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现状及对策

2016-03-28 15:18:03曹春艳吴欣欣陈祖燕张国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本地人流动人口人口

曹春艳,吴欣欣,陈祖燕,张国平

(1.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常熟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现状及对策

曹春艳1,吴欣欣1,陈祖燕2,张国平1

(1.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运用201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描述常熟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通过户籍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较,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融合障碍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是指流动人口由“流入”到“留住”再到“融入”的渐进过程和状态,是流动人口不断减少社会排斥到成为流入地一员共享流入地社会公共资源的过程,其外延主要包括经济整合、公共权益、行为调适、文化接纳与身份认同五个部分[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不仅改变了流入地人口的总量和年龄结构,弥补了经济发达地区适龄劳动力人口的不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面貌;也对当地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使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利益失衡问题更加凸显[2]。毫无疑问,流动人口规模及其融入城市的程度将成为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

2013年4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并要求苏州积极创建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

据常熟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底,常熟外来暂住人口88.14万,户籍人口106.88万,外来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为83:100。大量流动人口涌入也给常熟城市治理与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何立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发展战略,构建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是当前常熟流动人口发展现实需要应对与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包括常熟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中小城市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流动人口基本情况与特征

本文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常熟调查问卷,流动人口调查样本共1040人。调查显示出如下的流动人口特征:

(一)乡城流动和跨省流动是主流

从户口性质上看,农业户口999人,即乡-城流动占96.1%;非农户口40人,即城-城流动占3.8%。按户籍来源地划分,涉及全国22个省市,省内流动占26.1%,跨省流动占73.9%。其中以安徽和河南两省最多,安徽省籍370人(占比35.6%),超过省内流动人口9.5个百分点;河南省籍142人,占13.7%。其余按比例排序分别为浙江(4.9%)、山东(3.4%)、四川(2.7%)、湖北(2.5%)和江西(2.0%)。

(二)年龄总体较轻,女性多于男性

从年龄结构分组来看,16至19岁的流动人口占7.79%;20至24岁占23.9%;25至29岁占20.2%;30至34岁占13.3%;35至39岁占13.2%;40至44岁占11.5%;45岁以上的占10.0%。30岁以下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51.9%,45岁以下的占到90.0%。

常熟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94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3岁①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参见中国广播网《卫计委今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国流动人口等情况》,http://news.cnr.cn/native/gd/201309/t20130910_513558584.shtml.。从性别结构看,女性537人,占比51.6%;男性503人,占比48.4%。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下女性比重大于男性;45岁以上组,男性比重则明显高于女性,高出5.47个百分点。

(三)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在初中及以下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是衡量流动人口质量和素质的重要指标。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流动人口中未上过学及小学文化程度占16.8%,初中占69.8%,高中、中专占9.9%,大专及本科占3.3%。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流动人口合计占总数的86.6%。总体看,年轻人文化程度相对要高些,从性别看,不同性别流动人口教育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四)已婚占大多数,家庭迁移成为人口流动的主体模式

从婚姻状况看,未婚293人,占28.2%;初婚734人,占70.6%;其他婚姻状态的人口仅1.3%。这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人口普遍以未婚为主的特点明显不同。从性别看,男性未婚比例(30.42%)高于女性未婚比例(26.07%)4.35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中74.2%的人是家庭迁移,家庭户平均人口为3.4人,与常熟户籍家庭户均规模3.1-3.2人相比,流动人口家庭规模要大。其中,2人户家庭有50人,占4.8%;3人户家庭有417人,占40.1%;4人户家庭有262人,占25.2%;5人及以上的家庭有43人,占4.2%。流动人口以3人户和4人户家庭为主,两者合计达到65.3%。

(五)大多在乡镇居住,租住私房为主,平均居住时间较长

按目前的居住地划分,居住在城区的有200人,占19.2%;居住在乡镇的有840人,占80.8%。租住私房的有604人,占58.1%;其次是租住单位或雇主房的,有191人,占18.4%;单位/雇主提供免费住房的有185人,占17.8%;已购商品房的仅19人,占1.8%。

从本次调查的流动人口居住时间来看,居住时间不满1年的占18.7%,1-2年占26.1%,3-4年的占18.9%,5-9年的占21.7%,10-14年的占10.3%,15-20年的占3.3%,21年以上的占1.0%。53.2%的人居住时间超过3年,平均居住时间为4.59年。

(六)主要在制造业和私营企业就业

就业的流动人口中,71.8%集中在制造业,10.4%从事批发零售业,4.2%从事住宿餐饮业,3.8%从事装修建筑业,2.6%从事社会服务业。其中,62.9%在私营企业就业,9.0%在三资企业就业,23.9%在个体工商户就业,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就业的比例仅占0.5%。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公布的数据相比,常熟制造业就业的流动人口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全国平均水平为33.3%),私营企业就业的流动人口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为40.4%)。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分析与评价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融合过程,借鉴已有社会融入理论研究成果,这里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分为经济、公共权益、生活行为、思想文化观念和心理认同五个方面[3]。以常熟市户籍人口样本作为参照组②本文户籍人口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常熟调查问卷,常熟市户籍人口样本259人。,分析其与常熟户籍人口(本地人)的异同,评价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现状。

(一)流动人口虽然收入高于常熟户籍人口,但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较低

生存是人的本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前提是要获得经济保障。在市场经济社会,主要从职业及声望、收入水平、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程度进行衡量。

就目前常熟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来看,由于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不高,因而就业层次普遍较低。据调查,超过92.8%的人集中在职业声望一般、稳定性差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装修建筑业等行业;且81.2%的职业身份是一般雇员,就业层次较低。在收入水平上,与以往流动人口工资收入水平低于本地人口的研究结果不同,常熟流动人口的平均月工资3253.42元,明显高于常熟城镇户籍调查对象的2904.43元。这主要是由于流动人口工作时间长、加班多造成的。在劳动培训上,近三年在常熟接受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的流动人口仅占4.8%,而本地人这一比例为26.5%,两者差距明显。流动人口的低职业培训,无疑不利于他们获得人力资本的增值,从而加大了他们融入城市的难度。此外,在获取工作的途径上,大多数流动人口主要是通过熟人关系(家人、亲戚等)找工作(占63.1%),而借助政府相关部门和招聘会分别仅占0.2%和3.2%。相比之下,本地人较多地借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和招聘会(分别为9.8%和9.0%),只有25.8%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工作。

(二)流动人口的公共权益严重缺失

公共权益是经济基础之上的高层建筑,能反映出社会融入的深度。这里从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子女教育、政治权益四个方面分析当前常熟流动人口的公共权益。

首先,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不足。流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6.48天,平均每天工作10.05小时,且近四分之一的人未签订劳动合同或不清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其次,社会保险参保率普遍低。流动人口在常熟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22.7%、27.5%、34.2%、19.0%、17.7%、8.1%。养老保险方面,他们主要还是参加户籍地的新农合(占58.3%)和农村养老保险(占23.2%)。常熟的住房保障制度难向流动人口开放,导致了居住证中提出的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应当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对待的规定执行难度较大。最后,在政治权益上,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据调查,尽管当前流动人口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但是常熟市流动人口的参与率普遍较低。其中加入工会、党团支部的分别仅占13.1%和1.2%(本地占27%和19%)。而对于参与社区组织和社会活动这一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常熟流动人口在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社区选举活动(村/居委会、工会选举)和居委会管理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0%、3.4%、0.3%、0.6%和1.6%。相比之下,常熟本地人口参与这些活动的比例均达到了13%以上,可见流动人口的政治权益保障严重缺失,急需改善和提升。导致流动人口公共权益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就业的层次较低,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装修建筑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公共权益保障的执法难度大;而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也导致其权益保障的意识不强。另外,由于流动人口没有自己的私人住所,大多租住私房和单位集体住房,也制约其诸如一些社区公共权益的获得。

(三)流动人口生活行为的融入阻力较大

生活行为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一个显性化标志。流动人口生活行为的融入可以从交往对象、居住条件、方言掌握、闲暇生活等方面进行考察。

交往对象与方言掌握两者有较强的相关性,一般常熟话较熟练的流动者其平时更乐意和本地居民打交道。调查中仅有3.3%的人既能听懂且会讲,13.2%的人听得懂也会讲一些,37.8%的人目前完全不懂常熟话,还有45.8%的流动者能听懂但不会讲常熟话。目前,很多流动人口主要是用普通话与本地人交流沟通(90.8%),说常熟话的仅1.0%,有3%的人还说家乡话。这就难于发挥语言的功效,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外,由于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是以群居(单位宿舍或工作场所)为主(39.7%),且流动人口的休闲娱乐生活主要是“看电视、电影、录像”(69.7%)、“逛街、逛公园”(25.3%)和“做家务”(24.6%),社交圈子相对封闭,这使他们更乐意与亲戚、老乡或一起打工的朋友交往(94.9%)。而与本地人口的交流,主要是业缘关系,少有情感交流,与所在社区居民深入沟通和了解的机会则更少。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主要还是依靠亲戚(83%)、一起打工的老乡(73.6%)和朋友(64%),仅有3.3%的人会找常熟朋友帮忙。这种高度同质性必然会加剧他们适应当地生活的难度,且容易成为本地人眼中的“异质体”,难以获得认可。

(四)流动人口思想文化观念与本地人存在较大的差异

思想文化观念与社会融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思想文化观念既会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也会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过程中影响其思想文化观念,实现流动人口的再次社会化。这里主要从消费观念、生育观念和养老观念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消费观念看,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在未来三年最主要的消费愿望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前者的选择依次为:改善食品结构(40.8%)、家居装修或装饰、购置家具或家电(26.3%)、购车/买房(38%),后者则是增加孩子教育花费(33.2%)、购车/买房(22.5%)及家装、购置家具或家电(18.8%)。显然,流动人口更注重眼前的实时消费,而本地人则注重长远的后代教育消费。其次,在“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问题的认识上,流动人口中持有该观点的占9.7%,本地人口中持有该观点的占2.3%,这说明流动人口对儿子的性别偏好高于本地人口,其生育观念更为传统、保守。最后,在靠谁养老的问题上,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均认为养老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分别占比76.1%和72.9%)。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流动人口仍把儿子(44.4%)和女儿(32.4%)作为养老的第二、第三选择。而本地人口由于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备,靠政府(36.6%)或者养老机构(39.2%)的社会养老观念更为强烈,靠子女的观念已退居其次。

(五)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相处融洽,总体归属感较高,但心理身份认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心理身份认同是社会融入的隐性维度,反映的是社会融入的深度。从两者的社会交往来看,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本地居民,都有50%左右的人认为双方相处很融洽和比较融洽。总体而言,目前流动人口对常熟有较高程度的归属感。调查显示,在归属感上,31.3%的人完全同意对目前居住的城市有归属感,52.8%的人基本同意对目前居住的城市有归属感。

虽然流动人口与本地人都认为彼此相处融洽,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较高,但是,仍有59.7%的流动人口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只有2.1%的人认为自己已是常熟人和36.2%的人认为自己是新常熟人,还有2%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另外,调查发现约有三成左右的流动人口希望在常熟长期定居,有近七成的流动人口并不打算在常熟长期居住。那些希望在常熟长期定居的流动人口比较认同自己是常熟人和新常熟人;反之,那些不准备在常熟长期定居的流动人口很难认同自己是常熟人或新常熟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卫生习惯的评价观念差异较大。流动人口中仅有31.2%认为自己在卫生习惯方面与本地人存在较大差别,而本地居民中有87.7%的人认为这是外地人与本地人的最大不同。这从侧面反映出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在心理身份认同上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偏见和歧视。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情况看,常熟流动人口已初步融入流入地,基本实现了在流入地的生存立足,与本地人相处融洽,对所在城市有较高的归属感;但权益保障状况和社会接纳不太理想,流动人口生活行为的融入阻力较大,流动人口思想文化观念与本地人存在较大差异,心理身份认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总体而言,当前常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还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从国家层面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4];又要从流动人口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实行分类管理,以促进流动人口有机融入城市社会为目标[5]82,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学历、技能、人力资本积累、社会保险缴纳和稳定居住等条件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提升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能力

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对城市融入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要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特别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就需要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城市公民,这是政府、企业、社会和流动人口自身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常熟市来说,首先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流动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要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着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人口规模、素质、结构、布局优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流入。另一方面,可采取存量调整的方法将常熟部分低端产业链企业迁出常熟。政府可与主要流动人口来源地进行合作开发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协作,以促使存量调整中游离出来的企业在主要迁入人口来源地安家落户,从而带动部分流动人口回乡就业或创业。

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的“入市”教育体系。广泛依托市民学校、社区学校、民工学校和劳动力市场,努力促使在常的外来人口都能接受一次教育,做到“不教育,不上岗”。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服务,创新制度,鼓励兴办各类面向流动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建立“职业学校”、开展“上岗技术”培训的企业应予税收减免。鼓励流动人口尤其是青年农民工通过学习提升学历层次,实现能力提升与自我发展,使流动人口成为我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

(二)维护流动人口基本权益,健全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政府要结合自身实践,健全和完善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相适配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并且要实现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同步进行。特别是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层面推进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以维护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为重点,从法律制度层面上规范好流动人口的相关权益保障,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权益监察体系,逐步通过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途径,来加强对流动人口权益的保护,确保流动人口在常熟劳动力市场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劳动保护权和相应的社会保障权。

要加快推进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建立和不断优化梯度累进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获得机制,让高素质的流动人口留下来,达到既控制人口总量,又提升流动人口素质的目的,从而促进流动人口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针对流动人口稳定性增强和家庭化迁移的趋势,常熟市应主动回应社会转型和家庭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流动人口家庭公共服务的惠民举措。

(三)依托基层平台实现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的全方位融入

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而基层社区是链接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有效纽带。为此,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可依托社区,通过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管理体系,消除体制性社会排斥;还要积极将相对集中的流动人口组织起来,鼓励其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公共活动,促进流动人口与所在地社区居民的交往与互助,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对于流动人口的政治需求,社区(街道)或企业的党、工、团组织和妇联组织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力度和服务覆盖面。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融合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对待流动人口时,人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习惯于俯视的角度,对流动人口产生偏见甚至排挤。这种无形的杀伤力足以打击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积极性,使其很难从流入地获得爱与尊重。为此,需要转变观念,让两者建立平等对视的关系,这里不仅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转变思想观念,还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引导社会民众正视流动人口,使之加大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认可度。

新闻媒介在个人和社会现代化转型中具有强大能量,应发挥其在舆论宣传中的主阵地作用,开辟各类栏目、访谈、热线等,让流动人口群体以积极的姿态走进城市公共的视野,构架起让市民了解、与市民对话、同市民交流的桥梁。要大力提倡社会公平意识,提倡人文精神,消除偏见、化解歧视,只有城市居民真正从心理和情感上认可和接纳了流动人口,后者才可能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

[1]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1):17-29.

[2]王培安.让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城市社会[J].求是,2013 (7):52-53.

[3]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1-25.

[4]尹德挺.人口有序管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基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0(5):18-24.

[5]熊易寒.整体性治理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J].中国行政管理,2012(5).

On the Social Inclusion Charact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Changshu City

CAO Chunyan1,WU Xinxin1,CHEN Zuyan2,ZHANG Guoping1
(1.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2.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0,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n migrant employees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in 2013,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angshu,and researches into the social statu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y.Besides,the paper analyses the obstacles which hinder the social in⁃clus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inclusion;integrating barrier

张国平(1964—),男,江苏苏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政策,gpz@cslg.cn.

C916

A

1008-2794(2016)01-0078-05

2015-08-10

2013年度常熟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问题研究”(QS1307);常熟理工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点资助课题

曹春艳(1987— ),女,江苏常熟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本地人流动人口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本地人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00:07:26
本地人,外地人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皱眉人
金山(2017年11期)2017-12-06 12:48:34
漫画
关爱明天(2016年12期)2016-12-20 05:21:01
数说流动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7期)2016-11-24 03:55:42
数说流动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1期)2016-11-19 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