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教员代职制度的历史演进

2016-03-28 15:08:09
关键词:制度

孙 渝 红  陈  熙

(重庆后勤工程学院 基础部,重庆 401311)



军队院校教员代职制度的历史演进

孙渝红陈熙

(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重庆401311)

摘要:军队院校教员代职制度是为丰富教员的任职经历、了解“实战化教学”要求的需求,使院校教学科研工作更加贴近部队实际的重要举措。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军队院校教员代职制度,对于科学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反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建立健全军校教员代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校教员;代职;制度

军队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军事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军队储备坚实后备人才力量的重任。军队院校教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累积了组织办学、领导管理、教员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在我军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为军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军队各方面事业的建设发展。教员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主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军队院校是否能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否符合部队的训练实际和建设需求,这就对教员的军政、专业等素质设立了更高标准。

当前,军队院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极力推进“实战化教学”,其根本在于推进院校和部队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力求经由军队院校教育培养出的学员能够满足部队建设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军队院校教员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向部队靠拢,了解部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出部队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院校教员与部队交流接触的主要途径就是代职制度。从历史角度来看,该制度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的逐步发展而演进变迁的。

一、军队院校教员代职制度的历史沿革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吸收了农民、工人等各类人员,其中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系统性地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及军事训练。为确保革命队伍人才的质量,通过教育训练来端正思想、提高文化水平、增强军事技能,军事教育组织初见雏形,开始根据部队实际条件和需求组建院校教员队伍。

当时红军力量薄弱,采取游击作战的形式,没有固定根据地。为了满足需要,各部队根据现实情况相继开设相应的培训组织——教导队和随营学校。该类组织规模、编制较小,一般随部队行动,战时参加作战,在作战间隙或休整阶段开展教育训练。在“反围剿”作战胜利后,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才有了创办正规院校的条件,随之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政治学校(即“红校”)。

红校直接为战斗服务。由于条件所限,比较注重实践经验,即在战斗实践中学习。因为作战任务随时发生变化,采取“游击战”的战斗模式,一切都要为满足战争需要服务。学制通常为2至6个月,课程弹性大,教学计划变动大。教学内容以保证红军作战急需为主,紧密结合作战实际需求。受条件局限,教育资源匮乏,人才紧缺,通常是直接从部队抽调一些有文化、有办学经验的人才补充到教员队伍,在参与部队正常工作的同时展开教学工作。教员数量较少,且来源途径单一,教学任务繁重。但军队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在组建教员队伍外,常有领导干部主动“兼任”教员,承担教学任务,将最新的理论、技能传授给学员。还有部分红军领导人出任学校的部分职务或者是亲自授课充当“特约教员”。如朱德讲党建,董必武讲授中国现代史,秦邦宪讲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肖劲光讲游击战术。[1]394毛泽东、朱德等人也曾为“红校”授课。

为了使教材、教学内容与战争实践相吻合,红军学校的领导、教员、学员都和基层部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学校学习期间参加部队实习,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战争局势的变化,以部队最近的成果案例和经验进行教学,采取小组讨论、大组座谈、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战斗教学。一旦有战事,就组织教员学员观摩战斗或直接参战,并根据实际需要编撰教材。教员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贯通。

抗日战争时期,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必须加大战斗力量,提高人才质量,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办学校,培养干部。此时,国内外有志青年和各方人士大量涌入延安参加革命,教学对象较以往更为复杂。当时的军事教育组织——教导队、随营学校以及红校都不能够满足当时战争的需要。不仅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对人才专业的要求也更高。军事教育组织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和数量,细化教学内容,规范院校结构,构建专业化体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红校”)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即“抗大”),并在全国建立分校。各部队增设了各类专科学院,军队院校教育培养体系初步形成,担负起了培养干部、储备干部、发展革命力量的重任,为前线输送一大批军政人才,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有了相对稳定的革命根据地之后,各类教育组织的学制较以往有所增加,一般为6至8个月,主要开设政治、军事及文化课程。因战斗频繁,院校流动性大、只能采取边教边学边战的模式。既坚持教学又积极参加作战,在实战中锻炼学员,始终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及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在政治教育中强调要联系政治形势、作战任务。在军事教育中,要从自身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与实践、训练与实战结合起来。“教员是干部的干部”,[2]90要培养出优秀干部,教员的作用极为重要。由此,总部选调了很多优秀干部到军队院校担任教学工作。张爱萍、艾思奇、任白戈等人均在“抗大”担任过教员。军内外领导人、名人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董必武、陈云等都曾到过抗大授课或者做专题报告。军队院校与部队建立了密切联系,为了解决部队实际,使教学贴近部队,仅在抗大第七期学员学习期间就曾四次派出干部、教员到部队参观学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员教学水平。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队伍迅速扩编,战争伤亡频发,对敌作战急需部队补充大量干部,加之在战争过程中缴获重型装备,为满足需求,原有院校扩大规模,各类型的技术学校相继诞生。军队院校开始朝正规化、专业化迈进。

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发展进程较快,建立了诸多非正规化、不成建制、流动性强的军队院校,采取“短期速成”的训练方针,学制为2-6个月,根据不同阶段作战特点、学员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不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教育与部队实际紧密结合,与战争形势紧密结合,与学员特点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为弥补教员队伍的薄弱,从学校领导到大队中队干部都兼任军政教员,亲自授课。另外,有的岗位专业技术性比较强,而此方面的专业教员稀缺,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校还从被俘的国民党军官中选调了一批专业能力、素养水平高,并且愿意为人民军队服务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同时从毕业学员中选拔能够从事教学的人才,不断培养后备力量。教员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部队实际结合紧密,许多教员就兼任多职,众多军内干部身兼教员职务。

由于战况的紧张,教学内容的设定多秉持“教为战,战中学”的原则,学习为作战服务,教学为作战服务。通常是边行军、边打仗、边教学,学用一致、训战一致。在作战同时收集各战役的作战经验和有关资料,使学员和教员能够及时了解战场,把学校教育与战场实际联系起来,许多教员在教学中无形地贴近了战争,拉近了与部队的距离。“政教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使组织工作与教育工作密切结合,既能提高学员的战术素质,学校干部也从中吸取了实践经验。

二、军队院校教员代职制度的发展时期

建国以后,国家处于和平时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军队院校的发展也被提上了议程,军队院校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扩建、新建了各军兵种、各专业院校,院校领导与管理体系正规化,加强了教员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新中国成立,对于军队院校教育来说,面临任务转变时期,战时转变为平时。在当时,军队已经通过战争缴获了一定数量的新型装备,具有一定的物资装备基础,有能力进一步发展我军的武装力量。从原来单纯的陆军发展成为了海、陆、空三军合成军队,并从主要依靠步兵作战逐步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演变。这是一次大的历史性转变,为了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相适应,必须解决人员素质不高与武器装备日益先进之间的矛盾。在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地就是正规军队院校教育,通过院校教育来逐步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部队总体战斗力。从1950年到1956年,全军先后召开了6次院校会议,研究解决如何使院校教育正规化的问题,并建立了各类各级院校,院校的数量急剧扩张,需要补充大量教员。

在当时,军队院校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办学,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多的是根据当时军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进行了调整,将重点放在了提高基础教育普及上。全军院校在战争年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鉴苏军院校教学的经验,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更新,以掌握理论和学会技能为目的,初步形成了以基础理论为主,并注重应用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系,以传授知识为主,并与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重点的改变,教员队伍的结构层次改变。在第一次全国军队院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军事学校军、政、文教员选拔与培养计划》,初步规范了教员的选取途径:一是从部队选调具有战斗经验及学术基础的干部担任教员;二是挑选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原国民党军官担任教员;三是选留部分优秀毕业学员担任教员。[3]58

建国初期,教员大多是从在职军人中抽调的,大多数教员都在部队生活工作过,并不缺乏对部队实际的了解。从学院层面来看,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现役军人大多都有战场经验,并不缺乏对部队的了解。加之当时全军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文化教育上,院校教员从部队来,因为教学任务的变化,开始逐步脱离了部队。

1958年,总部号召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青年知识分子干部深入基层进行劳动锻炼。同年9月,总政治部做出关于军队各级干部下连当兵的规定,后来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要求全军各级干部除年老、体弱、有病的连队干部、科研人员以外,每人每年至少要有一个月的时间下部队当兵、代理干部职务。没有当过兵或没有经历基层锻炼的青年干部,第一次当兵的时间为半年或一年。从此,干部下连当兵、代职成为军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代职制度开始逐步正规化,其中也包含了院校教员下部队代职。

1960年,第八次院校工作会议制定通过了《全军院校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教员的补充与培养。明确了教员的来源和培养途径主要是选留毕业学员、由部队和机关抽调,以及请中央、国务院从地方学校抽调。此外,在院校中应实行各级领导兼课制度、学习毛主席和中央其他同志在红大、抗大当教员的榜样。

为了使教员不脱离实际并熟悉部队情况,各院校有计划地分批组织教员深入部队、工厂、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和参观见习,对没有当过兵的青年教员,还适当组织他们到部队当兵锻炼。

三、军队院校教员代职制度的复苏与进一步探索时期

1979年,总部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院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做出了指示,军队院校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条例》中明确了教员的选调途径:可从优秀的毕业学员中选留,也可以从部队中和地方院校毕业生(研究生)中选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聘请有经验的领导干部和有专长的人员到院校讲课。之后在第十三次全军院校会议颁布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开辟多种途径,扩大教员来源。每年军队培养和从地方接收的各类人才,都要适时地择优充实教员队伍,并使之制度化。1990年前军队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应主要用于补充教员队伍;院校本科毕业学员留校任教比例可以提高到10%。如果条件成熟,对于少量地方高层次人才任教可以特批入伍,对于社会的专门人才,可以采取特聘的形式吸纳人才,补充师资不足。《决定》在“提高教员素质,加强教员队伍建设”部分中,提出实行院校教员与部队军官的合理交流。根据需要,从部队、机关和科研单位中选拔有专长的人才,特别是有实战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军事、政治、后勤主管,到院校任教或担任兼职教员。同时,也要选拔优秀教员到部队担任领导工作,经受锻炼后再回院校任教,[4]898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一方面有秩序地组织教员参加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督促教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教学与部队需要紧密结合,并组织教员参观见学与教学有关的演习、试验和新的技术装备。

近年来,教员代职制度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20世纪末期,总部机关首批组织院校的专业技术教员到基层部队代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岗位代职锻炼。随后下发多份文件对专业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进行规范,正式制订关于组织院校干部下部队代职锻炼的制度,对院校教员下部队代职锻炼做出了硬性规定。军队各大单位在该文件框架上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部分细则,代职制度更加具体化。全军院校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将军队院校区分为学历院校和任职院校,教学任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并提出从事任职教育的教员需具有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代职制度成为缺乏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提高对部队认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正值军队院校改革时期,旨在优化院校结构,形成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并存的新格局,进一步健全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减少学历教育院校数量。在军队院校调整改革的大环境下,代职制度有助于教员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转变。

在我军军队院校发展的历史上,教员队伍的建设一直受到重点关注。军校教育时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与部队紧密联系。通过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军队教育组织自成立以来,教员与部队实践的结合就比较紧密,不管是教员的选拔,还是教员的培养工作都是与部队密切相关的。最初是因为教员来自部队且跟随部队作战,教员与部队一般干部的区分并不十分明确,部队干部直接兼任教员,教员的教学、工作都不脱离部队实际。之后战争结束,教员的来源途径变得更为广阔,教学任务发生变化,部分教员开始缺乏实践经验。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教员的来源及结构造成了教员普遍缺乏部队实践经验,代职制度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员代职制度开始走向正轨,成为了一项强制性制度。近期,第十五届、第十六届院校会议精神明确了院校发展趋势和教员的发展方向。在下一步的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代职制度将成为调整教员知识结构和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袁伟等.中国军校发展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 靳宏斌.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院校教育发展史纲(征求意见稿)[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4] 袁伟等.中国军校发展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陈忻]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cting Post System of PLA Military Teaching Staff

Sun Yuhong Chen Xi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Logist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Chongqing 401311,China )

Abstract:The acting post system of PLA military teaching staff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litary education, which helps teachers enrich their experience in military troops, keep abreast of current development in military situation and integrate the theory they have learned with practice. This essay presents a historic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acting post system of PLA military teaching staff,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lessons from the history and offering some historic references for establishing military education system today.

Keywords:military teaching staff; acting post; system

收稿日期:2016-04-08

作者简介:孙渝红(1967—),女,博士,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6)03—0100—05

陈熙,后勤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重大误解制度“重大”之认定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诉制度的三重检讨与完善进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国人大制度的几点思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
应诉管辖制度适用之探讨
时代法学(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