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华,黄幸幸,周 云,许海滨,韩玉娟,邱慧芳,张晓阳*
(1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农业局 332000;2九江市植保植检局;3九江市农村经营管理站;4南昌市东湖区农委;5九江市粮油生产技术指导站)
江西茶芽枯病的诊断、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
刘 华1,黄幸幸3,周 云4,许海滨5,韩玉娟1,邱慧芳2,张晓阳2*
(1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农业局 332000;2九江市植保植检局;3九江市农村经营管理站;4南昌市东湖区农委;5九江市粮油生产技术指导站)
茶芽枯病是江西茶园的一种重要病害,准确诊断其病害,掌握其发病规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保证茶叶品质意义重大。
茶芽枯病;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技术
“江西茶,香天下”。在江西茶叶“四绿一红”品牌整合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态势下,茶园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保证茶叶品质的一项重要保证。茶芽枯病是江西省茶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多地茶园已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为害春茶幼嫩芽叶,也可为害嫩梢,发病芽叶枯焦,生长明显受阻,甚至嫩梢枯死,发生严重的茶园,新梢发病率可达70%,轻者仅采春茶1~2批,一般发病可使春茶减产约30%,重者无茶可采,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1-5]。
1.1 病原物诊断
1.2 症状诊断
茶芽枯病仅为害春茶期的幼芽和嫩叶,尤以1芽1叶至第3叶发生为多,嫩梢有时亦能受害,成叶、老叶和枝条不发病,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从春茶萌芽起,幼芽、鳞片、鱼叶均可产生褐变,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先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展为褐色或黑褐色不规则形大斑,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边缘处有一深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上散生细小黑褐色粒点,以叶片正面居多,病叶易破裂并扭曲。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发病严重时,嫩梢也可为害,一般多在叶柄的基部发生,病斑初呈褐色,后向周围扩展,并逐渐变为黑褐色,严重时使病部以上的组织萎缩不伸展或枯死,后期在表面也散生少数黑色小粒点[4,5]。
茶芽枯病症状与其它茶树芽叶上发生的常见病害有时十分相似,较难区分,如叶枯病、轮斑病等。但叶枯病的病斑色泽较不均匀,在褐色或黑褐色的病部常间杂有灰色的部分,有时还呈现或明或隐的轮纹;轮斑病的病部具有较明显的轮纹,表面的黑色小粒点相对稍大而较平,色浓黑[5],这些都有别于茶芽枯病。
茶树芽叶上产生的冻害、药害、肥害和茶小绿叶蝉的为害症状也与茶芽枯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冻害时茶芽变黑,嫩叶枯焦;肥、药害初期糊焦状,后期为黑色;小绿叶蝉为害嫩梢后呈黑褐色,叶背沿叶脉变红,但本质区别在于茶芽枯病区产生病斑和病部散生黑色小粒点,这几种为害症状均无此症[7]。
病菌不能在落叶中越冬,树上老病叶和越冬芽叶是其越冬部位,越冬菌态为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初侵染来源于越冬部位上的器孢子,通过雨水和露滴传播。3月底~4月初,当气温上升10℃左右,形成器孢子,在水湿中释放孢子,并进行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过2~3天后,产生新病斑,扩大蔓延。4月中旬~5月上旬,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发病最盛。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0~27℃,6月以后,气温上升至29℃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情发展缓慢。茶芽枯病属典型的低温型病害,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降雨天数多,相对湿度高能促进病害的发展,反之发病率相对减少。但在高温季节,即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也不再发展。高温是个抑制因素,但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还是春夏茶
间新梢的生化成分的变化,夏秋茶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增加,在茶树体内产生了生化抗性。因此,春茶由于遭受寒流侵袭,茶树抗病力降低,易于发病。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一般发芽偏早的品种发病较重;而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抗病机理主要是避病作用[1,4,5]。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有病菌越冬情况调查、定点系统发病调查、茶园气象因素记录。调查指标有老叶发病率、带菌率、病情指数等,具体参照《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进行》[6]。
3.2 预测预报方法[6]
3.2.1 发病始期预测。一般在早春茶芽萌动,新叶初展(3月底~4月初)时,感病品种上茶芽枯病即开始发病,应加强调查,做出预测。
3.2.2 发病流行趋势预测。根据历年菌源数量、寄主感病性、气候条件、病害发生期流行程度的调查记载数据,绘制成图表,供流行趋势分析参考。再依据当年越冬菌源老叶发病率(达4%~6%)和新芽萌发后1芽1叶或2叶初展时(4月中旬~5月上旬)天气形势预报,即可估计茶芽枯病的发病趋势。在此期间,如果平均气温持续在15~20℃,最高气温在20~25℃之间,温度上升较慢,又有寒流侵袭,降温显著,并伴随着阴雨天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则有可能导致病害流行,应发出预报,指导防治。对历年感病品种,更应列为重点防治茶园。如果3月下旬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达13℃,最高达18℃左右,预示该年茶芽枯病发生早,对早芽感病品种,应提早做好保护。平均气温上升到29℃以上,则不利于病害发展,即使病梢率较高,也不必防治。
3.2.3 茶芽枯病流行预测指标。轻病年:发病面积在1%以下,发病率在5%以内,病芽芽重损失在1%以内;中病年:发病面积在10%以下,发病率在10%以内,病芽芽重损失在5%以内;重病年:发病面积在20%以下,发病率在20%以内,病芽芽重损失在10%以内。
3.3 防治指标
叶发病率4%~6%。
4.1 农业防治
4.1.1 选用抗性良种。茶芽枯病发生严重的茶区,在发展新茶园时应考虑用抗性强的品种,根据避病作用机理,选择发芽偏迟的品种等。
4.1.2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拮抗作用,在茶园间(套)作种植大豆、花生、苏麻、绿肥、梨树、猕猴桃、杉树等,改变田间小气候,恶化病虫害发生环境而控制病虫害。
4.1.3 中耕除草。在茶树生长旺季,结合施肥,及时疏松根际土壤,除去杂草,干扰茶园病虫害的发生环境,促进茶树健壮生长。
4.1.4 科学采摘。在春茶期实行早采、勤采,采剪去带病虫的枝叶,以减少侵染来源,可以减轻发病。做好茶园覆盖等防冻工作,以增强茶树抗病力,减少发病。
4.1.5 行间铺草。每年的9~10月,在茶园的行间平铺一层3~10cm厚的干稻草,诱杀越冬害虫,增强茶树树势。
4.1.6 冬季封园。初冬农闲时将茶园内枯枝落叶和茶树上的病虫枝叶清理出茶园集中销毁,并喷洒45%石硫合剂150倍或专用清园剂。
4.2 物理防治
采用色板、杀虫灯、性诱剂在害虫发生高峰期诱杀,增强树势。
4.3 化学防治
4.3.1 做好预测预报。加强茶树病虫调查,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及时预测预报。
4.3.2 按照防治指标进行喷药。一般在春茶萌芽期,喷药1次进行保护。发病初期,根据病情再行防治l~2次。在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再喷药1次。
4.3.3 科学选药。选用绿色食品茶叶允许使用的化学农药品种,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化学农药。如3.3%腐殖酸·铜AS 500倍液或0.5%几丁寡糖(太抗)AS 600倍液在初发生期茶丛喷雾,非采茶期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
4.3.4 喷施免疫诱抗剂。在春茶芽梢萌动前,夏暑芽长2~3cm或寒后喷施5%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液,667m2用水量60~75kg,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收稿:2016-08-11)
[1]陈雪芬,胡宏基.茶芽枯病的研究[J].茶叶科学,1986,6(2),3 1-4 0. [2]江西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主编.江西茶叶[M].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10.
[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茶树病虫防治[M].农业出版社出版,1982,10.
[4]安徽农学院主编.茶树病虫害[M].农业出版社出版,1983,10.
[5]江西省婺源茶业学校,安徽省屯溪茶叶学校主编.茶树病虫害[M].农业出版社出版,1980,12.
[6]张跃进,王建强,姜玉英,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1.
[7]朱学存.茶芽枯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1,4.
[8]杨普云,赵中华,梁俊敏,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2.
[9]杨普香等.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实用技术[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2.
刘华(1979-),女,江西九江人,中专,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张晓阳(1984-),男,江西九江人,植物病理学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