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评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杨书评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国家作出高等教育重心“由扩大规模向加强内涵建设战略转移”和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分类管理”的重大部署,我院既已明确办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定位.为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转型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2013年末学院启动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外国文学课程改革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内容,获得立项.为此项目实施制定的方案,包括对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研究的主要内容、要破解的难题和实现的目标、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计划步骤与实施六项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主干课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2013年11月,赤院院字[2013]175号文件《赤峰学院关于深化“双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列为深化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称“双改”)工作内容之一,明确提出了“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课程群)改革研究,构建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改革方案,有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工作任务.12月我院启动“双改”工作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之一参与“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获得批准立项.为了贯彻落实我院关于深化“双改”工作各项精神,更好地组织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主干课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特制定此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外国文学应用型教学改革,以21世纪初以来国家、自治区、赤峰学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纲领性文件为指导,以赤峰学院《教务处关于组织深化“双改”工作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赤院教字[2013]14号)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作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扩大规模向加强内涵建设战略转移的部署,提出了“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方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2年教育部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和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当前高等教育分类定位、层级化发展总体路线.2011年我院以国家方针路线为导向,制定《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坚持区域性大学”,“主动融入赤峰、服务地方,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以育人为根本”,“突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路线.
为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向应用型区域大学转型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2013年12月我院启动深化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称“双改”)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和《立项指南》中明确规定:本次研究项目主题是关于我校“双改”工作的“实践研究”;课程改革要“以实现培养目标为目的,准确定位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上述纲领性文件和具体工作意见,即为本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其人才培养目标要遵循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的专业人才定位.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中小学教学与研究、文秘写作与公共事业管理、新闻采编与文学创作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改革的一个层面和内容,人才培养规格要体现我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整体定位.我院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曾把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目标和规格定位为“是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其人才培养特征突出表现为,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工程师.其人才规格为知识、素质、能力的“宽”而“全”,而不同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专”而“深”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精”而“细”.它强调的是“素质的全面性、能力的综合性和知识的通识性”,可用公式“专业+素质+能力”来表示.
“专业”,是指通过综合立体化外国文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必要的外国文学基础知识、理论和阅读鉴赏必要的外国文学经典.专业知识是高层次应用人才实现“学术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技术”有效衔接的基础,是完成知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前提,是本科院校“专业性通才”教育特征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功能的体现.这里需指出的认识误区是,一提“素质提高”就把专业知识教育等同于“应试教育”,一提“能力培养”就把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看成阻碍和大敌.事实上人的素质就包括专业素质,人的能力是以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标志和前提.
“素质”,是指在外国文学专业知识教学中挖掘其丰富的多学科文化内涵,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人文、科学、哲学、历史等社会文化信息和人类文明成果,拓宽视野,体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宽而全”原则和“通才教育”理念.
“能力”,作为素质的外显形式和诉诸于实践中人基本秉赋条件的体现,包括专业能力、一般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即通过多样性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日后从事有关职业所需的专门性能力.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和语文教学必备的文学鉴赏及批评能力;二是从事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组织管理、行政事务、文案写作所需的读说写能力;三是从事文化传播、媒体工作所需的采编制作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行业所应具备的观察认识、逻辑判断、实践操作、现场执行及团队协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主要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新专业理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以上三种能力中,要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几种主要就业方向所需的“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向下辐射带动“一般能力”和向上突破“发展创新能力”,这是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目标,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三方面内容.
3.1教学内容体系方面
(1)面对外国文学内容繁多而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需研究如何实现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正确处理“讲”和“不讲”关系的原则和标准,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如何把课堂讲解以外的内容合理分解给学生,通过学生自我阅读和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面对教材越编越厚,知识框架越拉越大,而计划课时越减越少矛盾,需研究作为主导的教师如何处理好既立足于学生手中教材,又通过自主选择精讲内容,以点带面完成总体任务和示范性传授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的关系.
(3)面对现有教材“史”“选”分开造成教师和学生教材使用误区问题,要研究制定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和怎样使学生同时使好两种教材的基本方案.一是如何改变教师专攻文学史,专注于史的知识面面俱到、照本宣科,而忽略经典原著深入透彻的讲析.二是如何引导学生由专注于文学史条条框框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转向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思考.文学课的根本在于文学本身,而不在于他人梳理和阐发的观点.
3.2教学方法模式方面
(1)研究设计使用多媒体、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办法,适应当前大学生多元消费文化情趣和电邮微文网群吸收知识接受信息的方式,破解学生“不阅读”“不看书”造成的教学困境.
(2)研究通过相关经典影视片播放、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品展示、中外文学文化现象对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比较文学跨学科比较的方法,削除外国文学异质文化特征的陌生感距离感,降低外国文学教学的难度,消除学生的排斥和畏惧心理.
(3)给教师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使对于上述科学技术不甚熟练的文科教师,真正做到能自如运用现代技术和共享资源,并能够走下讲台和走出教室,充分开发和利用45分钟以外的学习空间,引领学生在自主自由开放的情境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
3.3学习质量评价方面
研究制定与开放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相契合的全面考核、综合评价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可操作的“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标准和计量方法.
外国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中“三大文学课”之一,与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一样,存在文学课程教学突出的“三大共性问题”:(1)学生不阅读;(2)教师满堂灌;(3)实现不了文学课既定教学目标.
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文学课教学,不同程度表现为不尽人意的“三部曲”:(1)课前教师不布置预习和交代阅读任务,自然学生不预先阅读原著和自主感受思考;(2)课堂教师全程宣讲和学生被动记录结论性知识;(3)课后学生不思考不总结,只等待考前教师划定范围后死记硬背指定内容和考试时按“标准答案”作答.由此把本以自主阅读和感受为特质和乐趣的文学教学,变成了兴味索然的“应试”教育,变成了人脑代替电脑的文字“录入”和“输出”.实际教学效果表现为“三个未能”:(1)有限的课堂和挂一漏万的复习考试知识点,未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2)未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通识性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3)教师代替学生阅读、感受、品评,未能培养学生独立的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甚至未能引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因此本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相应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1)调动和激发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2)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理解文学现象与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3)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能力等综合素质.
外国文学所属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理工农医等应用学科不同,是不与特定行业职业整体对接而以分散就业为特征的所谓“万金油”专业,在教学中培养怎样的实战实操能力显得不那么明晰和确定.作为既非“实践科学”亦非“基础理论”,仅为主观意识形态——文学艺术成果集纳展现的人文课程,其素质能力的培养呈现基础性、碎片化和隐性特征,难于以知识模块分割对应训练特定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的方法进行.因而培养什么能力,以怎样的模式方法培养能力,以及以怎样的切入点把内容体系、模式方法、质量考评统一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主题之下,形成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整一思路,是本方案设计的难点和关键.
经过讨论研究,本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切入点确定为,教学内容、方法、考评三方面内容的层级化划分,均分为三个层次.
(一)内容体系上,划分学科知识的量级和难易程度.具体为:(1)占据一个时代代表性地位的作家作品和学生难以自我突破的疑难、思辨、前沿性问题;(2)文学地位较为重要和学生自我学习阅读能够基本理解的内容和作品;(3)客观的文学史知识及满足学生拓展阅读所需的一般性文学作品.
(二)方法模式上,根据知识内容量级划分和难易程度,分解教学任务,采取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调动学生介入教学,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培养训练多种能力.具体为:(1)重点难点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课堂示范性精讲、课后学生个案延展探析和比较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2)次重点和较难掌握的内容,采用课前问题引导、课上学生座谈讨论、中心发言和教师总结提领相结合方式完成(.3)客观的文学史知识、非重点文学作品阅读分解给学生,以课下完成自学题册和课外主题活动方式完成.
(三)考评体系上,过程考核与终极考核、卷面成绩记载与实操演练考评、书面考试与口头考试方式相结合.过程考核,完成自学习题与阶段性测试题.实操演练考评,包括读书报告、名著缩写改编、经典诵读、座谈讨论、专题辩论、戏剧演出、课件制作、小论文写作等多种方式,综合训练职业所需读、说、写、编等多种能力.
项目实施周期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计划分四个阶段完成项目《计划任务书》所列5大项共12小项改革研究与实践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2014年6月~9月),完成第一大项“制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方案”任务,为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确定总体路线和方案.
第二阶段(2014年10~12月),完成第二大项“建外国文学师生互动网络平台”任务,为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技术平台.
第三阶段(2015年1月~3月),完成第三大项“制作课程资源包”任务,包括教学大纲修订、学生参考与阅读书目编写、课堂教学视频录制、网络课程资源链接、分阶段练习题册及测试题编写、经典原著电子书及影视片收集、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目录编写8项具体内容,是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重心所在.
第四阶段(2015年4月~6月),完成第四大项“建立考研复习资料及真题库”和第五大项“编写中学教材入选外国文学篇目参考资料及课文讲析材料”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教高[2007]1号).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文件.
〔6〕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
〔7〕文件《赤峰学院关于深化“双改”工作的实施方案》(赤院字[2013]175号).
〔8〕赤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报告.赤峰学院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12-07.
G642.0
A
1673-260X(2016)08-0216-03
2016-03-30
赤峰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JGXM 2014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