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水土流失凸显综合效益——浅谈会宁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2016-03-28 20:56郑梅强
甘肃农业 2016年17期
关键词:会宁会宁县梯田

郑梅强

(甘肃省会宁县水务局,甘肃 会宁 730700)

遏制水土流失凸显综合效益——浅谈会宁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郑梅强

(甘肃省会宁县水务局,甘肃会宁730700)

笔者总结了会宁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小流域;综合治理;重要性;会宁县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流域面积5 656.6平方公里,有耕地393万多亩,辖28个乡镇,284个村,总人口57.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31万人,是甘肃人口和地域大县,平均海拔2 025米,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降水量370毫米,年蒸发量达1 800毫米。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强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9.9%。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把梯田建设、生态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精品流域,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等一大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坚持不懈修梯田,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会宁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干苦干新修梯田,先后经历了人工兴修梯田到人机结合,机修为主机修梯田时代。人工兴修大概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90年代后期,会宁县兴修梯田98.3万亩。从1997年开始转入机修,特别是2012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全省第二轮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以来,会宁县作为47个梯田建设重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科学规划、靠实任务、创新机制、突出质量、高效开发、增产增收”的工作要求,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一季修建转变为春、夏、秋三季修建,人工修建转变为人机结合、机修为主修建,单纯治理转变为治理与开发并举。把平田、修路、治水、建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山、水、田、林、路、村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全方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群众是否愿意参与、是否愿意投劳共建”作为确定工程的基础条件,由乡镇政府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共建,形成了梯田建设强大合力。2010~2012年,依托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大规模、高质量、快速度的特点,在丁家沟乡、会师镇及中川镇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梯田6万亩,为会宁县梯田建设树立了样板,截至2015年底,会宁县累计完成梯田面积230万亩,人均梯田达到4.4亩以上。高标准梯田的建成,不仅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了山区耕地条件,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二、统筹兼顾抓治理,区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在全力抓好梯田建设的同时,坚持山、水、田、林、路齐抓,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兼顾,针对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做到面上治理与专项重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先后对太平沟、和王川、五里沟等16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形成“梁峁林草化、缓坡梯田化、坡面水系工程配套化、耕作技术科学化”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有力推进了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通过典型小流域的治理和开发,有力地促进了会宁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抗御灾害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5年底,会宁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605.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3.7%,林草覆盖率达到34.1%。

三、注重发展抓开发,水保工程效益有效发挥

会宁海拔适中、光照充足、环境无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会宁县注重探索了新修梯田和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开发利用,力求在提高水土保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以梯田建设为发展平台,按照“修梯田、集雨水、兴产业、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梯田深层次综合开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着力培育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近几年,逐步形成了以“梯田+地膜玉米”“梯田+洋芋”“梯田+冬小麦”“梯田+小杂粮”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有机统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依法行政抓保护,水保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保持治理成果,确保建设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会宁县始终把预防监督和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结合会宁县实际,相继制定了《会宁县水土保持实施细则》和《会宁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规定》《会宁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会宁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规定》《会宁县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等相关地方性法规,并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核,县政府常务会审定通过后县政府已正式文件下发,明确了会宁县水土流失防治、治理和监督管理范围及具体要求,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十二五”以来累计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79.09万元。同时,对重点工程和禁封治理区,通过设立公益广告、制作专题片、编制水土保持宣传画册等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法制宣传,累计设立大型固定宣传牌4座,专项标识牌40多座。

五、注重机制抓创新,治理速度与质量不断提升

积极探索农村“一事一议”和群众义务投劳投工等参与式建设机制,通过多方筹资、社会帮扶、全民联动等方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原则,强化政府推动力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了协调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考核验收机制、责任奖罚机制等“五项机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工作水平,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发展”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为大面积机修梯田注入了活力。从2009年开始,梯田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创造了年新修梯田13.2万亩的历史记录。

六、存在的问题

会宁县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全省和全国水土保持的发展相比,与“梯田化县”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治理任务艰巨。会宁县水土流失面积5 656.6平方公里,目前已初步治理3 88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仅为60%,水土流失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而尚未治理的区域生态条件不断恶化,群众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干旱持续加剧,生态系统整体上仍处于恶化的状态,会宁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治理进度缓慢。会宁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般每平方公里需要50万元,治理难度大的需要60~80万元,目前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每平方公里治理面积中央财政补助仅为35万元左右。会宁是国扶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地方匹配资金难以落实,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治理进度缓慢,水土流失治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

三是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监督管理难度加大。会宁县土地资源丰富但环境十分脆弱,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生产建设项目大规模开工建设,不可避免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水土保持监测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监测成果中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水土保持监测力度有待加强。

(编辑:张琼琼)

S157.1

A

1673-9019(2016)17-0055-02

2016-05-09

郑梅强(1982-),男,甘肃会宁人,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作。

猜你喜欢
会宁会宁县梯田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山区修梯田》
更正启事
我在会宁等你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浅谈会宁林业发展与惠民富民问题
会宁沿黄灌区苹果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