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基于经验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策略——杜威幼儿教育观的启示
金玲
(亳州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教育界对杜威教育思想有不同的评价,通过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分析发现杜威幼儿教育观符合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及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杜威基于“经验”的教育思想值得幼儿教育者重新认识、利用.在杜威的幼儿教育观基础上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的原理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源于幼儿经验,发展幼儿经验的教学活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幼儿;教育观;教学设计;经验
1.1杜威对“经验”与教育关系的解释
“经验”是杜威教育哲学及教育思想的基础.杜威所指的“经验”包括环境中的一切人、物、精神、物质.经验在不断变化,说明人的成长环境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且有连贯性.教师的作用是对经验进行选择,提取有价值的经验,设计经验情境,让幼儿在经验情境中解决问题获得经验.杜威指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1].”幼儿的学习是让幼儿掌握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同时满足其现阶段及后续发展的需要.幼儿的经验是教师选择教材、教学方法的基础,教师既要给其自由的空间,不过多干涉其活动,又要做细心的观察者及指导者.
1.2杜威的儿童观
1.2.1杜威对幼儿期价值的肯定.杜威指出,幼儿期是人生打基础的时期,不但是以后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基础,尤其是他们一生事业,习惯嗜好的基础[2].幼儿期的发展不仅为学习打基础,也为幼儿的一生做准备.幼儿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取得发展的保障.
1.2.2幼儿是可塑的.杜威指出幼儿自身蕴藏着学习和成长的“能量”和“潜能”.这种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潜能理解为一种势力.幼儿的未成熟状态“不是指没有能力,到后来才会有”,而是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定存在的势力——发展的能力[3].这种发展需要媒介,对幼儿的教育是为其提供从现有水平发展到潜能水平的一种支架.杜威认为,经验就是一种支架,在经验中幼儿获得发展,也为后续发展储备能量.因此,杜威指出“可塑性”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4].对幼儿的塑造不是以教育者的意志实现的,而是其通过环境对自身的塑造.教师的作用是为幼儿提供环境支持,使其自我成长得以实现.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经验水平与困难情境联系起来,让其主动发展,达到目标水平.
1.2.3幼儿个性的形成及发展.杜威指出制约儿童发展的个性因素有:(1)儿童先天的本能是儿童心理发展及接受教育的基础;(2)遗传和生理的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3)人的个性主要是在和社会及外界环境的交往及相互作用中形成的;(4)个人对外在事物的内在倾向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的形成[5].在幼儿的发展问题上,杜威考虑到遗传、环境、教育、及其自身条件等多种影响因素.这恰与目前被关注的教育生态学有一定的联系,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6].教育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性的活动.教育生态学说明了教育活动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幼儿成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考虑幼儿教育环境中的每个因素,排除干扰,促进其发展,使其处于持续提高的过程中,不可顾此失彼.
1.2.4杜威重视作业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杜威说“我所谓作业的意思是指儿童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重演某种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工作,或者因为这种工作相互平行”[7].幼儿通过作业的方式发展协调能力、认知能力,通过对环境的认识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累经验知识而不断成长,在工作中幼儿的心智和运动技能得到发展.作业是幼儿利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的心理图式发展的过程.幼儿活动是要能够在其环境中找到工具,并通过其丰富的想象,把这些工具变成符号,如“过家家”,堆积木等.幼儿可以在复演中感知真实的生活,提高其对他人的认识、理解及协调其与社会关系的能力.一切教育的根本是协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即是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相协调[8].杜威的工作促使幼儿了解事物间的关联,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通过工作的多样性引发其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幼儿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从教学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能够开启幼儿参与、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指导幼儿找准探究的方向;做幼儿发展的促进者.1910年,杜威提出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学科,建立了一套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理论体系[9].教学设计的发展已从行为主义取向到认知主义取向再到人本主义取向,教学设计越来越关注教学中的人、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系统论的思想,考虑教学中的多因素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的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10].
2.1分析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对幼儿学习状况与期望其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的分析,确定其在知识、技能、情感等需发展的内容,明确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即教师要知道通过教学幼儿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如何判断其发展?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包括目标达成的行为、条件和标准.目标的描述要体现:通过教学后幼儿将能做什么?(如,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应用,幼儿的某种动作技能发展的程度.)幼儿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完成其任务?如何判断幼儿达到教学设定目标?(如,给定一张世界地图,图上有五大洲、四大洋的标记,让幼儿找出指定的区域.这里的动作是“找出”,条件是地图上有相关的“标记”,标准是“正确”的完成任务.)
2.2分析学习者——确定幼儿现有的水平
幼儿是教学中的主体,准确掌握其水平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保证.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预测幼儿的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对幼儿的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入门技能——幼儿在教学活动前就应该掌握哪些与学习该目标有关的技能?(2)该领域已有的知识——幼儿对教学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在的教学中,幼儿可能会用其了解的相关知识解释所学的内容,认为掌握了教学内容,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总是高于实际水平,这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因此,了解幼儿对新知识掌握程度很重要(.3)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怎样的态度?他们希望老师用怎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幼儿的认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学习有较大的自我选择性,教学内容要满足其好动、好奇、好问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发现其的兴趣点(.4)幼儿的学习动机水平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当幼儿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和动机时,学习是难以完成的.教师要促进幼儿学习动机的提高和保持,首先,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要让幼儿知道学习内容与他们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其保持注意;再次,要保证幼儿一定的自信心,虽然教学内容要有难度,但应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掌握,这样幼儿不会因学习内容复杂而放弃;最后,教学内容要能使幼儿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比如,通过数字的学习,他们知道坐电梯时按哪个数字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楼层),这会促使其内在学习动机的持续.
2.3分析学习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工具
有些教师通过观摩学习,发现某种教学方法比较好,就模仿设计一些课程,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是包括人和物的多因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教学环境: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确定教学设计所需要的教具是否齐全,如果没有相关的教学设备他能否采用其它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一次成功的教学不仅依靠良好的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教学过程的不定性,教师对教学事件的应变能力是最重要的,只有对教学环境有充分的把握教师才能将其教学思想体现出来.
2.4实施教学
教学内容、物理环境、教师、幼儿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实现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幼儿参与其精心选择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幼儿处于探索的中心地位.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指导,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及时地给予幼儿指导.在教学现场有些教学事件与教师的预期是不同的,教师要灵活运用现场情景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一次英语公开课,有一段角色游戏环节,教师让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头饰,扮兔子、小狗、小猫.当教师让扮演小狗的小朋友上台进行活动时,其中一个扮演兔子的小朋友也要上台,教师指着她的头饰问她是谁,小朋友做出小兔的动作,很明显她已经知道自己的角色了,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她她不是老师要请上台的角色,她需要等下一组的活动,然后那位扮演兔子的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这样教师即让她解了程序、道理、学会等待,也培养了她的秩序感.
2.5评价教学
这里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由于教学中教师、幼儿都起重要的作用,他们都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影响教学的结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元的.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评价也促使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教育理论的形成.评价的目的在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直观、具体、形象是幼儿的学习的特点,建立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上的学习内容才是他们能接受的.杜威基于“经验”的教育思想正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它要求教师给幼儿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指导.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5.
〔2〕〔5〕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61,264-265.
〔3〕〔4〕王承绪.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48.
〔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7〕〔8〕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0,320.
〔9〕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
〔10〕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G613.2
A
1673-260X(2016)08-0223-02
2016-04-26
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教育振兴计划;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G1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