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及补偿对策

2016-03-28 14:26杨峰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

杨峰光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辽宁 锦州 121000)



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及补偿对策

杨峰光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丰富的文化信息需要通过语言传递出来。跨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中时常出现信息走失现象,致使信息传递不对等。采取“归化”与“异化”的翻译补偿对策,才能正确传达文本语言信息。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信息走失

翻译是一种文化信息转换的活动,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随着不同背景文化间交流的愈加频繁,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的对等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前提。然不容忽视的是,在跨文化语境下,由于宗教、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地实现翻译的信息转换并非易事,翻译信息走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文化交流的效果。因此,必须审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从实现翻译信息转换对等的视角出发,找出相应的翻译补偿对策。

一、文化与翻译

当前世界的文化境况可以用“多元”来概括。文化间的交流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而各国的语言是不同的,需要通过翻译才能达成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因此,翻译实已成为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离开了翻译,信息就无法传递,交流便无从谈起。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活动,是一种用本文化属地的语言将他文化属地的语言进行重新表达的实践,以此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传达。语言根植于文化血脉之中,离开了文化的涵养,语言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文化要以一定的自然语言结构为中心,才能进行有效的表达。显然,翻译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信息转化的载体,离不开文化的转换[1]。在翻译活动中,除了要对原文进行流畅的表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准确无误地将跨文化语境下的信息完整地传递出来,以实现信息的对等,保留原文的“文化景象”。更为确切地说,翻译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走失和失准。

要实现翻译信息的精确性,实现原文的“原汁原味”传递,需要掌握必要的翻译原则、理论和技巧,但是仅仅掌握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必须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充分考量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差异性,考虑社会文化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的制约,更要考虑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真实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因此,跨文化交流导致的文化语言信息之间的差异性,对翻译者综合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要求非常高。译者必须深刻了解属地文化的内涵,如风俗习惯、宗教传统、历史文化、语用习惯等信息。只有深刻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对原文的充分消化和吸收,进而促成高质量翻译作品的问世。

跨文化语境导致的翻译障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不能突破的,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的转变?突破跨文化梗阻是关键,这需要译者认识到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只有认识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消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信息走失。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由于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翻译实践中信息走失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和解读。归结起来,引起翻译信息走失的成因主要表现为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差异。

(一)宗教传统的差异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

宗教作为一种虚幻、歪曲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存在不同的信仰表现,从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中便可看出端倪。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和圣诞节等节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东方人更多地信仰佛教、道教,其节日也与这些宗教有关,如观音诞、腊八节等,这体现了东西方宗教信仰传统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在文化交流中体现出来。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宗教信仰问题不加注意或将其忽略,很容易造成翻译信息的走失。比如,汉文化中的“天”和“地”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每个人都必须敬畏天地神明,所以新人在结婚时要“一拜天地”。在西方文化中,“天”和“地”的文化意蕴与汉文化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时需要译为“Kow tow to heaven and earth”,否则天地的至高无上性便难以突出。

(二)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

要实现跨文化之间交流的顺畅性,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差异因素是必须要深刻考虑的,否则就会在翻译中引起信息的走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的冲突就是风俗习惯的冲突,因此有“入乡随俗”之说。同样,翻译也要在某些方面实现“入乡随俗”,否则信息走失就难以避免。例如,在汉文化中,“龙”象征高贵、权威、权力等意蕴;而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穷凶极恶的猛兽,将其视作邪恶的象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充分把握跨文化语境,才不至于因为对风俗习惯的误解而导致翻译信息的走失。

(三)历史文化的异质引发的翻译信息走失问题

历史文化背景也是跨文化语境下导致翻译信息走失的重要原因。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度的人在语言表达的修辞格式方面也尽显不同。比如,在比喻的修辞格式上,西方人一般用donkey(驴)来比喻人的愚蠢,而中国人更倾向于用猪来表达。我们由此可感知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对不同国度的人之修辞格式的影响[2]。在翻译实践中如若不能充分考量历史文化的异质性,则容易引发翻译信息走失问题。

三、跨文化背景下翻译信息走失的补偿对策

如上所述,跨文化语境下翻译信息的走失主要是由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些翻译者对源语文化认知不足,综合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欠缺,致使客观上的文化信息差异不能得到正确转换,导致交流上的困难。各国的翻译学者为了更好地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出了一系列补偿措施,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补偿对策是美国著名翻译学者Lawrence Venuti提出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策略。

(一)“归化”策略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何谓“归化”?实质就是“同化”之意,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切实遵照目标语言的文化场域以及主流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迎合目标语言的宗教传统、风俗习惯、政治需求和典律等方面的要求,使原文的陌生感被淡化,避免跨文化语境引发的文化冲突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译者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展开翻译,使原文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尽可能地接近,进而实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等”。简单地说,“归化”的翻译策略就是要求译文接近读者的文化世界。比如,在对“爱屋及乌”这一成语进行翻译时,就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翻译为“Love me,love my dog”。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因为“狗”在英语文化世界的含义与在汉语文化世界的含义是不完全等同的。在英语文化世界中,狗代表着忠诚、勇敢之意,这一内涵在电影《忠犬八公》中得到印证。在汉文化世界中,狗的形象并没有如此高大,“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词语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跨文化语境的翻译活动中,为了避免翻译信息的走失,应该适当采取“归化”翻译策略。

(二)“异化”策略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何谓“异化”?其实就是“归化”的另一面,即在跨文化语境的翻译中偏离本土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进行保留。无疑,“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与“归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保持源语文化的特色,呼应作者,其源头是意译;后者则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尽可能接近,呼应读者,其源头是直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异化”的翻译方式由于保留了原文的“异域性”,更利于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当然,在此过程中,有些人认为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但这正是“异化”翻译策略的特色。正是基于对读者智力和想象力的充分信赖,以及读者对源语文化深入了解的内在渴望,翻译者才会以近乎原貌的方式将源语文化转化为目的语文化,以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比如,在中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流传极为广泛的谚语。假如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可以翻译为“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two 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but when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there is no water at all.”显然,这样的翻译显得累赘,而且不好理解——为什么三个和尚就不能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译文不能将源语文化的内涵传递出来,翻译信息的走失问题非常严重[3]。因此,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将其译为“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通过“异化”翻译策略,很好地对原文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表达,彰显了对源语文化的尊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从而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四、结语

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信息通过另一种语言信息表达出来的言语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重视跨文化语境,认识审视跨文化语境下存在的宗教、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翻译信息走失现象,并使用“归化”与“异化”等翻译策略,确保高质量译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尤金·达奈.语言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2004:158.

[2]许钧.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J].中国翻译,2005(1):45-48.

[3]苏春梅.论文化背景差异下的翻译信息走失[J].学术交流,2007(5):155-157.

The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ed Information Missing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

YANG Feng-guang

(English Department of Jinzhou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Abstract:Just a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so culture is the core of language, and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 However, in the text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missing in translation, thus mak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not equal, so naturalization and dissimilation strategies must be taken to correctly transmit language information.

Key words:interculture;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missing

[收稿日期]2015-12-23

[作者简介]杨峰光(1971- ),男,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5-0093-03

猜你喜欢
翻译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