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瑞丽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为新形势下帮助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理性的就业观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调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和重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32-02
一、就业观念构成: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框架体系
(一)毕业去向观
毕业去向观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前关于毕业去向选择或渠道选择的观念。毕业去向大致有:升学、市场性就业、政策性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其中,市场性就业是指毕业生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原则在劳动力市场中进行求职,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政策性就业是指国家或地方出台的为吸引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一揽子计划和项目,包括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
(二)就业地区观
就业地区观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前关于毕业去向地理区域或地理位置的观念。按照区域进行划分,就业地区可以大致分为京津沪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按照城乡进行划分,就业地区可以大致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县级市、县、乡、镇和村;按照距离家庭住址所在地距离的远近程度,就业地区则可以大致分为所在地离家远、所在地离家近和所在地离家适中,其中所在地离家近主要是指毕业去向所在地就在家庭住址所在地或至少位于同一个市内(含同一个县、乡、村);按照流动进行划分,就业地区又可以大致分为回到生源地和离开生源地两类。
(三)单位性质观
单位性质观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前关于用人单位性质和类型的观念。单位性质可大致分为党政机关(主要指县以及县以上各级)、事业单位、企业、部队、基层就业项目所在单位(主要指乡以及乡一下各级)、农村、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四)薪酬福利观
薪酬福利观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前关于薪酬与福利方面的观念。薪酬福利主要分为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两类。其中,经济薪酬包括直接经济薪酬和间接经济薪酬。直接经济薪酬是指表现为时新、周薪、月薪、奖金、佣金、补贴、津贴等形式的货币性薪酬。间接经济薪酬是指表现为各种保险、节假日等形式的福利。非经薪酬则表现为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五)职业规划观
职业规划观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前关于未来一段时间后的收入、地位、威望、责任、权力情况的观念。尽管职业规划包含了个人职业渴望和企业提供的机会的比配,但这不意味着大学生在个人职业中没有渴望,它体现了大学生关于未来不同职业阶段的个人渴望与需求的设想。
二、就业观念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更是将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了一体。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国家利益,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资源,因此在就业中需要由更崇高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来进行指导。因为在东部地区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专业知识、优秀人才、政策扶持有强烈需求,更需要勇于奉献、持之以恒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作为动力机制。从2003年开始,中央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也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如何有效融合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成这一重任的关键。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随着1999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原则的确立,除了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降低、学历歧视、学历对人力资本标识功能下降等困境之外,大学生就业中还遇到了许多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难题。由于应届毕业生一般缺乏工作经验,离开学校的时间节点上需要与学校、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等机构发生多次和多层关系,而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招聘、签订协议、录用、诚信机制等环节中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尚不不健全,出现了大学生或用人单位利益受损的问题。
(三)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问题,表现在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与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现象,在就业中也有反映。如在就业中表现得过于市场性和理性、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简历造假等,这些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是不相符的。尽管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但其中必然包含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如何尽可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涉及就业的合理利益诉求,同时又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理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就业观是摆在政府部门、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三、就业观念调适: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1]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主阵地,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观念培育:侧重理论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育方面需要将大学生的市场性和理性考虑在内,而不是排除在外。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落到实处。丰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交集,深化核心价值观与就业观的认同与融合。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充分认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熟知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及其与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在逻辑关系。
2.切实重视社会实践的主载体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带领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调整就业观念,这是理论“灌输式”课堂教学做不到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对当前的国情、社会现实和就业形势有更清醒准确的认识,明晰对未来发展的定位,更能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如适时地开展“法治与道德小品比赛”、“道德影院”、“热点辩论”等各种主题鲜明的活动,利用暑期开展由专业教师带队的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社区,以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2],促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和深化基层导向的就业观。
3.积极搭建校园文化的主平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意观念培育工作与学校的各类文化环境之间的契合,积极倡导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经常开展宣讲活动进校园等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各类社团的作用,创办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共享和能力提升活动,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告诫学生诚信就业的重要性。此外,依托微信、微博、二维码等新媒体形式搭建校园网络资源平台,以最快的速度和人性化的内容吸引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就业观念关系的理解,还可以通过网络问卷、后台数据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通过更形象化和趣味性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3]。
(二)观念践行:侧重实践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脱离实践的教学内容以及非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等。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多元,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也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如用人单位除了对于专业知识非常重视之外,对于毕业生自身的“软实力”同样存在非常全面的要求,涵盖了人际、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4]。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当地引入职场礼仪、职业心理学、团队建设、诚信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2.开发实践活动项目,提升就业能力。为帮助大学生多积累实践经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相关部门应多开发一些与兼职、实习、见习、创业有关的项目,为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由高校牵头和组织,建立起与企业、各级政府机构、农村社区、村委会等相关主体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带领大学生深入各类用人单位和各个区域尤其是农村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和实地考察,以加深对基层的了解、获取更多的直观感受并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jrzg/2013-12/23/content_2553019.htm,2014-11-25.
[2]王功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14,(10):26-28.
[3]王玮.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9):70-72.
[4]朱家骏.基于OTP模式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研究[J].管理观察,2014,(1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