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楠楠(吉林建筑大学 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任楠楠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本文从建筑学科专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制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建构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教学平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建筑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适应;社会发展;建筑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建筑设计行业以及建筑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在高速发展中,建筑学专业已成为国内应用型专业中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一方面,与职业化配套的相关培养与认知机制实施推进较快:1992年开始国内专业教育评估,1995年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制度,2008年签订《堪培拉协议》,8个成员(美国、英国、英联邦、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墨西哥)相互对等承认建筑教育评估认证体系.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筑教育人才市场推动下,国内建筑院校数量急剧增加,设立背景更加多元化,教育质量控制面临严峻挑战.学生的培养规格能否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毕业以后能否尽快适应职业化要求,参与激烈的行业竞争,目前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建筑学专业得教育质量.
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学科综合交叉等特点,主要是源于——建筑学科具有理性抽象思维与感性形象思维相结合、技术突破与艺术创新同步、社会性课题与专业性研究相互交织等特殊的学科特点;建筑学专业教育也与校内其他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五年制的学习周期较长,对学生在课外知识积累、理念创新、自主研究等方面的自我提高能力有较高要求;二是建筑学专业学生虽然入校时的高考成绩普遍很优秀,但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方法、感性认知、问题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能力差异.
当前高校综合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各级学科的知识融合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建筑学科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化梳理.
应该说当今社会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的运转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的计划所控制,尤其是涉及到基础建设方面的管理运行一定是事先计划好的,所以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在进行.但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社会后,人们发现事物的变化不再遵循一种简单的方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前提条件,而很多的条件由于与其它的事物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于是产生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导致事物发展结果更多可能性存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身在其中,不同的行业都面临的是同样一个现实,如何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中始终能站稳脚跟并处于不败之地.这样的局面不仅表现在社会对专业人才数量上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表现在对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各大、专院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教学体制和方法的改革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然而我们也看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手段、设施、方法,培养目标、标准、计划等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我们始终没有停止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协调建筑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促使我们反思现行的教学体系,反思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试图通过对建筑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及改革,找出适应这些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教学途径,从而对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当前高校综合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各级学科的知识融合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建筑学科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化梳理.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持续教学改革探索与经验积累,国内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贯穿5年教学过程的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和以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然而,由于这些课程在目标、手段、组织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还缺乏深人细致的协调与融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互补效应.
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各个高校试图通过探索新的教学体制以及通过教改的方法来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化,并有所成就.如上,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事实上如何使建筑学专业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从未停止过思考.我们不断的反思社会多元化对现行的教学体系的影响,不断的反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此次我们希望能够从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分析研究出新的教学途径,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以此为客观依据,不断的补充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
国内外建筑学科为探索建筑学专业教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研究趋势:
(1)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自主创新成为建筑设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与此相对应,培养未来建筑设计从业者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成为当前建筑教育的核心目标.
(2)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海量知识更新,带来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转变;在教学目标上,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从教师传授为主的类型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与建筑发展问题,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广义建筑学成为未来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建筑学专业更加强调其各二级学科科之间的知识综合,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学专业教学更加强调对其它相关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从而形成与社会实际结合更加紧密、专业性与通识性教育并重的广义教育体系.
5.1研究思路
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及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系列课程建设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持续教学改革探索与经验积累,国内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贯穿5年教学过程的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和以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然而,由于这些课程在目标、手段、组织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还缺乏深人细致的协调与融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互补效应.因此,本课题从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视野出发,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依托,合理组织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撑的关系,充分发挥原有的课程建设资源与教师队伍优势,从而达到教学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课程建设,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起到实效.
现代城市发展与全球化趋势,使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由此带来教学目标与方法的根本性改变.为此,在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过程中,在学生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题类型选择、课程项目匹配、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贯彻以特色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拓展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5.2研究方法
5.2.1建构各系列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
课题将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划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此划分构建了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全过程纵向框架.主旨在于协调各系列课程纵向的衔接关系,完善各阶段课程的内涵建设.
5.2.2建立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横向关联机制
设置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教学单元”,形成课程群的横向框架体系.整合各单元内“理论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有机协调性,形成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6.1优化
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拥有较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规律也与其他专业不同.即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目标,完善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培养手段;同时,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建筑学本科教育必须在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使其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上逐步与建筑学专业评估和注册建筑师考核制度接轨,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并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教育特色与优势.本课题把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归纳划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
6.1.1设计主干系列课程建设应着重研究综合性与知识拓展性避免以往的因为系列课程建设又形成新的条块分割.主要是在原有优势课程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6.1.2专业学科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的重点是提高设计主干课程的针对性与应用性.一方面扩展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形成历史、技术、景观、人文等方面的概论系列课程;另一方面注重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6.1.3基础教育系列课程除学校要求的公共必修课程外,其余课程应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选修课为主,在于加强学生对人文社科性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核心是强化学生的交流、表达、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使其具备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
通过建立全新的三个系列的课程体系,优化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6.2创新
如今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此,在研究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在学生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题类型选择、课程项目匹配、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贯彻以特色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拓展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在优化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及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培养目标,形成针对性的重点系列课程建设.
为了网络化各系列课程体系,在内部纵向递进各系列课程模块的知识层次,强化基础性内容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在横向互补与融合各系列课程模块之间的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与创新思辨能力.
6.2.1建构各系列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
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划分以下三个类别: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此划分构建了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全过程纵向框架.主旨在于协调各系列课程纵向的衔接关系,完善各阶段课程的内涵建设.
6.2.2建立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横向关联机制
设置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教学单元”,形成课程群的横向框架体系.整合各单元内“理论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有机协调性,形成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建立课程群体系框架,制定课程群内涵大纲,明晰课程体系中的纵向、横向框架.目的之一是突出设计主线课程的核心特征,合理划分设计课程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科学设置各阶段的课程体系,框架明确,循序渐进,使贯穿5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主线课程体系脉络清晰、衔接有序;之二是建构课程体系的横向教学单元,使单元内理论课程支持设计主线课的功能明确.
同时通过课程群改革的综合实施实践实施,可以更好的检验和完善我们的改革研究工作.
本文从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视野出发,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依托,合理组织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撑的关系,充分发挥原有的课程建设资源与教师队伍优势,从而达到教学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课程建设,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并做到切实有效.
参考文献:
〔1〕谢浩,朱雪梅.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建筑学专业为例[J].人才开发,2006(12).
〔2〕王静,李广军,冯砚,郑秀梅,张皓.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探索研究——佳木斯大学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6).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教学研究课题项目(J2013104)
收稿日期:2015-11-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2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