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高职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表现、成因及应对策略
王方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手机依赖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现为社交网络依赖、网络游戏依赖和网络视频依赖。高职院校需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树立自律自觉意识,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
关键词:高职学生;手机依赖;成因对策
王方/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福建厦门3611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提升至90.1%。[1]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高职校园内出现了大量的“手机控”“低头族”“刷屏党”。据调查,高职学生中智能手机拥有率100%,每人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的不在少数,他们上课不听讲,走路不看路,熄灯不睡觉,机不离手,分秒必争地在屏幕上触划着。随之而来的是视力下降、颈椎酸痛、失眠、焦躁不安、完成任务困难、持续注意时间短等种种身心症状。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90后移动互联网调研报告》显示,六成90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21%的用户每天玩游戏超过2小时,近半数90后用户患有“手机恐慌症”,不到15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有近两成的人甚至不到5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2]这种现象需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有各种表述,但归结起来都是在网络成瘾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般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属于一种精神心理疾病。[3]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他将手机依赖分为四个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失控性是指使用者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而不能自控;戒断性是指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逃避性指利用手机回避一些现实问题;低效性指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效率。[4]据实际观察,高职学生具体表现为:不知不觉地超过手机预期使用时间和目的,且过后陷入自责、沮丧的情绪之中;睡前总会举着手机玩上半天,刷刷微博,玩玩游戏;醒来第一件事是寻找手机;外出偶尔一次忘记带手机,即使并不需要,也难受得团团转,感觉少了些什么似的;面对稍有难度的任务时先想着拿起手机放松一下;不能专注地完成一件事,不到最后期限绝不着手去做等等。
1.社交网络依赖。社交网络是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高职学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微信、微博。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使用网络社交软件,21.3%的受访者坦言会随时随地刷屏,6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比较强。[5]其表现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刷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热门话题,逐个评论、留言、点赞;每隔几分钟就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刷新,QQ、微信、微博一遍又一遍轮流刷,生怕错过什么;实在没有新的内容会把旧内容反复翻看;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发一条信息;渴望他人关注,特别在意他人的点评;对新消息提醒声音非常敏感,再重要的事也要放下立即查看等等。
2.网络游戏依赖。网络游戏又有“电子海洛因”之称,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便已在青少年群体中造成严重危害,而智能手机的便利性、随时随地性更是加剧了这种危害,“手游”比传统网游更易成瘾,危害性更大、更隐蔽。CNNIC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的用户规模达到2.79亿,占手机网民的45.1%。[6]84.28%的被调查者在乘车途中、排队、吃饭、睡觉前等碎片化时间用手机玩游戏。[7]被调查的90后有超过九成每天都会玩游戏,超过四成的用户每天玩至少1个小时以上,有21%的用户每天玩游戏时间甚至超过2小时。[8]手机游戏下载平台当乐网的一项调查显示,19-25岁人群是手机游戏行业的主力军,占比45%,62%的用户“每天必须玩”手机游戏,“有空就玩一会儿游戏”的玩家占34%,47%的用户每天玩游戏1-3小时,22.7%的玩家经常会一直玩到手机没电,11.3%的玩家,除了睡觉吃饭就一直在玩游戏。[9]手机游戏依赖症状为:会不断注视着手上的设备,并等着能量栏充满;设置闹钟提醒自己收获果实、完成建筑等;不知不觉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手机电池不耐用;几乎不能将眼睛从屏幕上移开去与别人说话;常常通宵达旦地一关接一关挑战,欲罢不能;为了在时间耗尽前完成某一关卡而错过该做的事;做不完今天的任务,刷不完今天的疲劳值,就坐立不安等。
3.网络视频依赖。通过手机看视频消耗高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12月,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4.05亿,手机网络视频使用率为65.4%,在使用智能手机观看在线视频的用户中大多是年轻人,有40%以上年龄区间为20到29岁。[10]如果按照一集电视剧时长40分钟、一部电影100分钟来计算,每天有26.6%的90后用户用手机看三集以上连续剧或一部以上电影。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是排名前三的类别。美剧、韩剧、日剧都有大量粉丝,各种大片也被院线搬到个人手机上,综艺节目也正逐渐成为很多人的挚爱。[11]网络视频依赖表现为:倾注大量时间一次性看多集电视剧;为追求观看效果不惜更换大屏幕手机;为去除广告干扰宁愿付费成为某视频网站会员;绝不会错过新剧上线、更新日期;因惦记剧情而变得工作懈怠,忽视朋友;明知道这样不对,却难以抑制一集接一集看下去的欲望等等。追剧不仅挤压追剧者的学习时间,还影响其学习状态,在学习时回味剧中激动人心的情节、揣测故事的发展趋势、思考情节中不解的疑惑等行为,使其在学习中分心,效率降低。
(一)客观原因
1.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应用软件普及面广、获取便利,网络运营商4G信号大范围覆盖,资费下调、流量不清零等优惠使高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成本非常低。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好奇、玩乐心重,因而很难抵御手机上大量庞杂功能的引诱。
2.学校管理宽松。因为有高考的压力,绝大部分中学严禁学生使用手机,而高职学生已满18岁,是成年人,相对于中学的严格管理,高职学校并不做强制要求,而家长又鞭长莫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已由他律转向自律,对时间有了更大的支配权,客观上为手机依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3.高职课程学习难度相对较低,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一般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难度相比本科院校要低一个层次,教师在考勤、考试、作业方面的要求也并不严格,使他们的学业压力小,因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沉溺于手机。
(二)主观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弱。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虽然摆脱了中学时代严格的他律式管理,但自我管理的能力并未相应发展起来,独立性较差,对事物缺乏辨识能力,意志薄弱,容易随波逐流。
2.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高职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进入高职院校感觉低人一等,对前途渺茫,不知道要向何处发展,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因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容易将注意力转向轻易获得的事物上,手机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3.不良环境的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极度渴望从群体的认同中获得自我认同,他们害怕与身边的朋友没有共同话题,正是因为这种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使一些同学开始被动地参与到不当的手机使用行为之中,慢慢他们自己也成为手机依赖的扩散源和传染源。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政课、专业课、主题班会等各种教育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手机依赖带来的危害性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加强自律意识,转变观念、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
2.制度先行、严格管理。研究表明,宽松的管理制度会加剧手机依赖现象,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倾向有一定抑制作用。[12]因而学校需合理地制定手机使用规范,在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上做出规定,并严格要求。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在课堂的墙上挂上手机袋,学生上课前需把手机交出去,这种方法得到部分同学认可,对课堂上的“低头族”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
3.活动丰富、充实有趣。学校应多组织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用积极向上的活动占领空虚无聊的时间。通过运动会、社会实践、体育比赛、合唱、朗诵、校园歌手、技能大赛、专家讲座、郊游、辩论赛等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来,发展面对面的交往能力,体会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从而自觉远离手机。
4.因势利导、转劣为优。利用手机的强大功能,让课堂动起来。将手机作为服务学习的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学生课堂上玩手机让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但如果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变成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平台。还可结合目前流行的慕课形式,将线上、线下教学灵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多地使用手机的其他功能而远离娱乐功能。
5.宣传得当、营造氛围。依托校团委、心理健康中心、各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型专题活动。例如,“别把青春交给手机”“让手机控变成控手机”“暂别手机24小时”等等。大力倡导文明手机使用行为,如学习工作时,请把手机关闭或调到静音状态,把宁静还给大家,把尊重献给他人;请文明使用手机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请在晚上10点之后尽量不要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公共场合,请文明使用手机,不要影响到他人;青年党员、团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应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6.心理辅导、习得策略。对于一些依赖症状明显的学生,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在个体咨询中,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策略,以应对手机使用中的时间失控、行为冲动、情绪消极等问题,在团体咨询中建立亲密合作的小组支持关系,重新编织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消除虚拟空间带来的孤独感、隔离感、冷漠感,使他们回归现实,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6][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s: //www.cnnic.cn/hlw fzyj/hlwxzbg/hlw tjbg/.2016-01-22.
[2][8][11]360互联网安全中心.90后的移动数字生活[D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 014-06/05/c_126580865.htm.2014-06-05.
[3]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
[4]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
[5]蓝星宇.62.8%受访者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较强[N].中国青年报,2015-08-20.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他们为什么不玩手机游戏[DB/OL].http://www.199it.com/a rchives/98217.htm l.2013-03-05.
[9]当乐网.手机游戏用户调研报告:男性爱交友女性爱花钱[D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21 9505.htm l.2014(5)
[12]薛宪方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责任编辑:苏航
中图分类号:G206;G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