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游太阳》与汪华祭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2016-03-29 01:13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合肥230011
城市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太阳人类文化

徐 芳(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011)

傩舞《游太阳》与汪华祭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徐 芳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011)

傩舞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是早期人类生活实践的产物,在我国影响十分深远。《游太阳》是傩舞的一种,盛行于徽州府的祁门县,发展中逐渐向周边扩展。《游太阳》具有原始性,后逐渐从祈祷农事向祭祀汪华转变,形成了地方特色文化,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舞;《游太阳》;汪华祭祀;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舞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游太阳》是傩舞的一种,它有着傩舞最质朴的肢体语言,通常用粗犷的动作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也用来祈求丰收、保苗、驱蝗等。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从祈祷农事活动演变成了祭祀太阳神汪华的一种祭祀仪式,具有特殊性和演变性,傩舞《游太阳》不仅颂扬了忠义,还起到了娱神娱人的作用,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游太阳》与汪华祭祀

《游太阳》在社景村有着独特的意义,它主要是用来纪念隋末保卫家乡、消灾消难的赵国公汪华的。在徽州人们给他建立了庙宇以供祭祀,并称他为太阳神。根据传说,汪华膝下有十一个孩子,九个儿子与父亲保卫故里,但却被奸佞所害,八个儿子全部牺牲,第九个孩子后来还是在保卫国家的过程中战死沙场。由于他们保卫家乡有功,当地的百姓十分敬畏他们,在他们死后将其称为太阳菩萨,并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二至十四日祭祀汪华,将他们的泥塑菩萨雕像抬出在露天中晒太阳,接受人们的祭祀。

汪华本是一个真实的、具有战功的历史人物,从小就具有非凡的胆识,在保家卫国中有功,因此被奉为赵国公,汪华后卒于长安,郡内汪氏都是其后。关于汪华的祭祀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清《绩溪县志》、民国十二年《黟县四志》中都有对于汪华祭祀的记载,特别是对《游太阳》降童之说的记述,大致意思为汪华应该被称为神,并应该被封为郡土神,并奉为晋王号,黟俗王与阳音相似,是太阳系的大王,因此被称为太阳神以供人们祭祀。

除了这些记载,当地还流传着关于汪华的神话。相传汪华生活在祁门县的双溪流,他妻子在山上砍柴的时候由于喝了九大口、两小口花丛中的泉水,回家就怀孕了,于49天之时在房顶上落下了九个红球,第二天她便诞下了又蹦又跳的九个孩子,人们认为其不详,想要把他们扔掉,这个时候红球说话了,不让人们把他们扔掉而是要放到太阳底下去晒一晒,大家就半信半疑地做了,结果一遇见太阳他们就冒出青烟变成了九个英俊的少年。第二年汪华的妻子又生出了两个女儿,自此一家人其乐融融,儿子练就了一身武功与父亲一起为国献力,保家卫国,后为奸臣所害,最终命丧黄泉,卒后被人们称为太阳神。[1]

《游太阳》中有一段开天辟地的舞蹈,开天辟地与崇拜太阳神在傩舞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巫教是远古人们所信奉的宗教,巫被人们看成是太阳神的使者,那些穿红裙子的巫能够驱逐鬼疫,为人们消灾解难,并通过人们的歌舞表现出来,它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敬畏,是很流行的一种舞蹈,后来与傩祭结合变成了傩舞。《游太阳》就是一种傩舞,它的主要功用就是对历史人物汪华的一种祭祀。汪华虽为普通人,但在人们心中他远远超过了傩神,人们称他为太阳神。由于这种具体的形象,因此这种祭祀更有意义,更为具体,贴近人们生活,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祭祀活动。[2]

对于汪华的祭祀每年进行一次,在固定的时间,有专人管事,以保证祭祀的顺利进行。

二、社景村的《游太阳》

《游太阳》这种傩舞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清同治年间《黟县志》风俗篇中的记述是“七都复有游太阳降童之事…… 赤手入沸油数取之出表会众,腐尽而手不灼”,这段话展示了《游太阳》中的舞蹈部分主要有四个,即操练仪式、开天门、跳火爆伞以及拔油锅。

在《黟县四志》中也有记载,主要说《游太阳》是人们驱蝗灭灾的形式,并在其发展中逐渐向周边地区传播,后逐渐沿袭成为一种习惯,并于每年举行一次,祈求五谷丰登,是一种有意义的傩仪,在民间一直持续到1952年。从上述记述来看,《游太阳》早期是人们为了祈祷农事丰收等而流行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旨就是消灾祈福,然而在发展中与汪华祭祀相关联,因此又起到了颂扬忠义英雄的作用。

《游太阳》在每年规定的时间里举行,在每年的六月十二日,人们都会到庙里把菩萨请出来,分别将八座神像擦洗干净,并涂抹金色,给其穿上新装,即行宫衣,然后将其置入专门的轿子里,抬到本年轮值的东家家里,当轿子来到家门口,东家要端一盘子米,还有茶叶,接着燃上三炷香,最后迎接神像的到来。到了晚上要在东家的院子里点燃火把进行祭祀,鸡血酒要喂给四跳童,跪拜菩萨,然后接过有符咒的斧头跳舞。为了保证每年汪华祭祀的顺利进行,每年都会增加几个青年人练习《游太阳》,并代替老年的艺人进行祭祀活动,从而保证《游太阳》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在舞蹈结束之后,从四个跳童中选取两对菩萨进行守夜。

第二天,相关的人员就会将菩萨雕塑抬出东家家里,抬到各自的祠堂之中,在路上有仪仗队进行演奏,有轿夫、还有撑龙凤伞的人以及跳童等,最后面的是手捧贡品的东家。在整个过程中,跳童都会挥舞着斧头,伴随着东家撒五谷,并喊出五谷丰登的愿望。到了各村的祠堂之后,要向菩萨进行跪拜,并有傩祭念咒语,跳童跳舞,跳童都是由男青年扮演,并手持利斧,他们的舞蹈给人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具有十分明快的节奏。不仅如此,还要杀鸡献酒,让跳童喝下鸡血酒并舞蹈,他们的舞蹈步伐主要有单双颤步,还有藏翅、背翅双燕飞等形式,在这两种形式中,要用利斧划破额头,让鲜血流到胸部,即开天门。

同时还要在祠堂门口支起一口大锅,倒入菜油炸豆腐,待油和豆腐烧沸之后,由师傅倒入烧酒,并点燃画符,最后让跳童一边围锅跳舞,一边徒手捞豆腐,并将其扔向菩萨,由人们抢豆腐,据说抢到豆腐的人会长寿。油炸豆腐的起源也是与农事相关,主要是为了驱赶蝗虫,并因此流传了下来。当锅中的油即将烧尽,师傅就要三下将锅中豆腐捞尽,此后会起奏乐声、鞭炮声以及跳童手中利斧的撞击声,这是整个祭祀活动的高潮部分。在整个祭祀结束之后,会上演由戏班表演的喜庆节目。

到了十四日就会祭祀八灵王和九相公,也是有隆重的仪仗队支持,放鞭炮,跳火伞,并由粗犷古朴的傩舞相伴,祭祀结束之后,将其抬回庙中,活动结束。[3]

三、傩文化的价值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有理由的,也是有时代意义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与发展的结晶,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因此一种文化是否有价值可以通过社会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来。只要是能够满足客观事物发展需要的文化就具有特殊的价值。人类是文化价值的直接受益者、需求者,更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需要的文化价值,只有依靠人类的创造才能满足,因此文化是一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和印迹。傩文化也是如此,它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价值通过傩表现出来。

(一)人类活动的踪迹

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人类早期打猎活动。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需要才出现的,伴随着人类活动才逐渐出现的,因此傩文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人们为了更加接近动物,获得更多的猎物,发明了伪装艺术,通过伪装不仅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还能获得更多的猎物,严格来说这就是傩的雏形。随着傩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军傩、宫廷傩、民间傩等多种傩的类型,但无论哪种傩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都直接体现、记录着人类社会活动,是各个时期人类生活的遗迹。傩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对研究我国各时期的民俗、文化、历史、宗教遗迹、社会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4]

在人类早期的生活中,原始巫术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载体,因此属于巫术的一种的傩自然就包含着众多的人类早期的活动印迹。

(二)文化体系的标志

傩文化不仅有很强的功利性,还有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对其他文化而言的。傩与巫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傩是从早期的祭祀形态演变而来,因此它和巫之间相伴而生,所以有时候很难辨别出巫和傩,可以说巫就是傩,傩就是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增多,傩的功利性就变得更强,为了满足人类的功利心,它吸收了很多其他文化元素,逐渐从一个单一的文化体向综合性的多元文化体转变。傩最初就是用来驱鬼除疫的仪式,发展到周代,它的范围已明显扩大,到东汉时期从驱鬼除疫向农事活动方向发展,不仅仅是驱鬼那么单一而逐渐有了祈祷五谷丰登等具有农事意义以及社会安定的含义。[5]

到唐代,傩被分的更加细致,出现了多种傩的种类,不同的傩有不同的作用,文化内容逐渐丰富。发展到宋代,傩又受到了佛教以及道教的影响,并吸收了有益的内容,特别是将其中的历史人物以及民间传说转为己用。随着傩的发展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吸收,逐渐从严肃的意义向娱人娱神转变,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系。娱人因素的增多为其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在很多地方与当地的戏剧联系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地方戏剧,并推动了傩自身的发展,使其从祭祀向傩戏、傩舞、傩歌发展,并出现了专门的傩文化面具,傩在我国有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与存在,并在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特色,傩自此具有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傩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6]

《游太阳》是一种祭祀历史人物汪华的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意义,傩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经历了悠久历史的磨练与变迁,展现了人类的思想和意念,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我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好好保护它,使其长久地流传和发展。

[1] 陈浩河, 韩丽, 陈琪. 祁门县社景村傩舞《游太阳》与汪华祭祀[J]. 黄山学院学报, 2015(4): 18-22.

[2] 王小平. 祭祀舞蹈中傩舞与傩舞面具的探讨[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 70.

[3] 林夕. 祁门县社景村傩舞“游太阳”与汪华祭祀[J]. 徽州社会科学, 2015(2): 66-68.

[4] 智联忠. 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J]. 艺苑, 2011(3): 100-103.

[5] 龚德全. 傩戏美学特质探微——以贵州傩戏为例[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19-25.

[6] 陆焱. 论傩戏仪式与结构[J]. 中华文化论坛, 2005(1): 40-43.

(责任编校:彭 萍)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of Nuo Dance the Sun Tour and Wang Hua Sacrifices

XU Fang
(College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Anhui University, Anhui, Hefei 230011, China)

The sun tour belongs to the Nuo dance, Nuo dance is one of the witch dance, the nuo is an ancient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hina, it is a product of early human life practic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very profound influence in China. The Sun Tour prevails in Qimen county of Huizhou mansion in history, and gradually it expands to the surrounding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place of The sun tour has the primitiveness, in developing gradually evolved, praying from farming to sacrifice of Wang Hua.

Nuo dance; the sun tour; Wang Hua sacrifice; non-matter heritage

G 12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2.018

2096-059X(2016)02-0078-03

2015-12-25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09);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08)

徐芳(1979-),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体育舞蹈研究。

猜你喜欢
太阳人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谁远谁近?
太阳几点睡觉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