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艳君,刘喜林(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研究
孔艳君,刘喜林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实践过程,生物体育观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体育观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有了更为广泛与深刻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就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实现策略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人文体育观的落实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探索与实践体育哲学价值体系的过程.马克思在其人学理论中指出:人的需要是本性之一,这个本性是处于复杂的、动态的、发展的体系当中.同样,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人文体育观同样也是基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人际交往、闲暇娱乐等需要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从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来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才能够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不竭的动力.
1.1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等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落实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落脚点,借助体育教学、体育社团、单项比赛、联赛等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这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提升.这些基于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评价方式的选择等等,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想基础的确立
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作为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抓手之一,体育课堂上的智育、德育、身体的教育更为综合与独特,在发展大学生的智育基础上,德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同样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人本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抓好体育教学的本质基础上,需要从大学生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在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以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创造适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态度养成的空间.同时,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团结、协作、民主、公平等价值观念,非常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意志品质.
1.3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有利于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体育人文意识主要体现在规范人格与品德修养、培养竞争进取与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素质与生存能力、追求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向往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文明进步的社会等.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指出:体育的目标是帮助塑造更为和谐与完善的个体.苏格拉底对健康的认识是:身心健康是工作与创新的基础.身体的练习是保证健康与强壮的基本手段.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人的本能是通过锻炼才掌握的更加熟练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贯彻与落实,是进一步帮助高校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认知态度、健康的运动手段.正是这些健康的体魄与心理的养成,给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文体育所特有的价值支撑.
2.1凸显体育教学内容的健康性和终身性价值观念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体育教学将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课程.在加大终身体育意识与运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健康技能的传授、健康态度的培养为抓手,淡化体育竞技教学,让大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帮助大学生正确、全面的了解体育的本质、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借助体育课堂教学等来培养大学生体育知识与健康技能.通过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课外锻炼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更为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实现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提升教学内容弹性与丰富性的基础上,突出参与的主动性与健身性,降低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发展终身体育习惯与运动技能.
2.2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个体差异化与针对性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以,为了进一步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需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接受的主动性,在打破教师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高校体育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来看,既可以实施相同的构建模式,也可以借助差异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来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一般意义上,在人本主义价值落实与构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按照统一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实施体育学习的评价.针对学校所开设的各类体育课程,要根据大学生体育学习与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安排好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与体育学习时间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这种体育教学的方式就可以看作是人本主义教学的理念之一.同样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体育课程,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按照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利用灵活或者固定的时间来组织体育教学与辅导.其中,在课堂上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要包括:体育教学的内容、评价方法等等.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的学习.而在外部教学上,需要借助班级或者年级之间的比赛等活动来检验.这是因为教学比赛的采用,一方面能够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释放过程中,另一方面,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敢于拼搏、良好的团队意识.
2.3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动态性与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落实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支点,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评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双刃剑的作用,错误的体育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自信等产生消极的作用.而正确的、积极的评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情感体验与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大对人本主义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以此来实现科学评价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切实引导作用.高校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学评价的开展,需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主角、学生主体的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主体体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其次教师要加大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在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实现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正确引导.再次教师要加大个体教学差异的研究与评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兴趣、体育学习力等差异的存在,需要教师在认清学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来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体育教学健康引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4深挖与丰富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人文价值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隐性课程也称作是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从体育课程范畴的层面界定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隐性课程与各类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挖掘与深化隐性体育课程,利用隐性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来补充显性课程的不足,是更好的促进高校人本主义价值取向课程改革的基础手段.隐性体育课程包括体育文化活动、体育交往活动等等,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范围也较为宽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情感体验的真实性与可控性.要加大高校课程改革的隐性课程的人文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和谐进取的师生关系,为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大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建设,让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的接受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从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等,都要不断地提升其人文性与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举措之一,需要在遵循高校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凸显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目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体育教学评价改进等领域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认识与把握高校体育教学人本主义价值的重要性,要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健康需求的基础上,以体育课堂为实践的主阵地,做好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科学的开展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转变,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着学生的主体性、健康性、动态性、可持续成长的转变,这些转变正是基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所提供的内驱力,需要高校教师等加大对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以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淑英.高校体育教学人文元素的缺失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2〕黎亮.富有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的体育人文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9).
〔3〕田林.论奥林匹克精神对青少年体育人文教育的促进[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1).
〔4〕刘芳,张翠华.体育人文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5〕蒋荣,颜月乔.青奥会目标对青少年体育人文教育的导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181-02
收稿日期:201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