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6-03-28 18:32赵英朝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制度改革河南省

赵英朝(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赵英朝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一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迈向现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贡献了人力资源和消费者,同时工业化的升级改造和城市化的扩容提质也吸纳和承载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两者是相辅相成.鼓励返乡创业、加强产业集聚区和中小城市建设是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大举措,同时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和社保制度改革是推动劳动力彻底转移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产业集聚区;制度改革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也就是一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徙,也就是一国实现城市化的过程.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传统农民身份向拥有社会保障的城市居民的转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一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迈向现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贡献了人力资源和消费者,同时工业化的升级改造和城市化的扩容提质也吸纳和承载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近些年来,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出现了新情况,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值得深入探究.

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

1.1农村劳动力省内就地转移趋势明显

根据河南农调总队的最新数据,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务工的比重由2012年的24.2%跃升至2014年的38.1%,这表明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一味选择长距离候鸟式的省外转移,省内就地转移的趋势不断凸显.究其原因是,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布局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度的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吸纳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

1.2产业集聚区是就近转移的重要平台

根据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在我省产业集聚区落户企业上班的人员绝大部分是本地劳动力,其中相当部分的务工人员拥有外出务工经历.产业集聚区成为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重要平台,顺利实现了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同时,根据返乡务工人员的回流原因分析,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兼顾家庭和照料家人,无形中降低了务工人员的交通成本、生活成本以及化解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技能缺乏导致就业领域有限

由于各种历史客观的原因,政府对农村教育前期投入的有限,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普遍欠缺,职业技能培训更是不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必定没有竞争优势.职业技能的缺乏决定了外出务工人员只能直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局限于对劳动力技能几乎没有要求的建筑、运输和低端制造等强劳动行业,但凡经过岗前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就可以拓展自己的就业领域,扩大自身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2.2社会排斥导致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

社会排斥在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选择、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掣肘农村劳动力无法顺利彻底的转移.首当其冲的是就业排斥,表现在农村劳力与城镇职工在职业选择、薪酬差别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同工不同酬的歧视.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着不安稳不连续的岗位,劳动报酬水准很差,没有基本的职业保护和社会保障.同时,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还具备着兼业性的特征,没有彻底脱离农业生产活动,农忙时节还要兼顾一些土地收益.

其次是生活排斥,指的是外出务工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居住保障、子女教育保障和职业保护等而造成的生活困难.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居住在空间狭小和安全卫生条件堪忧的工棚宿舍或自建房屋;农民工难以担负城市的教育收费,当地政府也囿于财力不济,无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农村转移劳动力本来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就十分孱弱,加之其职业防护权益常常被忽视,一旦出现工伤事故,求偿无果的情况下便选择返乡自己承担,使本就不堪重负的家庭雪上加霜.

再次是交往排斥,指的是狭隘的认识偏差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阻隔了农村劳动力无法积极融入现代城市生活.陌生的人际环境和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导致城乡不同人群对于彼此狭隘的认识偏差以及对于不同分工和不同生活方式的褒贬不一,决定了城市社区中出现在城市居民社区和农民工居住区各自形成相互排斥,封闭狭隘的系统,这种现状不利于构筑互助互信的现代社区.

2.3制度性要素钳制劳动力的顺畅转移

虽然我国政府着力推进现行户籍制度深化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结构,但是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工作成效比较有限,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要素钳制着农村劳动力的顺畅有序转移.首先,虽然全国部分地区的户籍制度降低了落户门槛,但都没有进入实质阶段,因为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社保、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政策都需要当地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对于当下经济放缓和财政紧张的各级政府的确勉为其难.其次,目前我国土地产权改革实践依然迟缓,土地制度也在束缚着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顺利实现.譬如,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虽有政策规定可以流转,但是土地流转市场并不活跃,而且农民宅基地及其住宅难以转手,资产难以变现,挤占进城之后的各种开支.

3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化措施

3.1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来说,不论是进入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区选择就地就近转移,还是远赴城市的劳动力转移,都亟需政府提供劳动技能的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

3.1.1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和监督实施,全面提升农民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人力资源部门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加强与当地落户企业和用人单位深度合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大胆创新培训理念和办学模式,积极对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和培训机构实行财政补贴.以此,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工厂、培训技校以及劳动者的通力合作,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3.1.2加强劳务部门的就业指导工作

鉴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先天不足的事实,政府要积极履行搭建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劳务部门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工作,破除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劳务部门要及时与本地落户企业和省外用人单位开展合作,紧跟劳动力就业的新形势,及时更新劳动力市场信息,不断开发适合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新岗位.同时,要严格规范和管理劳务市场,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3.2针对我省新近出现的农村劳动力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新趋势,政府要不断完善返乡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不断满足农村劳动力省内就地转移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中小城镇布局和城镇配套功能建设,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省内就地转移的居住需求;最终在推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过程中,实现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提升.

3.2.1不断完善返乡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

对于曾经外出务工,现有具备返乡创业实力和返乡创业意愿的的农村劳动力,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相关政策,将创业扶持政策惠及广大的农村返乡创业人才.首先,对于具备一技之长和自主创业愿望的返乡创业人员要积极提供政府和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咨询,强化其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以及企业运作的管理能力培训,确保返乡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其次,政府要大力简化企业的程序办理、项目批准和证照许可等方面的手续环节,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能.其次,政府要落实关于农村返乡劳动力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譬如落户安置、税收优惠、贷款扶持等.总之,不断完善返乡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吸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空间.

3.2.2切实增强产业集聚区吸纳劳动力能力

近年来,河南省持续加大产业集聚区布局升级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吸纳本地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其效应已经在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军中返乡就地转移的新趋势中得到最佳体现,产业集聚区成为我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重要平台.我省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关乎县域经济的长远大局,政府部门要科学规划和不断优化园区的企业布局,在深入推进东部产业区域转移中切实扩大就业,防止跑马圈地资源闲置;承接转移产业和招商引资时,要与本地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脱离本地实际;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兼顾产业升级改造和吸纳劳动力就业两个着力点,不断拓展就业新领域,切实增强产业集聚区吸纳劳动力能力.

3.2.3不断完善中小城镇布局和城镇配套功能建设

在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中小城镇布局和城市功能建设.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一体化方针,遵循产城相融的原则,围绕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布局,合理规划县域经济重要城镇社区建设,使得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在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在空间上科学布局.同时不断完善中小城镇的城市配套功能,全面放开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积极改善出行居住和就医上学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化解农民曾经外出务工所造成的老人和子女留守等社会现象,切实保障我省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降低农村劳动力在工作和户籍地之间的出行花费.

3.3针对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进行转移而出现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出和转入所在地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断推进以此为基础的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其所附带的社会保障制度,助推农村劳动力的彻底顺畅转移.

3.3.1户籍制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性要素已经严重阻塞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要素市场价值的生产和发挥.必须持之以恒地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的制度藩篱.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公民的权力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坚持不断改善和发展民生的基本方针,对于农村劳动力进城转移就业的而言,既然已经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艰辛劳动,那么城市就理应为劳动者给予应有的权益.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实际,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流入地政府要切实执行落户积分制度,不断弱化户籍分配作用,逐步明确户籍管理服务的功能.

3.3.2土地制度

虽然国务院于2014年颁布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文件,预示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迈入全面推行阶段,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切实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过程中,除了大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之外,还要不断深入改革土地制度,形成制度性合力促使劳动力在城乡不同区域之间自由转移.因此,我省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坚持土地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的退出机制,是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土地收益的重要通道.首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有序地退出农户的宅基地,积极盘活农村建筑用地存量,一方面有效缓解农村新增建设用地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用,抵消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所承担的部分居住成本.其次,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妥善顺畅地退出农户的承包地,集约土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缓解我国人地紧张的矛盾,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经济收益,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谋生的存量资本.总而言之,完备有效的土地退出机制能够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享受户籍制度改革的红利时,顺利把宅基地和承包地这些沉没的土地收益变现,增加其在转入城市的自有财产和消费能力,大大降低他们对于农村土地的依赖性,彻底转变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便于进一步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3.3.3社会保障制度

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农村转移劳动力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不少人依然保持对于土地的执着眷恋,抛开心理作用外,这种现象凸显了进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所在城市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只能继续持有土地作为唯一退路和保障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尤其在经济不景气和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实现彻底转移时常常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要着眼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切身利益,进一步破除不同城乡劳动者在工资支付、薪酬标准、劳动保护和救济救助等方面的制度性歧视,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劳动报酬、工伤残疾、患病治疗和救济补助的权益;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提供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同时,由于各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性,各地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力度不尽相同,加之农村劳动力在大范围的自由转移,地方政府难以划分和协调农村劳动力的社保权益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责任分摊,因此,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亟需从全国大局通盘谋划,统筹协调,切实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早日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参考文献:

〔1〕张小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特征、问题与对策 [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7(3):108-109.

〔2〕赵传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34.

〔3〕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4):7-8.

〔4〕施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以江苏省为例 [J].中国集体经济,2015 (30):10-11.

〔5〕王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5,17(6):178-180.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120-03

收稿日期:2016-03-21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制度改革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浅议中国死刑制度改革
对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