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语选释

2016-03-28 15:06:01邵天松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黑水城大词典中华书局

邵天松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南京 210012)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语选释

邵天松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南京210012)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其中部分词语意义较难理解,对这部分词语进行考释,将有助于学界更好地利用这一文献,同时也能为大型语文辞书相关词条的增订工作提供帮助。

黑水城;汉文社会文献;词语;考释

黑水城出土文献,是出土于我国黑水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大批历史文献的总称。这些文献曾经一度被历史所湮没,直至二十世纪初才重见天日,因此显得十分稀缺珍贵。黑水城出土文献以西夏文和汉文文献为主,内容包括社会文献和宗教文献,具体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契约票据、韵书、日用杂书、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典籍等。有学者指出,黑水城出土文献是近代中国古文献新发现的重要构成,可以和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遗书和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近代中国学术史的五大发现[1]21。已出土的宋、西夏、金、元时期的刻本约八千多卷,其中包括近500余件汉文文献。这些文献一般年代明确,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语言通俗,切近当时实际,可以说是近代汉语研究的珍贵语料。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是黑水城出土文献的历史学价值,从语言学角度对黑水城出土文献的研究尚处于肇始阶段。今选取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语数例,或为大型语文辞书所未收①我们所参考的语文辞书主要包括《汉语大词典》(1986-1993)、《宋元语言词典》(1985)、《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1992)、《宋语言词典》(1997)、《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2001)、《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2002)、《〈全宋词〉语言词典》(2007)、《近代汉语大词典》(2008)、《禅宗语言大词典》(2010)。下文所考释的词语均为上述词典所未收或释义可商榷的。,或为释义有未尽之处者,略作考释,敬请方家指正。

【备申】

(1)欲乞据状备申延安府左狱,照会施行者。(ИHB.NO.211 213-27)②本文所引黑水城出土汉文社会文献例句均出自《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例句后括号中数字为其编号。原卷缺字用“□”号表示,缺几个字用几个“□”号;不能确定者,上缺用“”形符号表示,中缺用“”形符号表示,下缺用“”形符号表示

(2)今来本人委是见患,伏乞据状备申□安府照会施行。(ИHB.NO.211 213-77)

按:“备申”即“备文申报”之义,乃宋代文献中常见词语。如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于是学舍鸣鼓攻之,且上书以声自养之罪。复申前庑,备申公堂,乞行重罚。”[2]125宋慈《洗冤集录·检复总说上》:“凡血属入状乞免检,多是暗受凶身买和,套合公吏入状,检官不可信凭,便与备申,或与缴回格目。”[3]15赵鼎《建炎笔录》:“御史台备申使臣尹希申:初,黄州关报金人侵犯,从卫三省移赴虔州。”[4]687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申严婚礼状》:“仍乞备申使州,检会《政和五礼》士庶婚娶仪式行下,以凭遵守,约束施行。”[5]896《名公书判清明集·以女死事诬告》:“备申刑部,乞行下临安,追押发下本军,穷竟其罪,坐以正条,拘监骗钱,庶不漏网。”[6]125皆是其例。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在宋代之前的文献中也多次出现了“备申”一词,如《魏书·刘休宾列传》:“臣既见亡父,备申皇泽。”[7]966又同书《董绍列传》:“比亦有书,都无报旨。卿宜备申此意,故遣传诏周灵秀送卿至国,迟有嘉问。”[7]1758唐权德舆《唐故宝应寺上座内道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并序》:“将灭之夕,备申告诫,中夜累足,如期顺化,其智惠欤?其解脱欤?”[8]5900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洛阳智弘律师》:“至于王城、鹫岭、仙苑、鹿林、祇树、天阶、庵园、山穴,备申翘想,并契幽心。”[9]175上述诸例中“备申”词义与前文有所不同。此处“备”有尽、皆之义,《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郭璞注“咸犹皆也。”[10]76《礼记·檀弓上》:“士备入而后朝夕踊。”郑玄注:“备,犹尽也。”[11]1294“申”即说明、申述之义,故上述诸例中“备申”犹尽申,表示全部申述、完全说明之义。

【便即】

或于中路不趁大队私归,或与金贼战斗便即溃散,内有将官物器甲或空手逃窜之人。(ИHB.NO.211 213-96)

按:《助字辨略》卷四:“便,即也。”[12]219《庄子·外篇·达生》:“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13]641“便操之”意谓即操之。又《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14]599“举笔便成”意即提笔即成,形容王粲才思敏捷,善属文章。故“便即”同义连文,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发生,相当于“马上、就”。中古始见,文献中用例甚夥,如《后汉书·鲁恭列传》:“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复谳正。”[15]882《出三藏记集·昙无谶传》:“会魏虏主托跋焘闻其道术,遣使迎请,且告逊曰:‘若不遣谶,便即加兵。’”[16]540《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17]1014-1015唐宋文献中亦沿用,如《折狱龟鉴·释冤》“李崇”条:“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迹其由绪。”[18]68《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元符二年》:“寻更遣人诱说契丹公主凌结摩、心牟钦毡等附顺,俟稍见机,便即往青唐。”[19]12241皆是其例。本句中“或与金贼战斗便即溃散”意谓刚与金兵接战就立刻溃散。

【变买】

更切差拨信实人前去催促齐德,请领铜钱变买轻赍前来应副招兵支用,不管稍有亏损,失陷官钱。(ИHB.NO.211 213-65)

按:“变”有变化、改变之义,《汉语大词典》收“变卖”,释义为“把财产或人出卖以换取现钱”,也就是将物变成钱。“买”“卖”意义相反,“变买”则可以理解为将钱变成物,也就是用钱购买、换取物品。本句中“请领铜钱变买轻赍”,即表示领取铜钱用来购买“轻赍”①“轻赍”即“轻赍纲”,指轻便而易于运送的成批货物。参见《汉语大词典》中“轻赍纲”的释义。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九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0页。。“变买”始见于宋代,除本例外,他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元佑元年》:“被旨根究军器监先乞市军器物料度僧牒,为钱计一十三万缗,而所差变买奉议郎刘仲昕等贩易欺弊,事连前军器少监蔡硕,请摄仲昕、硕等参对。”[19]9476《京口耆旧传》卷七:“朝廷岁降经总制钱及度牒博买乳香,数常不足,坚请榷货务自今变买乳香,并留钱十之三充本钱。”[20]199我们注意到“变买”和“变卖”两词出现时间大致都是在宋代,但是“变卖”一词生命力较为持久,一直沿用到现在,而“变买”一词后代文献中罕有使用,如今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差破】

按:“破”在唐代开始有“安排”之义,如唐李商隐《春日》诗:“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21]499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也指出:“破,犹云安排也。”[22]36“3差”,则有“派遣”之义,与“安排”义相近,故“差破”连言,可以视作同义复用,意即派遣、安排。宋代文献中习见,如苏辙《栾城集》卷四十六《乞优恤滕元发家札子》:“欲乞检会近例,差破人船津送丧柩骨肉,直归苏州,俟有葬日,仍令本州岛量事应副。”[23]1011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自升朝官以上,还朝则有朝集院处之,差破人从,其爱惜人才如此。”[24]8《2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元符元年》:“检覆工料巡察兵夫等各差使臣二员,部役使臣每寨止差一员,理断检夫官各差破兵士十人,大使臣五人,小使臣三人。”[19]1193《2宋会要辑稿·方域》一〇之五三:“近来广西押战马纲官到铺,不恭奉圣旨权住铺兵担擎指挥,亦不容曹级执覆,及不问有无人兵在铺,须要差破铺兵担擎,应付稍缓,即撞入房舍,捉缚妇女。”[25]750《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百:“丁卯,诏祖宗格法差破禁军,自有定数。”[26]3956

【粗色】【细色】

按: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粗色”“细色”较为多见。就现有用例来看,均和粮食有关。从结构上看,共有三种情况:①后接粮食类名词,如例(3)中“粗色乔麦”、例(5)中“细色斛斗”;②后面直接加上称量粮食的量词结构,如例(1)“每细色拾石”、例(2)“请细色贰拾捌硕贰斗贰胜”;③作为名词,直接受前面动词支配,但后面也都接有称量粮食的量词结构,如例(1)“粜卖粗色,每斗”、例(6)“分食细色,共壹佰叁拾伍[硕]陆斗捌升”。显然,在②和③中,“粗色”“细色”应和①中的“粗色乔麦”“细色斛斗”所指是相同的。

关于“细色”一词,张小艳(2013)已有详细的考证,兹将其结论转引如下:“‘细色’本指(某类物品中)精细的类别,其后常跟一些具体的物质名词,……后来,它修饰的名词变得渐为笼统和抽象,……这就使得‘色’的类别义越来越虚,以致最后径用来泛指所有的‘物品’。当‘色’转指‘物品’后,原来‘细色’所修饰的名词便显得‘冗余’而被丢弃了。这样,‘细色’的词义就由‘(某类物品中)精细的类别’变成‘精细的物品’。”[27]521-522以此来考察上述诸例,例(5)中的“细色斛斗”意即精细类别的斛斗,“细色”即表示精细的类别。“细”之反义则为“粗”,例(3)中的“粗色乔麦”意即粗糙类别的乔麦,“粗色”即表示粗糙的类别。从这一点来看,张小艳(2013)将“细色”训为“(某类物品中)精细的类别”,完全可以成立。

但其他诸例中不修饰其他名词而直接使用的“粗色”“细色”,却并非如张文所言的“‘色’的类别义越来越虚,以致最后径用来泛指所有的‘物品’。当‘色’转指‘物品’后,原来‘细色’所修饰的名词便显得‘冗余’而被丢弃了。”首先,“色”转指“物品”,于文献无征;其次,“细色”单独使用的原因是行文的省略,而非是“细色”所修饰的名词显得“冗余”被丢弃。如在例(1)“每细色拾石”“粜卖粗色,每斗”、例(2)“请细色贰拾捌硕贰斗贰胜”、例(6)“分食细色,共壹佰叁拾伍[硕]陆斗捌升”中,无论是文书的撰写者还是阅读者,都明确知晓其中的“粗色”指的是粗色粮食,“细色”指的是细色粮食。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非得明确写明是“粗色”或“细色”的何种粮食。因此,“细色”的词义径可释为“精细的类别”,“粗色”的词义径可释为“粗糙的类别”,两者并没有变成“精细的物品”和“粗糙的物品”之义。

【仓子】

按:“仓子”即看管仓库之人。有的辞书认为“仓子”是宋代才出现的职役之一,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释“仓子”云:“宋下等役人之一,掌看守粮仓、保管粮食及出纳等事。”[28]62实则该词在唐代吐鲁番文献中即已出现,如73TAM210:136/12-3《唐西州都督府诸司厅、仓库配役名籍》:“牛怀願、魏海伯,以上仓子。”[29]89黑维强(2010)[30]304、王启涛(2012)[31]113均已收录,可参看。宋代文献中沿用之,又如《金史·百官志·诸仓》:“仓子,掌斛斗盘量、出纳看守之事。”[32]1323

【材板】

按:“材”,本义指木干、木料。《说文·木部》:“材,木梃也。”徐锴《系传》:“木之劲直堪入于用者。”[33]112“板”,即木板,指锯割成片的木料,《玉篇·木部》:“板,片木也。”[34]6“2材板”连言,同义复用,表示经过加工的木板。上述例(1)(2)出自同一件文书,杜建录、史金波(2012)定名为《西夏干佑二年纳材植帐》,该文书反映了西夏物资运输的具体情况,其中“材板”是主要的运输物资之一。同时,这件文书末尾中还出现“右请库司依前项两驮材植交纳施行”一语,可见该文书运输的物资为“材植”。前言“材板”,后言“材植”,二者实为同一物。“材植”《汉语大词典》已收,释义为“作房屋柱梁用的大木料”[35]757,这一释义其实和“材板”义近似,亦可作为我们对“材板”释义之佐证。

“材植”是一个宋代新词,但“材板”一词中古文献中已见,如《宋书·邓琬列传》:“攸之缮治船舸,材板不周,计无所出。会琬送五千片榜供胡军用。”[36]2142本句中“材板”当指造船所用的木板。而且前面说到“材板不周”(意即材板不足),后面就有“送五千片榜”,可见“材板”与“榜”当指同一物,而“榜”即木片,《广韵·荡韵》:“榜,木片也。”[37]315由此,亦可证“材板”之义。又如《太平御览·兵部·攻具上》引王隐《晋书》:“宜作土山,敛诸侯材板薄橹,以为攻具。”[38]1672

【担擎/担擎人】

得神虎十七军员曹进分析,称指挥使齐德管押担擎人,赍关子于七月九日往东京请钱去,伏乞照会。(ИHB.NO.211 213-65)

按:“担”,有担负、担荷之义。本字作“儋”,《说文·人部》:“儋,何也。”段玉裁注:“儋,俗作担。”并引韦昭《国语·齐语》注云:“背曰负,肩曰儋。”[39]37《1慧琳音义》卷七四“担辇”注引《字书》云“:担,负物也。”[40]1810“擎”,有举、托之义,与“担”义近似,《广雅·释诂》:“擎,檐,举也。”王念孙疏证:“儋、担、檐并通。”[41]35故“担擎”可视作同义连文,义即担负重物。该词首见于宋代文献中,用例较多,如何郯《乞专责守宰补蝗奏》:“如去岁遣内臣入蜀祈雨,所至差百姓五七十人担擎行李。”[42]111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约束科差夫役》:“以致县官出入公干,亦令保正长关唤夫力荷轿担擎,有妨农业。”[5]4959赵抃《清献集·奏状乞止绝川路州军送遗节酒》:“递铺兵士并役使百姓人夫,往来络绎,担擎劳苦,州县骚动,嗟叹之声不绝道路。”[43]87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差占抽强壮披带之人,以充担擎、看管、杂役,实为蠹兵之弊。”[26]3956皆是其例。

宋代亦设有“担擎人”一职,即担擎重物之役夫。如宋张方平《论钱禁铜法事奏》:“至于居停资给担擎人等,与夫官吏之失于检察者,各等第坐罪。”[42]196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差官奉使,当直及担擎人,日给口食,每人米二升。”[44]50本句中“担擎人”即受指挥使齐德所管押,和齐德一起去东京。

[1]孙继民,刘广瑞.黑水城文献发现的始年及在近代新材料发现史上的地位[J].中国史研究,2008(4):17-23.

[2]周密.齐东野语[M].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宋慈.洗冤集录译注[M].高随捷,祝林森,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赵鼎.建炎笔录[M]//顾宏义,李文,整理标校.宋代日记丛编: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7]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周绍良.全唐文新编(三):第1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9]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刘淇.助字辨略[M].章锡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释僧祐.出三藏记集[M].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1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杨奉琨.《疑狱集》《折狱龟鉴》校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1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0]佚名.京口耆旧传[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2]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3]苏辙.栾城集[M].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4]赵彦卫.云麓漫钞[M].傅根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

[25]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胡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27]张小艳.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8]邓广铭,程应镠.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9]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0]黑维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1]王启涛.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M].成都:巴蜀书社,2012.

[32]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4]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四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36]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7]陈彭年,等编.广韵校本[M].周祖谟,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38]李昉,等编.太平御览[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

[3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0]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1]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4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9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3]赵抃.清献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4]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M]//杨一凡,田涛,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Annotations on Difficult Words in Chinese Documents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Heishui City

SHAO Tians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12,China)

Chinese documents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Heishui city are a very important corpu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The paper makes an explanation of several difficult words,in the hope of helping the reading of these documents and the revision of the large-scale Chinese dictionaries.

Heishui city;Chinese social documents;words;annotations

H131

A

1008-2794(2016)05-105-05

2016-06-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14YJC740076);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

邵天松(1982—),男,江苏高邮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及训诂学。

猜你喜欢
黑水城大词典中华书局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仁王经》补释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6:26
黑水城出土дx19022元代收付契研究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5:36
关于黑水城出土北元文书中若干问题的考察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2:02
建筑史话
黑水城所出元代劄子考
西夏学(2016年1期)2016-02-12 02:23:44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学术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学术界(2015年4期)2015-02-25 0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