空间
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创业实验室、SYB课程等硬件平台.充分发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业创业论坛等为基本内容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比赛、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和“三创”等比赛,积极利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提供到企业学习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互联网+企业运营的过程,体验互联网商业风险等.邀请杰出创业成功校友、专家和企业家作报告,向在校的学弟学妹分享分享他们创业初期的技术来源、产品定位和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3.3攻克技术,确保竞争环境公平
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存在潜在的危机,是由互联网本质所决定.由于国内的互联网市场起步时间短,政府各种监管不完备,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竞争环境有失公平.互联网商人自我监督成本高,能力弱,这会让一些无良网商大钻其空,必会受到不良网商不诚实、无信用危机的冲击.因此,大学生创业要攻克核心技术和服务,可以选择学计算机、经济与管理和法律类专业的同学组成团队搭配创业,这样团队既有技术支撑为来源,又有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的,可以为创新创业成功奠定基础.政府要确保互联网市场公平环境,强化监管职能,健全法律和法规,规范互联网经营的公正公平.学生创业强化自身监督职能,增强技术优势,保护核心技术壁垒,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持久发展长久之计.
3.4弥补经验,全方位整合有效资源
大学生刚刚创业,创业经验严重不足,社会资源占用较少,学校要培养学生养成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资源,培育新型的万众创业群体.学校利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多维合作模式,邀请知名企业家、知名校友和在校各专业学生为在大学生校创业提供交流渠道与工作、实习机会,技术支持,分享创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搭建起学生、教师和企业家的互动式交流协作平台,努力打通商家和用户的交流渠道,创新营销策略,整合各方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验上的不足.
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必须由各方力量加以解决和支持,才能为大学生的创业提高成功率.互联网+传统企业的创业正在兴起,国家政策的支持,高校的扶持,大学生的努力,一定能在这个行业中营造出浓郁创业的氛围,培养出更多的互联网精英.
〔1〕李克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EB/OL].(2015-03-05)[2015-03-20].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05/content_2826438.htm.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通信科学技术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3〕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 [EB/OL].(2015-03-31)[2015-04-25]. http://www.jushihuichina.com/a/xinwenju-jiao/xingyezixun/2015/0331/258.html.
〔4〕张向明,刘新琼.构建创新创业大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6):117-118.
G645
A
1673-260X(2016)07-0235-02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